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指导彭林刘粟打仗,发电数百封,为何对徐向前几乎一电不发

在解放战争期间,徐向前作为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承担着重要的指挥职责。然而,与其他战场相比,他却很少接收到毛主席的电报,这一点引人注目且具有一定的故事性。

徐向前是一位非常坚毅和有才华的军事指挥官,他在解放山西期间展现了出色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指挥能力。然而,有趣的是,他在这段时间内几乎没有收到毛主席的一封电报,毛主席对他的指挥并没有像其他指挥官那样频繁。

这个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释。一种可能是,毛主席对徐向前的信任和自由裁量权非常高。他可能认识到徐向前的才华和能力,并相信他能够独立地完成任务。因此,毛主席没有频繁地干预或给予具体的指导,而是充分信任徐向前的判断和决策。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毛主席对徐向前在解放山西期间的表现非常满意。徐向前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成功解放了山西地区,这可能让毛主席相信徐向前已经掌握了自己的战略思想,并能够独立地应对各种战场形势。因此,毛主席并没有频繁地发电报给他,而是选择相对轻松幽默的方式与他交流,以表达对他的认可和信任。

这种相对少量的电报交流也许反映了毛主席对徐向前的一种特殊关系。他们之间可能存在一种默契和默许,毛主席相信徐向前能够在没有太多指令的情况下独立地指挥作战。这种关系的建立可能是基于徐向前长期以来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才华和忠诚。

无论原因如何,徐向前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令人瞩目,而他收到的少量电报反映了毛主席对他的特殊关注和信任。这段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毛主席与不同指挥官之间的个性化关系,以及他对他们的理解和赞赏。这也证明了徐向前作为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能够独立地承担重任并取得辉煌的战绩。

徐帅的军事才能:练兵之道

徐帅虽然在军队中没有担任最高指挥官的角色,但他在晋冀鲁豫和华北军区的副司令职位上展现出了卓越的发电才能。有人或许认为只有战略区的最高指挥员或党的领导人才会发电,但这样的观点并不合理。

伟人的电报通常确实主要发给高级指挥员,但也会发给承担重要任务的兵团或纵队一级的指挥员。举个例子,在1945年10月30日的邯郸战役期间,胡宗南率领石家庄国军三个师南援邯郸,为了拖住胡宗南的南援部队,伟人紧急向冀晋军区司令员赵尔陆发电,命令赵率领6个团在胡宗南背后进行牵制作战。

冀晋军区是晋察冀军区的二级军区,伟人通常不会直接指挥到这个层级,但在紧急情况下,他也会直接下达指令。此外,伟人亲自起草电文,直接发给陈赓纵队的命令也是屡见不鲜。

更重要的是,徐帅作为大军区的副司令员,当然是伟人直接命令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并且符合指挥原则。

因此,我们不能仅从职位角度来评估徐帅的发电才能,而是需要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徐帅在发电上展现出的非凡之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徐帅在山西的作战经历赋予了他独特的特点。与其他大军区不同,徐帅在1946年底进入太行山区,并于1947年7月出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他面临的首要任务是重新调整部队,通俗来说就是练兵。

为什么需要这样做呢?

刘邓将晋冀鲁豫主力几乎全部带走。

在徐向前上任之前,晋冀鲁豫野战军组织下共有十个野战纵队,从一纵到十一纵。这些纵队被认为是刘伯承亲自训练的顶尖部队,其战斗力在整个军队中独占鳌头。然而,除了这十个纵队之外,晋冀鲁豫野战军下辖的其他军区,如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和豫皖苏等五个军区的部队,并没有达到同样的高水平。

当刘邓南下时,晋冀鲁豫只留下一个八纵和几个军区的部队,而中原突围部队则进行了整编,组建成了十二纵。因此,晋冀鲁豫军区不仅主力不多,成熟的野战军机关也被调走了,包括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及其随行的参谋人员都南下了。

面对这样一支虚弱的部队,徐向前敢于自荐的原因有两点。首先,他在疗养期间离开了他最需要的前线太久,内心感到非常不安。其次,他在练兵方面有自信。作为黄埔军校的出身,他具备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熟悉各种方法和套路,擅长从零开始调教部队。

实际上,徐帅在这方面的能力不亚于刘伯承元帅。他成为重建实力的练兵使者,为晋冀鲁豫军区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他的努力和指导,部队开始逐渐恢复战斗力,并展现出与刘伯承元帅不相上下的实力。

徐向前在重建实力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为晋冀鲁豫军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向前上任后,面临着三项重要任务:提升部队攻坚能力、培养机关参谋人员,以及组织军区部队整编并提升为野战部队。这些任务需要全方位的练兵体系,确保部队在思想政治上听从指挥、统一建制,并注重基本战术训练,同时建立完善的后勤供应体系。

