纣王只在牧野败了一仗,为何就匆匆自尽了?殷墟考古发现真相

“嗟嗟烈祖,有秩斯祜。申锡无疆,及尔斯所。”

这是殷商时期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诗作《商颂烈祖》中的诗句,这几句诗虽然并没有直接描绘我国的大好河山,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恩泽富足的祖国的赞叹。

正如磅礴诗句中所写的那样,昔日的殷商王朝也一度辉煌过,在建立商朝之前,商族只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直到商朝建立后,其势力范围也逐渐扩大,国力也在一步步提升。

在殷商时期,无论是天文学还是手工业,都颇具成就,现如今出土的司母戊鼎就是殷商时期的产物,而农业和畜牧业就更不用说了,这是商部落一直延续下来的产业,随着商朝的建立更是在飞快发展。

然而在历史的记载中,这样一个看起来庞大且稳定的殷商王朝似乎在一夕之间就走向了灭亡。

有人说导致殷商王朝灭亡的原因是牧野之战的失败,然而真实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难道一场战役的失败,就会让一个庞大的王朝倾覆吗?

牧野之战大败,纣王匆匆自尽

相信说起来牧野之战很多人都并不陌生,这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且打得十分漂亮的战役,这是周和商之间的关系到国家统治权的一场战役,同样也是让殷商王朝就此覆灭的战役。

在当时,商朝的势力还是很庞大的,只是到了商纣王这一时期,商朝的实力被大大地削弱了。

虽然据当时的史料记载,商纣王也算是一个有较大性格缺陷的英雄人物,虽然单从性格上来看,商纣王坐不上君王的宝座,但他也不失一些君王本色。

只是这些行事上的问题逐渐积累,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商纣王虽然性格豪放不羁,但同样他也很喜欢暴政,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丝毫不顾及百姓和民生,压榨百姓来为他建造鹿台。很多百姓还在食不果腹,可他却天天大鱼大肉。

不仅如此,商纣王还十分沉迷于女色,对于朝政大事很少上心,每天和美人泡在一起,你侬我侬,听起来对政权朝纲不感兴趣,但他却十分热衷于打仗。

商纣王大肆主张战争,虽然商朝此前的两场战争都取得了胜利,但这样的胜利是用资本的累积换来的,胜利的结果就是商朝的国库变得越来越空虚,此时的商朝就像是一个“纸老虎”,只有一个看起来强盛的外壳。

而就在商纣王的暴政之下,周国也在悄无声息地发展中,渐渐地,周国有了和商朝抗衡的实力,于是一场战役蓄势待发,这场战役就是牧野之战。

彼时的商朝还在掉以轻心,并没有把周国放在眼里,因为无论是军事装备还是势力范围,周国都远远不及商朝,似乎这场战役打得毫无悬念。

战役一触即发,周国的姬发先是派丞相率领一众人马冲进敌方阵营,先把敌方军队的注意力转移,然后他再亲自率领一众人马加入战役,以此来破坏商朝的军队布局和战术。

姬发的作战计划很快就有了成果,商朝虽然势力范围较大,但是之前战争的消耗使其已经成为了一具空壳,无奈之下商纣王便让奴隶出战来迎敌。

可奴隶们哪里能和士兵相比,他们看到周国的将军士兵来势汹汹,都感到非常恐惧,几乎不需要交战就缴械投降,所以周国在这场本以为的恶战中并没有损耗太大,就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而此刻的商纣王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他看着商朝就这样战败了,明白大势已去,自己基本上没有什么翻身的可能了,与其落在周国手里,不如先自行了断。

于是他来到了自己曾经夜夜笙歌的鹿台,最终自焚身亡。

战败匆匆自焚,其中有何隐情

只是让人感到有些不解的是,商纣王虽然听起来无恶不赦,不配做一国的君主,但史料上清清楚楚地记载着,商纣王也算是一个英雄人物,那么他为何会轻易地因为败了一场00仗就选择匆匆自尽呢?这看起来太不像商纣王的作风。

有人说可能是因为牧野之战让商朝损伤惨重,几乎到了全军覆没的地步,连最起码的商族人都被悉数歼灭,又何来的反抗和东山再起之说呢,难道这就是商纣王最终选择自焚的真正原因吗?

答案显然不是的,根据史料记载,在牧野之战后,虽然商朝损失惨重,但也还没有到全军覆没的地步,还是有一部分商族人存活了下来。

毕竟商朝的势力范围本就比周国大得多,人数自然也更多,即便是周国不放过商族人,想要把商朝人口全部歼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更何况还有一件事不被人们所了解,那就是在周国推翻了商朝的统治之后,还有一部分原先商朝的百姓发起了反抗周国的运动,他们虽然长期处在商纣王的暴政之下,饱受压迫和屈辱,但他们对于商朝还是很有感情的。

面对国破家亡的惨状,他们决心想要反抗,于是便联合起来发动了反周行动,周国为了镇压这一波商朝的残余“势力”也花了不少力气和时间,为了合理镇压,周国前前后后用了三年时间才将此事平息下去。

说到这里大家就更疑惑了,既然商朝人并没有被悉数歼灭,甚至存活下来的百姓还能组成一支小小的反抗势力,商朝也并不是全然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那么商纣王为何会因为打了一场败仗就选择放弃呢?

