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中,关于楼市的魔幻言论层出不穷现象背后,该如何解读?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826篇原创文章


2023年的中国楼市,已经不能用特殊,低迷这样的普通词汇去形容了。

越来越多的奇葩事件和动向陆续出现,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应该是“魔幻”了。

时间来到2023年6月份,又有有头有脸,头衔唬人的几位专家,针对中国楼市,释放魔幻言论。

个人感觉,在中国经济面临内忧外患,周期和大环境冲击考验的当下特殊阶段,一众有着光鲜亮丽头衔和名声的国内经济学领域研究者,只能盯着房地产和楼市说事,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怎么,没有房地产,就不知道怎么聊经济,谈发展,谋突破了?

当然,这也侧面验证了中国的房地产,对于中国国内经济的重要影响力。

这并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因为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经济体,是能够依靠盖房子就可以实现繁荣和发达的。

那么,中国国内一众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们,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集中释放各种魔幻奇葩言论的动向,该如何解读?

一系列魔幻言论的背后,又揭示了怎样的现实和问题?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2023年6月份,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楼市的魔幻专家言论的详细复盘和梳理,透过表象,结合现实,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深入讨论和分析研究。

挖掘动向和言论背后,更深层次的一些本质和信号。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专家又爆惊人语录:中国整体上不存在房贷压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专家称中国整体没有房贷压力大问题#

在中国,“专家”这个名词,早就被专家这个群体玩坏了。专家如今已经成了贬义词,声名狼藉。

最近,专家群体再新增一员大将,爆出惊人语录。

在2023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中,上交大金融学院陈教授说:中国的房贷金额,如果看总量,其实是远远低于我们居民家庭的存款。所以我们整体来看的话,其实中国并不存在房贷压力大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一言论引发争议,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对此,部分网民认为专家提出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也有网民表示绝不认同,提出“专家自己不还贷,不知道人间疾苦”。

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的网友们,纷纷指责专家不接地气,不说人话,只会标新立异吸眼球。

甚至有网友直接开骂:干部脱离群众,媒体大言不惭,专家双脚离地;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专家的智商,跟不上民众的觉醒速度。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引导舆论的一些媒体是存在断章取义的手段的,实际上,这位专家的原话,后面对于这种说法是有解释的:

6月30日,陈欣在回应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称,此事系“断章取义,引发社会误解”。

他向记者提供了此次发言的原文:“整体而言,中国并不存在房贷压力大的问题,因为居民的存款总额远远超出房贷,但是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分化问题。2023年1月10日,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住户存款累计金额超过120万亿。中国房贷的总量,其实是远远低于居民存款总额,只是背房贷的人和拥有存款的人不是同一拨人,高收入阶层和中低收入阶层面临的压力不一样。”

图片来源:网络

结合他在论坛上的其他发言来看,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出格和荒谬的论调和观点,但是因为在房贷这个敏感话题上的大词论调引发热议和批判,实际上一点都不冤枉。

张嘴就是数据和宏观,没什么人情味和烟火气息,陈教授和很多学院派专家,都有这么一个通病。

他们视角都特别宏观,框架性特别强,能养成这样一种思维高度,其实需要很强的学术功底。

但是互联网时代,老百姓不爱听这种东西,而且没有耐心去对一些“正确的废话”进行思考。

反而更容易被一些关键词和断章取义的标题党内容,触动共鸣。

陈教授的学识能力自然没话说,但是对于舆论环境和真实世界的认知,显然还是脱节已久,仙气飘飘。

但凡是对现实环境和舆论特征有一点点了解和敬畏,在说出争议观点以前,至少也会掂量掂量。

越是经济特殊阶段,太过习惯宏观视角和大词逻辑的专家,不会讨喜。

陈教授的观点,严格意义上从逻辑到内容,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错误,但是明显忽略了微观直觉。

这些所谓的专家,在象牙塔里住久了,早已脱离社会现实,不了解现在的实际情况,但又不愿意深入底层调查研究,下不能为民发声,上不能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整天忙着发表雷人雷语,热衷参加各种年会、论坛,为一些金主昧着良心说骗底层百姓的鬼话。

更为可怕的是,他们拥有巨大的流量,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影响力,他们的言论,还能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慢慢渗透,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

从现实出发,实际上当下中国楼市和经济领域,并不需要这样的声音。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孟晓苏破罐子破摔:对农民房子征税,每年10万连征15年?


如果说上面那位陈教授,只是在错误的时间和场合说了正确的废话,那么下面这位,可就是咱中国很多普通人的“老熟人”了:

那就是孟晓苏,年逾70还活跃在舆论阵地上的专家代表。

在一次采访中,孟晓苏是这样建议的:对小产权户主征收年度税款,小产权房税率应该高一些

他还建议,对150平方米以上的大产权户主,进行税收征集,每户税款大约为50万元。

小产权房是什么?

小产权房是指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未办理相关证件,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其产权证不是由国家房管部门颁发,而是由乡政府或村颁发,亦称“乡产权房”。

乡村农民的房子,基本都是小产权房。

换句话说,专家已经盯上了农民,这下,农民危险了!