然而,徐向前却没有足够的时间专门从事这些任务。他一边组织部队的整编和训练,一边立即投入到战斗中。他率领着一群地方武装(甚至包括游击队水平的部队),缺乏重型武器,但却开始攻城掠地的行动。

虽然在当时称呼徐帅为"老人家"可能有些不妥,毕竟他当时只有46岁,与黄杰同志结婚也才一年多。然而,对于徐向前的智慧和能力,我对他深感佩服。他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令人仰止。这个词或许特别适合形容像徐帅这样的非凡将领。

徐向前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凭借着他的智慧、勇气和领导力,带领部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他在组织整编和训练部队的同时,也在实际战斗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这些事实使他成为当时备受尊敬的杰出将领之一。

徐向前:勇气无限的战略家

徐向前上任后,很少收到伟人的具体指导,这是正常的。在伟人的军事文稿集中,虽然他对建设根据地非常重视,但很少就具体问题做出指示。

这一方面是因为不同人对于军事问题有各自的专长和关注点,伟人不可能对所有细节都关注到,也不可能比前线的将领更精通。在这种情况下,少说或者不说反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另一方面,这也是出于对徐向前的信任。既然他能够胜任,为什么还要过多地干涉呢?

徐向前上任后所做的细节性工作非常繁重,但我们只看到了最终的结果。

在晋冀鲁豫地区,他组建了新的纵队,包括十三纵(太行军区的剩余部队和华野一纵独立师)、十四纵(冀南军区的剩余部队)和十五纵(太岳军区的剩余部队)。

徐向前一边指挥战斗,一边顺便组建了这些新纵队。这样的工作难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以华野为例,华野有三四十万的强大兵力,粟裕完全不需要费心,后方的征兵、整训等工作有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这个行家来负责。

东北也是类似的情况,101负责前方指挥作战,而编练二线兵团由罗荣桓一手操持,后方供应和地方工作由高、彭、陶等高级将领负责。

唯独山西形势特殊,需要同时兼顾战斗和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徐向前还敢以新组建的五万余人部队围攻阎锡山驻守的临汾城。

临汾位于汾河东岸的一个大土坡上,主城在西边,设有城关,城墙分别环绕,内高外低,东高西低,形状犹如卧牛,因此被称为“卧牛城”。

徐向前以勇气和果断的决策,攻城不惧,面对临汾的重兵防守,他率领新组建的部队,毫不畏惧地展开围攻行动。

1947年冬天,当时临汾城是晋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拥有完备的设施和地势优势。胡宗南占据了这座城市,他的部队驻扎在临汾,并有逐渐蚕食山西的意图。然而,徐向前指挥地方武装攻下了附近的运城,让胡宗南感到不安。为了防止徐向前突然加入西北战场,蒋介石设计了一个计策,将临汾划归阎锡山的晋军控制。

阎锡山趁机吞并了临汾城,派遣军队前来协防。当徐向前发动围攻临汾时,城内的守军由阎锡山的第66师、6个保安团、2个补训团,以及胡宗南的整编第30师第30旅和第27旅炮兵营等组成,总共约2.5万人,武器装备精良,并且拥有590多门各种类型的火炮。

总指挥梁培璜是阎锡山部队的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晋南武装部队总指挥。

面对这座设施完备、地势绝佳的坚城,拥有5万人的次等部队,没有重型武器,也没有攻坚战斗经验,很少有人敢妄图攻下临汾城。

然而,徐向前敢于接受这个挑战。他通过侦察和判断,向中央报告,坚信能够攻下临汾城。

为什么他如此自信?尽管现有的史料中无法找到太多直接的证据,但在敌我对峙的历史中,战斗的关键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指的是兵力、防御设施、军需等,而软实力则包括战略战术、战斗精神、自信心和纪律性等。

徐向前也许看出了国军由阎锡山和胡宗南两部分组成,双方之间必然存在矛盾,这为他提供了机会。他可能通过情报收集和分析,发现胡宗南曾试图用飞机将第30旅撤离临汾,而徐向前成功阻止了这一行动。这一举措有两个战略考虑: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胡宗南继续向西北战场增兵,以减轻彭德怀总指挥的压力;另一方面,围困临汾可能会进一步激化阎锡山和胡宗南两军之间的矛盾。

经过72天的围困,徐向前最终攻破了临汾城。他只依靠手头的5.3万人,既有足够的攻城兵力,又能进行打援作战,以5万多人的规模展现出十几万人的实力和效果。他的行动如此大胆,以至于阎锡山怀疑是否刘伯承派来了一些主力部队进行支援。

徐向前的胆识与智谋:晋中大胜临汾围攻

徐向前带领的我军在临汾战役中面临了阎锡山部队的坚守,采取了龟缩战术,使得我军进攻速度变得缓慢。面对这一局面,徐向前不得不转变策略,采取正规的阵地进攻战术,一点一点地攻破城垣。