其实这其中的缘由,商纣王应该是最为清楚的。一向实行暴政的他的行事作风一直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那些忠言逆耳的良臣自然得不到他的重用,有些大臣还会因为忤逆他而被贬谪甚至是处死。

这恰恰也让那些贪官污吏有了可乘之机,就拿商纣王身边的官员胶鬲来说,由于他掌握了商纣王的性格特点,便事事都顺着他来,尽说一些商纣王喜欢听的话,但实际上胶鬲的心思早已经飘到了周国那里。

他早已经暗地里和周国有了来往,成了潜伏在商纣王身边的一个卧底,甚至有人还撞见过胶鬲和周国人之间往来的场景。

尽管如此商纣王依然没有放在心上,他想当然地认为这些暗地里的小动作掀不起什么风浪。

而周国也抓住了这个好机会,他们对于前来投奔或是临阵倒戈的商族人很是友善,并不会像对待奴隶那样对待他们。

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蚕食商朝的民心,民心一旦乱了,那么商朝的统治也必然不会稳固。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牧野之战周国的胜利似乎变得合情合理了许多,或许商纣王就是明白这一切的起由就是他造成的,商朝早已没了之前的势力和团结,即便还有残余人数也不可能反抗成功,所以才在露台匆匆自焚而亡。

殷墟考古发现最终真相

说完了民心和统治方面的问题,接下来再谈谈一直被人们所忽略的军事防备方面的情况。

其实牧野之战的失败也并不是全然没有迂回的余地的,牧野失手,还有殷和朝歌两个地方能继续作战。

只是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实际上的殷和朝歌两地并不具备作战条件,原因竟然是这两地都没有城垣。

作为商朝较为重要的两处地区,怎么能够没有城墙呢?这样一旦发生什么变故或是像这次的战争一样,这两处几乎是没有还手的余地的。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真实的情况,专业人员便对两地的遗址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从中发现了一些细节,最终总结得出,朝歌和殷两地没有外围城垣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商朝经常迁址,没有一个较为长期固定的都城,所以对于一些军事防备的建设有所欠缺,朝歌和殷两地的城垣也就一直没能修葺完善。

但是这种说法也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合理性,即便经常迁址,也不至于让重要的都邑就这样暴露在敌方眼下,外城城垣的修缮极为重要,不可能就这样搁置不理。

而第二个原因听起来似乎会更有说服力,据研究发现,城垣的不完全修缮和火灾有一定的关系。

在遗址的考察结果中我们发现,在殷墟的遗址中有很大一片还未建立完善就被废弃的城垣,经过专业人员的一番考察后发现,原来这些废弃城垣都有被火烧过的痕迹。

所以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商朝对于外城城垣的修葺还是重视的,只是火灾的发生导致城垣不得不废弃,这也导致在牧野之战失败后,商朝没有了迂回反抗的余地。

在史料《六韬》中也有关于牧野之战商朝覆灭的相关记载,书中写到“先涉,以造于殷。甲子之日,至牧之野。举师而讨之。纣城备设而不守。”

这一史料的记载也向我们展示了商朝覆灭的另一大原因。

原来在朝歌这个都邑还是有相对完备的军事防御设置的,并不像殷那样丝毫没有反抗的余地,而罪魁祸首在于那些倒戈的商朝大臣。他们知道这次周国的追击势在必得,为了里应外合,朝歌的防御设置被人为打开。

就这样,朝歌便在有防守措施的状态下被攻破,这其中主要还是因为人为的原因。

商纣王此刻彻底失去了反抗的希望,他知道商朝在自己的统治下已然是摇摇欲坠的一个躯壳,于是便匆匆赶来了鹿台,在这个他曾纵情享受的地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商朝的历史。

不过退一万步来讲,即便不管是牧野还是朝歌亦或者是殷,都有完备的防御体系,在商朝这样的统治状态下,覆灭也是迟早的事。

商纣王的暴政不仅打压了那些真正对国家、对百姓好的忠臣,还“助纣为虐”地让那些贪官污吏有了可乘之机。

不仅如此,百姓对于商纣王的统治也是怨声载道,他们长期活在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下,早就有了异议,而周国的出现无异于是百姓的一个“发泄口”,很多商族人甚至没等周国动手便主动倒戈,放弃了这个虚伪空壳的殷商王朝。

而毕竟身为一国之君的商纣王自然也在死到临头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最后选择匆匆了结自己的生命和失败的统治,也不是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城垣   王朝   殷墟   殷商   商朝   暴政   族人   史料   战役   势力   真相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