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入伏,今年的三伏天“不一般”,有三大特点,早知道

导语:7月11日入伏,今年的三伏天“不一般”,有三大特点,早知道

小暑夏弦应,微阴商管初。”明天就是小暑节气了,一般在每年的公历7月6、7或8日交节。这时暑气上升,气候炎热。

小暑一到离三伏天就不远了,将开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老话“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的意思是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开始,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开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开始。

所谓的“庚日”就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第七个汉字。简单的说,就是带有“庚”字的日子。由于十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能够看出来,哪天入伏和节气日期及干支纪日的日期有关。

今年的三伏天“不一般”,有三个特点。其中,有2个好消息和1个坏消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一、超长炎暑

今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出现在公历7月11日,这天就是初伏的开始。

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出现在公历7月21日,这天就是中伏的开始。但是,我们往后数十天发现还没有到立秋,就不符合“秋后一庚数末伏”的说法。因此,中伏就要再延长一个庚日,这样才能使末伏出现在立秋之后。所以,今年中伏由两个庚日组成,共计20天。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出现在8月10日,这天是末伏的开始,再往后数10天就出伏了。

所以,今年的三伏天是从7月11日开始,到8月19日结束,共计40天。

由于,立秋后有2天中伏,10天末伏,共计还有12天的伏天。所以,立秋后还要让上一段时间,是超长炎暑。

二、今年是“母伏”

很多人听过立秋有公母,其实,三伏天也是有公母的,在民间有“公伏热死牛,母伏凉飕飕”的农谚。

意思是说,公伏年头里的三伏天非常酷热,母伏年头里的三伏天也很热,但相对于公伏来说,会凉爽一些。

怎么判断是公伏还是母伏呢?

在古人的观念里,视单数为“阳”,双数为“阴”,阳对应的是“公”,阴对应的是“母”。并且,单数和双数是对农历来说的。

也就说,入伏那天的农历日期是单数就是“公伏”,双数就是“母伏”。

那么,今年是公母还是母伏呢?

今年是公历7月11日入伏,对应的农历日期是五月二十四。五月二十四是双数,所以,今年是母伏。

在旧时民间有 “公伏热,母伏闷”,“雨打公伏头,晒破狗舌头”,“雨淋母伏头,炕头长蘑菇”等农谚。

从上面的农谚来看,公伏一般都会比较炎热,容易出现干旱的情况。母伏一般会稍微凉爽一些,并且,雨水充足,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

今年是“母伏”,冷天可能会早来一些,这和小暑的农谚判断的一至。例如,小暑有“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小暑热过头,大暑冷得早”,“小暑过热,九月早冷”等农谚。

三、处暑出伏后

在民间有“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的民谚。意思是说,到了处暑还没有出伏的年头,可能是灾年;处暑出现在出伏后的年头,粮食会获得丰收。

今年是公历8月20日出伏,而处暑的交节时间是公历8月23日。显然,今年是处暑在出伏后来,按古人总结的经验“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庄稼会获得丰收。

不过, 农谚大多是出至黄河流域,其它地区简单作为参考即可。

写到最后:

在《吕氏春秋》中记载:“夏之徳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意思是说,夏天的特征就是暑热,如果暑热不能按时节来,各种有机质就不能腐烂,土壤就不能肥沃,土壤不肥沃,作物就不能好生长。

古人认为,该热的时候热,该冷的时候冷,这样才是好的年景,庄稼才易获得丰收。所以,我们不应该害怕大暑的热和雨,雨热同期,作物才长得快。如果,热的时候不热,积温不够,等到秋风一起,温度一降,作物就来不及成熟了。老话“大暑不暑,五谷不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此,大家咋看?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三伏天#​#三伏时间表#​#40天加长版三伏天#​#小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伏天   初伏   炎暑   农谚   处暑   小暑   大暑   中伏   暑热   双数   立秋   公历   夏至   作物   年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