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革命往事|“闽变”!燕诒堂内高呼民族觉醒!

——郑氏祖祠燕诒堂(支持“闽变”诏安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旧址)


编写配图:许垚


郑氏祖祠“燕诒堂”坐落于诏安县南诏城内县前街中段(58-1号),始建于清初,坐北朝南,占地约260平方米。1933年底,诏安各界爱国人士聚集于此,喊出了民族觉醒的一次时代强音。

修葺一新的郑氏祖祠 许垚提供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愿在三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宣言》,得到了支持抗战的国民党驻闽十九路军领导层的积极响应。

1933年10月26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及工农红军的全权代表潘汉年同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十九路军代表徐名鸿在瑞金草签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1933年11月20日“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合影

同年11月20日,国民党十九路军在福州举起抗日反蒋大旗,发动了“闽变”(福建事变)。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联合李济琛、陈铭枢等公开宣布与蒋介石决裂,来自全国24个省市的代表,以及华侨代表、福州市各界民众、福建省机关公务员、十九路军部分官兵等共达数万人,齐集在福州的南校场内召开“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

大会宣读了《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人民权利宣言》,并一致通过了《即日组织人民革命政府案》和《制定新国旗案》。11月22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告成立(也称福建人民政府),由李济琛任主席。

随着福建人民政府宣告独立,此时年仅15岁的青年读书会会员郑重民(即郑捷先)身先士卒,在与郑氏宗亲商议并取得支持之后,遂在郑氏祖祠燕诒堂积极筹备欢迎大会。

左:郑重民(1918-2005)原名郑捷先,福建诏安人。右:诏安县抗日救国会发表的《欢迎十九路军告民众书》

1933年11月23日,在林仲姚的组织号召下,诏安青年革命大同盟和诏安青年读书会的成员骨干与十九路军驻诏部队一起在燕诒堂正式成立了“诏安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林仲姚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在大会上发表《告诏安各界人民书》,诏安各界民众对十九路军的义举纷纷表示支持和拥护,欢迎十九路军委任的县长杨伯恺开展工作。

“诏安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场景画 网络图片修改(侵删)

11月底,福州派至诏安的杨伯恺就任县长,诏安县政府树起中华共和国国旗,改称“诏安县共和人民政府”,属龙汀省人民政府。随后杨伯恺派出各区特派员,准备成立工会和筹备处。与此同时,就读于外地的回诏学生及诏城的一些师生相继组织了“新文化同盟”“青年大同盟”,广泛开展反蒋反日宣传。

福建《人民日报》对诏安成立人民代表筹备会的报道和通电拥护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消息 。

1933年11月27日,漳属各地人民拥护闽变,翻印《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人民权利宣言》。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后,遭到蒋介石政府的舆论攻击和军事镇压。1933年12月,蒋介石亲任“讨伐军”总司令,调集陆、海、空三军10万余人围攻福建,因兵力悬殊,新政府决定放弃首都福州,于1934年1月13日迁移漳州。

21日,在蒋介石分化瓦解和优势兵力的攻击下,泉州、漳州相继失守,十九路军驻诏连队奉命撤往漳浦,新任诏安县长杨伯恺潜离,诏安县共和人民政府陷于瘫痪。

“闽变”失败后,国民党县政府即下令通缉参与“闽变”的林仲姚、郑捷先、许钓纶、涂屏南、沈桐浦等13人,1928年就设址于沈公书院的“诏安青年革命大同盟”也被强行解散。

“闽变”的中华共和国国旗样式 许垚制作

“闽变”中诞生的中华共和国虽然仅存在53天,却对后来的中国革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诏安城区的郑氏祖祠燕诒堂便见证了那段风雷激荡的历史,也真实记录下诏安人民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为反抗日本侵略者而奔走呼号,彰显鲜明的民族立场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①诏安秀篆的泰国华商游子光与李济琛同在1908年加入同盟会。闽变时受中华共和国主席李济琛“实业救国”之邀,游子光举家回国,定居汕头发展金融业,开设华侨银行以及抽纱公司。

游子光胸怀民族大义,热心公益造福桑梓。早在1929年返乡探家之际,便已出资在陈龙村创建“民生学校”,聘请游子绪为校长,免费招收当地儿童入学。1937年抗战期间,游子光返回家乡秀篆定居,多次出资带头发动游氏子孙捐资抗战,不遗余力,受到了当时国民政府的表彰。又修陈屋坑水渠灌溉稻田,并在牛角墟建造元善桥,以及在诏安与平和交界处、诏安与广东茂芝接壤处各建凉亭,在秀篆通往县城与霞葛交界处铺石子路和建成八角楼凉亭,以方便行人。在其谆谆教导下,儿女们或执教,或参军,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乃至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游子光(1883-1951) 又名太尊。祖籍秀篆。

②中华共和国国旗:上半部分为红色,代表着工人;下半部分为蓝色,代表农民;中间镶嵌着一个黄色的五角星,寓意为生产人民大联合。设计者为欧阳予倩。

③“闽变”共维持了63天(1933年11月20日-1934年1月21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正式成立于1933年11月22日,改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为“中华共和国元年”,另立新国旗,首都设于福州,1934年1月13日随着主要官员逃离福州,新政府夭折,共计53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对这个“共和国”的领导人蒋光鼐深情地说:“没有你们那个人民政府,就没有我们这个人民政府”。周恩来总理也曾肯定过这个短暂的“共和国”对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意义。


资料参考:《中共闽粤赣边区史》《诏安人民革命史大事记》《诏安县志(1999年版)》以及游坚、郑祖安、郑晚兰等人提供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诏安   诏安县   人民代表大会   福州   共和国   福建   中华   游子   国旗   蒋介石   国民党   代表大会   人民政府   往事   民族   青年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