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的世界级战争

概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简称“一战”,是由于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参战双方为以德、奥为主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

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发生,7月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战争爆发。起初,战场集中在西欧、东欧和巴尔干半岛,而后扩大到土耳其、意大利及亚、非诸多殖民地。主战场则始终在欧洲。战争伊始,同盟国掌握主动。

1914年双方在西欧同时展开战略进攻,先后受阻。1915年底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战争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1916年后战争陷入僵局,同盟国开始丧失主动权。

1917年美国、中国等国参战,德国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1918年,双方进行战略决战,协约国夺取主动权,在各战场全面反攻。

11月,《贡比涅停战协定》签订,战争以同盟国集团失败而告终。

一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参战国家达33个,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15亿人被卷入战争,850万士兵和1300万平民死亡,21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得到长足发展。

战后民族意识形成、民族观念勃发,并形成了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标志的新的国际秩序。

战争背景

描绘德国挑战英国海军霸权的漫画

四对矛盾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而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其实力对比发生重大的变化,列强之间的矛盾也变得更加繁复。其中,基本的矛盾有四对,即英德矛盾、俄德矛盾、法德矛盾和俄奥矛盾。 四对矛盾大致内容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

两大集团

1879年,在德意志帝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国与奥匈帝国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

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描绘三国协约的海报(1914)

俄德交恶后,工业革命不断发展的俄国需要外资来建筑铁路,而法国正需要资本输出,法国政府就利用贷款发展两国外交关系。

1892年,法国和俄国达成了《法俄军事协定》,第二年生效。协定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它也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

面对共同的敌人德国,英法的矛盾逐渐缓和。1904年,《英法协约》签订,协调了两国在殖民地的纠纷。

英、俄在近东和远东的矛盾原来很尖锐。日俄战争后俄国被削弱,使英对俄的畏惧心理消除,而德国的巴格达铁道计划既有对付英国,也有封锁俄国黑海出口的意图,于是,英、俄在近东有了共同的敌手,原有的矛盾退到次要地位。另一方面,俄对英法资本的依赖性加强。

这样,1907年英俄两国签订《英俄协约》,协调两国在波斯、中国西藏、阿富汗的争执。 至此,三国协约正式建立,使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战争起因

1915年的欧洲(红色为同盟国,绿色为协约国)

扩军备战

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形成后,为争夺世界霸权,积极扩军备战,不断提高国防预算。

1890年,德、奥、意的国防预算分别是2880万英镑、1280万英镑、1480万英镑,到1914年,分别增加到1.108亿英镑、3660万英镑、2820万英镑。两大军事集团都大力扩张陆军。到战争开始时,德国和奥匈帝国共有陆军370万人;协约国的陆军总兵力为580万人。德国、法国、俄国、英国和奥匈帝国受过军事训练的人数,分别是490万、506万、565万、120万和300万。

1913年,比利时的军队只有5.4万,战时激增到34万。在海军军备竞赛方面,英国和德国最为突出。从1889年到1914年,德国4次扩充海军。英国不断建造吨位和大炮口径更大的无畏号战列舰,还提出德国造一艘军舰、英国就造两艘的“2:1原则”。

到1908年,英、德“无畏舰”的比例已为4:3,英国只略占优势。到1914年大战爆发时,英国已有军舰688艘,德国有391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已经开始用先进的武器装备起来。在装甲车的基础上,出现了时速25公里以上的坦克;飞机用于战场,这在俄国、法国、英国和德国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新的兵种航空兵;汽车长途运输完成军事任务也不鲜见。常规武器方面,出现了自动、半自动步枪,轻、重机枪;口径达155毫米的野战炮;最远射程达12公里的榴弹炮等。随着战争的临近,各国都在制订战争计划。

德国制订了先后击败法国、俄国的“施里芬计划”;奥匈帝国制订了配合德国,主要针对俄国和塞尔维亚的计划;俄国制订了配合法国、同时打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第十九号计划”;法国制订了进攻德国的“第十七号计划”英国还制订了海上打击德国的作战计划。

帝国主义列强一面积极扩军备战,一面不断高喊和平裁军,以掩盖自己的战争行径。

1899年5月,26个国家的代表在荷兰海牙召开第一次和平会议。会议虽然签订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等文件,但没有在裁军问题上做出任何实质性决议,国际局势没有丝毫缓和。

1907年6月,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召开。在长达4个月的会期中,裁减或限制军备问题根本未被列入议程,列强也没有实质性裁军行动。会议缔结了《海牙公约》,包括禁止使用毒气和达姆弹、保障战时中立国和中立人员的权利、限制敷设水雷等。但是,这些在后来的战争中,从没有很好地执行。两次海牙和平会议在裁军或限制军备方面一无所获,而战争狂热却不断增长。