战役期间,我军采用了多种战术手段,如炮击、挖掘地道和筑堑壕等,这些专业性强的战术是徐向前和他带领的参谋部一点一点教给攻城部队的。这场战役几乎成为解放战争中首次正规攻坚战的范例。

徐向前事前对于攻城部队的前景并不十分乐观,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给伟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非常兴奋。

战胜临汾后的13天,东北野战军在围攻长春时遭遇了一定的失利。伟人在致林彪、罗荣桓和刘伯承的电报中援引了临汾战役的成功范例,鼓励他们加强攻城。这篇电报中,临汾战役部分占据了五分之一的篇幅,显示了临汾战役对于整个战局的重要性。

临汾战役的胜利让徐向前认为阎锡山的气势已经被削弱,是时候乘胜追击了。尽管部队已经连续作战,但他立即向中央建议发动晋中战役。中央原本考虑到部队疲劳,提出歼敌1-2个师即可,然而徐向前保证可以扩大歼敌目标至4-6个师。

面对仍有13万人的阎锡山军队,徐向前提出了以少胜多的计划,打算消灭对方的6个师。这一计划看起来似乎没有理由会成功,但徐向前对晋中战役充满信心。

伟人对晋中战役持谨慎态度,没有出手干预,也没有给出任何具体指示,这暗示着徐向前应该按照自己的筹划来进行。晋中战役将成为徐向前智勇决战的又一次考验。

在临汾战役中,徐向前采取了两条策略,展现出了他的智谋和计谋。

首先,他故意示弱,诱使太原晋军出城作战,并在此之后进行各个击破。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将有限的兵力分散配置,制造出处处皆为他的假像,使得敌军无法摸清他的真实意图。

一开始,徐向前指挥部队在风陵渡口进行造船、征粮和练兵,同时命令一小股部队伪装成开赴西北战场的队伍,意图引诱阎锡山中计。果然,阎锡山为了迅速消灭这支小部队,派出了一支闪击兵团由34军军长高倬之率领,向黄河渡口进攻。

然而,徐向前没有急于包围歼灭敌军,而是巧妙地绕道而行。敌人在西,他却趁机率领主力向东推进,并接连攻下缺乏重兵防守的平遥、介休和祁县三城。

这使得平介祁三城离太原非常近,阎锡山为了保住太原,急忙下令闪击兵团迅速撤回太原。高倬之气急败坏地抛下我军偏师,只顾着头不顾腚地分路急速窜东。而徐向前正是希望敌人混乱不堪。他迅速集结主力,布下口袋阵形,在平遥围困了阎锡山的亲训师和亲训炮兵团。在这次围困中,约有3000余名晋军阵亡,4000余名被俘。随后,我军的另一部主力又包围歼灭了暂编19军的两个团,共计3000余人。

徐向前通过这些巧妙的策略和迅猛的行动,成功地摧毁了敌军的防线,展现了他的智谋和军事才能。临汾战役成为了他智谋计策的充分体现,也为后续的战役奠定了基础。

晋中战役中,徐向前展现出了他的智勇和卓越的指挥才能,成功地消灭了阎锡山部队,取得了重大胜利。

战役开始时,徐向前率领部队逼近太原,刻意示弱,诱使阎锡山派出队伍出城进行反击。阎锡山果然派遣赵承绶等将领率领各部队南下,准备与徐向前交战。然而,阎锡山从之前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他命令赵承绶等人紧靠铁路,行动紧密,不给徐向前以歼灭之机。赵承绶将军则选择在太原城南处采取守势,不敢南下进攻。

徐向前洞察敌情,采取步步南移的战术,诱使赵承绶逐渐离开太原。一旦赵承绶与太原城稍有距离,徐向前便派遣奇兵插入敌后,切断铁路线。赵承绶感到惊恐,急忙率领部队北返。徐向前迅速集结主力,将赵承绶包围并全歼,消灭了他的3万余人。

晋中战役期间,徐向前共消灭了阎锡山部队的9个师,超额完成了目标,共击溃了10余万人的敌军。

徐向前以寡克众,采取主动进攻的战略,展现出了非凡的指挥天赋。他的每一步行动都精心布局,让敌人陷入绝境。这样的战术在当时的战场上极为罕见,只有粟裕的苏中七战七捷能与之相媲美。

在整个晋中战役期间,伟人并没有向徐向前发电报。对于如此出色的指挥员和战术,电报并不是必要的。徐向前正常发挥,国军中又有谁能与他匹敌呢?

徐向前以他的智勇和武勇成为解放战争中备受敬佩的指挥官之一。他的战术娴熟,智谋出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晋中战役中,徐向前展现了真正的将军风采,为我军士兵树立了榜样,也为后来的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晋中   临汾   晋冀鲁豫   太原   纵队   作战   山西   电报   指挥官   我军   军区   伟人   战役   战术   部队   彭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