图片来源:网络

孟晓苏,老熟人了,就在今年一月份,他在一次公开采访中称:“中国居民存款又增加了15万亿元,如果有1/3拿出来恢复对房屋、装修等购买,中国经济不就能顺利恢复了吗?”

图片来源:网络

结果当然是被舆论和全国网友骂的冒烟。

对于这位专家,这都不是问题,吃打不吃记,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质,每次发言,都语出惊人。

孟晓苏可不是什么野路子经济学家,自封头衔,这个人是有来头的:

图片来源:网络

北大毕业,堂堂博士,享受XX津贴的教授,曾身居高位,地位显赫。

不管这一次他的理由多么充分,但是自古以来,面向社会真正最底层的农民群体,进行税赋提升,都是敏感而又风险极大的事情。

农民,自古以来都是最惨的阶层。2006年1月1日起,为降低农民负担,中国全面废除农业税,实行了2600多年的传统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这才过了十来年,想不到有人试图再次把魔爪伸向农民。

现代税收制度,除了供给政府支出,调节财经环境,纠正市场失灵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引导收入的重新分配和增加社会公正性。

简言之,就是“劫富济贫”。

农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生活负担沉重。在中国,月收入1000元及以下的5.47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38.7%)中,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农村。

本来,他们应该获得更多的照顾,比如,从富人身上征收的税,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扶贫基金等多种形式分配给他们,从而使社会更加公平和谐。

没想到孟晓苏,居然打起了穷人的主意。

面对富人,他表示不敢对别墅群体进行税收征集。

陈教授可以说是表达误会,但是孟晓苏这次的这个观点,可能就是纯粹的坏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动向解读,本质挖掘:越来越多的魔幻奇葩楼市专家言论,该怎么看?


当下中国,专家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种贬义词,虽然其的说法,更多的是建立在数字模型和发展模型之上,但是过于理性化的推演,在脱离客观事实后,对于我国的社会更多带来的是负面价值。

社会发展与建模游戏不同的是,民众的反对声往往是迅速产生的,并不会过多的等待策略运行,在出现实际的影响后才会产生。

诸如此类的专家建议,要么让人啼笑皆非,要么缺乏常识,要么根本不具有实操性,这样的专家还真不少,不胜枚举。

在这样的专家一次一次建议当中,丧失了他们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导致专家群体集体信用破产。

当然,从节点,言论,观点上,还能看出一些更为本质的东西:

1,首当其冲的,还是傲慢,一种来自于阶层撕裂层面的傲慢。

张嘴闭嘴,都是宏观大词,都是仁义道德,还是那套30年前的迂腐论调,自以为站在了所谓的国家利益和道德高点,就可以大放厥词。

和时代脱节,和现实脱钩,这是病,得治。

2,其次就是局限性,当下中国的房地产和楼市,实际上已经不是老百姓和经济环境所关注的焦点了。

为什么离开了房子,楼市,就不会谈经济了?

没有房地产和楼市,中国的经济就没有新的想象力和突破方向了吗?

3,重要的一点:

需要反对的是类似策略,而不是对专家的描述进行反对。简单讲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在不同语境和不同理解中产生的,并不是策略本身有错误。

4,曾几何时,世人十分认可和敬爱专家。

但是最近几年一些专家的奇葩言论真的是让人大跌眼镜,甚至可以说是毫无道德底线,一点人性良知都没有,说出来的话专门坑骗老百姓,网友们无奈地戏称专家就是专骗人家的人。

专家嘴骗人的鬼,硬是把“专家”这个令人尊敬的词,变成了贬义词。

那么,老百姓获取关键观点和趋势信号的途径,又应该在哪里呢?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如何借助中国古典智慧的帮助,看清本质,抓住主线?


中国古典智慧和经验传承中,有这么一个说法:

叫做“皇帝不急太监急”。

实际上,当下关于中国楼市越来越多的魔幻论调会遭遇舆论冲击和热议捶打,已经将这种规律充分的进行了验证。

聊点有深度的,从当下现实楼市的实际情况来看,正主其实没有任何焦虑的表现,现在跳出来,大放厥词,披着建言献策外套的,实际上都是跳梁小丑而已。

正主都没急,这些小丑急,有什么意义?

难道国家不知道当下舆论环境和主流价值语境里面,这些所谓的专家教授群体,是一个怎么样的公共形象和民众认知?

难道老百姓们看不清听不懂这些所谓的专家群体,到底是在为什么振臂高呼,发表观点?

阳光下面,还真的没有什么新鲜事。

外围媒体小作文满天飞,国内专家雷人观点层出不穷,到底是谁在急?

这个谁,肯定不是普通群体,不是老百姓,所以,刚刚过去的6月份,实际上国家的做法,就非常有看头。

稳,才是主线,才是大方向。

基于这个主线,看清中国国家态度,那么这些所谓的专家教授说什么,其实就不重要了。

谁说了算,听谁的,这才是明智理性,清醒有意义的做法。


以上,就是对2023年6月份两例关于楼市的魔幻言论动向,进行的一次专题讨论和分析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楼市   言论   层出不穷   动向   中国   舆论   存款   群体   产权   教授   观点   现象   来源   农民   专家   内容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