大战预演

军备竞赛直接导致军事冲突和政治危机加剧。 1898年的美西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拉开了帝国主义时代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20世纪初期,北非接连出现了两次摩洛哥危机,使英法协约得到强化,而英德矛盾更加明朗和深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因素之一。

1905年,法国向摩洛哥提出将其沦为法国保护国的“改革”方案。德国认为,法国的行为使其切身利益受到威胁,积极支持摩洛哥拒绝法国的方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于该年3月底访问摩洛哥,支持摩洛哥维护主权,强调各国在摩洛哥的地位应“绝对平等”。法国在英国的支持下不甘示弱,于1905年6月派军舰到摩洛哥炫耀武力,出现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在其后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法国获得了许多特权,德国陷入困境。

1911年春,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了反帝人民起义,法国以恢复秩序和保护侨民为名出兵镇压,占领非斯,并进而控制了整个摩洛哥。

7月,德国“豹”号炮舰驶入摩洛哥西南部港口阿加迪尔,进行战争挑衅。法德爆发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英国海军趁势进入战备状态,支持法国并对德国施压,迫使德国再次妥协。德国在两次摩洛哥危机中的失势,促使它大力发展军事力量;英法的军事联系也更加密切,随时准备应对德国挑起的战争。

在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地区,列强明争暗斗,与巴尔干民族独立运动交织在一起,使这里的局势愈加错综复杂。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爆发。

根据1878年的《柏林条约》,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虽名义上是奥斯曼帝国的行省,但奥匈帝国取得了对波、黑的管理权。然而奥匈帝国并不满足,时刻准备正式吞并这两个地区。

1908年9月,奥匈与俄国秘密达成协议:奥匈同意对俄舰队开放黑海海峡,俄国同意奥匈兼并波、黑两地。

10月7日,奥匈宣布正式吞并波、黑,俄国十分恼火。塞尔维亚政府始终把波、黑看作是未来以塞尔维亚为主体建立的大南斯拉夫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奥匈帝国极为愤怒,遂进行战争动员并寻求俄国支持。俄国则以斯拉夫人的“保护者”自居,支持塞尔维亚人抵抗奥匈。但奥匈在德国的支持下,态度十分强硬,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

1909年2月,土耳其与奥匈签订协定,以250万英镑为代价,放弃了对波、黑的主权。德国以战争相威胁,要求俄国敦促塞尔维亚承认波、黑被奥匈吞并这一事实。俄国得不到英法盟国支持,势单力薄,开始对德国做出让步。塞尔维亚在俄国的压力下,被迫屈服。

波斯尼亚危机使塞、俄与奥匈、德之间的矛盾日趋加剧,俄国开始大规模重建军事力量。欧洲开始全面走向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巴尔干半岛

1912年10月,在土耳其控制的巴尔干地区爆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组成巴尔干同盟,很快打败了土耳其。土耳其被迫求和,并请列强调解,而列强也趁机谋求自己的利益。

1912年12月6日,巴尔干同盟与土耳其的和谈会议和英、法、德、俄、意、奥匈六国大使会议同时在伦敦召开。在六国大使会议上,协约国支持巴尔干同盟,同盟国支持土耳其。

1913年5月30日,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和约》,后者取得了大片领土,而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仅保存了伊斯坦布尔和海峡北面的狭小地区。这场战争使巴尔干各族人民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次巴尔干战争具有争取民族解放的性质。

巴尔干同盟各国因争夺领土而分裂,1913年6月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列强借机干涉,奥匈帝国支持保加利亚,协约国支持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保加利亚在力量对比和战场态势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被迫提出停火,交战双方8月在布加勒斯特签订和约。塞尔维亚和希腊瓜分了马其顿的绝大部分领土,保加利亚只保留马其顿的一小部分,南多布罗加割让给罗马尼亚。

在稍后的《保土条约》中,亚德里亚堡划归土耳其。这次战争使巴尔干各国分为两大集团:一方是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它们处于俄国和法国的影响之下;另一方是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它们得到奥匈帝国和德国的支持。两次巴尔干战争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在欧洲国际政治中,巴尔干地区变得愈加敏感,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火药桶”。

大战导火索

萨拉热窝事件

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前后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的“国耻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与妻子索菲亚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协约国和同盟国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萨拉热窝事件后来被认为是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战争结果

1918年11月11日清晨,德国代表埃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巴黎北部的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雷道车站的福煦车厢里签署《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

上午11时,协定生效,西线全线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巴尔干   塞尔维亚   摩洛哥   俄国   土耳其   战争   帝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帝国主义   世界大战   世纪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