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危机,其实是个伪命题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在“新手村”时,世界人口增长非常缓慢。进入公元纪年后,全世界总人口也只有2.7亿。1830年世界人口才达到第一个10亿。此后世界人口一路猛增:1930年为20亿,1960年为30亿,1974年为40亿,1987年为50亿,1997年为60亿,2011年为70亿。第二、三、四、五、六,七个10亿分别用了100年、30年、15年、13年、10年,14年。世界人口突破每个“10亿大关”所用的时间依次缩短。不过近几年,世界人口上涨的势头略有放缓,“老龄化”问题随之浮出水面……

随着人口的激增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担心地球资源的承载能力。有人认为,某个地域范围内的人口承载力是一定的,人口过快增长可能会导致马尔萨斯学说灾难。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理论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6-1834),生于英国伦敦附近的一个贵族家庭。马克思在1844年才定义无产阶级,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发生于1789年,所以在马尔萨斯那个年代,资产阶级算是进步力量,资本主义算是进步思想。

马尔萨斯的父亲在启蒙运动(1600年代-1700年代末)的影响下思想激进。马尔萨斯从1805年开始,一直在英国东印度公司设立的东印度学院中担任历史和经济学教授,开始研究人口问题来反驳父亲的进步思想。

马尔萨斯的理论,论证的核心是:人口的增长,是指数级的增长,而粮食的增长,则是算数级的增长。如果不限制人口,那么人口的增长肯定会失控。粮食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人类就会陷入饥荒,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和动荡。

自从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出版后,人口问题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口学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算是人口学的鼻祖著作,然而它却饱受各种争议,尤其是道德争议。马尔萨斯关于通过战争、疾病、饥饿等“积极性的抑制”的方法来抑制人口的观点,实在无法让人苟同。“战争、疾病、饥饿导致人口减少”存在,但不能说“人口增多诱导的战争、疾病、饥饿”,马尔萨斯等于把因果关系给说反了。

马克思在这方面认识就更全面些,“在人类的历史上,人口是按照极不同的比例增加的,过剩人口同样是一种由历史决定的关系”。即过剩人口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影响,应该从人口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的作用,这个角度来审视。

后工业时代,马尔萨斯理论就漏洞百出。在发达国家中,农业占GDP的比重不到5%。在中等收入国家,比如中国,农业只是贡献了经济总量的10%左右。大约在200年前,人们用木头和石头来建造房屋,今天人们已经可以用新型建筑材料了,比如金属、玻璃、水泥、橡胶等。历史上,能量的主要来源是木材和煤炭,现在许多新能源被发明利用,比如太阳能、风能和核能。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生育率都低于2.1的自然更替水平,是养不起吗?显然另有原因。

计划生育与人口红利

在历史上,中国总跳不出“马尔萨斯陷阱”,大约200年就会崩溃一次,朝代更替,或者大饥荒。新中国成立后,马寅初(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在1957年写了《新人口论》,重提马尔萨斯理论,被打成右派,马尔萨斯还成了“政治错误”的代名词。后来马寅初被平反,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马尔萨斯又成了“政治正确”的代名词。

中国是怎么跳出“马尔萨斯陷阱”?依靠国家工业化和教育,获得了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优势。所谓人口红利,就是劳动力供给足够充裕,资本家可以压低工资,那么商品价格就低,有巨大的竞争优势。

人口学对经济主要又三种影响: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老龄化效应。

规模经济在现代经济中无处不在。在大城市中提供服务(例如银行、邮政、电信)的单位成本,远比在小村庄提供类似服务的单位成本要低得多。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大多数制造业产品的最大市场,这有助于中国的制造企业成为世界上最专业、最高效的企业。

现代工业往往集中在同一地区。在地理上靠近上游和下游环节,一家公司可以降低成本,比如运输成本、采购成本以及沟通成本。中国在人口密度非常高的东南沿海地区集中了很多制造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任何新产品的发明人,都能在中国找到成百上千的配套公司,快速且廉价地制造出成品出来。

在高端制造业,许多技术、部件和生产工艺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领域的优势可以扩展到其他相关领域。尽管劳动力成本已经不便宜了,但中国利用集聚优势,在太阳能、风能等方面的新型制造业,以及高端电子产业潜力巨大。这也是中国企业能从生产简单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升级到生产高端制造品的最有利条件。

驱动生产力发展的还有人的认知能力。例如人的语言能力50多岁时达到顶峰,数学能力30~40岁时达到峰值,在30岁和40岁时是最有创造力。人的黄金工作年龄也就二三十年,这是客观规律决定的。

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中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现在总人口仍在不断增长,但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自2012年已经开始下降。 在2012年以前的几十年里,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增长约1%,2012~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不再增长,且在2025年之后,每年下降0.5%~10%。这也部分解释了中国经济为什么会在2012年以后大幅放缓,经济增长率从每年10%下降至不到5.5%。

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中国人口达14.12亿人,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人,自1962年以来全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出生人口比1969年的3016万人减少了2060万人。不光城里人孩子生的少了,村里的也不愿意生了。因为年轻的中国农民大多成为城市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经济上面临比其父辈更沉重的经济负担。

从宏观上看,中国人口政策理性目标应该是保持每年出生人口的基本稳定(生二胎、三胎并不重要,生育权应该还给家庭),确保中华民族能够取得并维持产业优势的人口基数,维护中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从微观上看,应该把养育身心健康的孩子作为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础,在税收、教育、医疗、就业等各个方面切实减轻养育家庭的负担,让普通家庭愿意生、敢于生、乐于生、生得起、养得起、养得好。

人类清除计划

拜伦讽刺马尔萨斯,“劝别人不要生育,自己却有三个孩子。”世界人口依旧在狂飙,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人口不平衡增长可能带来经济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

人口问题其实是一个发展问题,经济结构问题,要解决可不容易。美国电影《人类清除计划》就讲述了在2029年,由于地球人口过多,美国政府展开了一个12小时内允许所有犯罪行为的计划,来减少一定人类数量。

没想到,导演的天马行空倒成了未卜先知。美国第二大基金会戴维德基金会宣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行动计划,推进家庭计划生育,用他们的话说,此举旨在"拯救妇女,拯救孩子,拯救我们这个绿色的星球"。这个行动计划为时5年。戴维德基金会将拿出1300万美元,在电视、报纸和杂志上做广告,宣传计划生育的意义,同时游说美国国会议员及其他政策制定者,要求他们给予人口问题更多的关注。据悉,这一计划得到了美国许多妇女组织、儿童组织和环境保护组织的支持。

从怀孕到生产再到抚养孩子的生活成本、住房成本、教育成本、机会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等纷至沓来、逐年攀升,是导致中国生育水平迅速下降的主因。生或不生,每个国家的人口需求不同,不能简单地搞一刀切。

2022年,中国新生儿956万人,少是少了点,但跟东亚邻国比还是绰绰有余的。日本新生儿数量为79.97万人,连续7年减少;韩国2022年出生人口则为24.9万人,创韩国有相关记录以来新低。所以中国现在只能说是人口问题,离人口危机还远得很(更迫切的是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工厂车间里没年轻人拧螺丝)。

中国从计划生育转向家庭计划,从限制生育转向鼓励生育,从控制人口转向优化人口,是符合人口新形势和大国复兴的必然选择。面对低生育社会带来的新挑战,从关爱每一个年轻人的健康成长开始行动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马尔萨斯   人口   人口学   计划生育   命题   中国   危机   人类   成本   孩子   家庭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