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菁洲:从王阳明画像看圣贤崇拜与道统传承

内容摘要:儒家人物画像是诠释思想、表达崇敬、传递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儒学道统传承与引起圣哲崇拜的教化手段。圣哲人物画像的绘制,是儒家人格典范的具象化、符号化。王阳明画像的绘制,是对王阳明的历史形象之回忆。

王阳明画像的绘制,是利用崇敬心理和神圣权威实现道统传承和思想教化的过程。在画像一次次的模仿性、追忆性绘制中,图文表现方式的差异、画像模仿体系的建立以及对经典文本体例的仿制等各方面因素,使得王阳明画像与其学说一道,参与到儒学道统的建设中,完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儒家文化的记忆与再现。

同时,王阳明画像还会引起世俗对圣贤的崇拜心理,具有塑造受众“知行合一”观念、实现“觉民行道”训导意义的作用。进言之,儒家圣贤画像的绘制具有引发崇敬心理、维系道统传承的重要作用,具有普遍的传承性、广泛的传播性。

关键词:圣贤崇拜 道统传承 画像 符号 王阳明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正统思想,对中国社会及思想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道统是儒学研究的重要视域,道统的建构过程同时是儒家诠释视域的展开过程。朱汉民指出,经典体系的建立是道统谱系完善的重要手段。杨玉婷也探讨了经典理论化对“道统”建设与维护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的发展与诠释活动的展开是密切相关的。儒家学者借助经典注释继承并丰富思想体系,又通过立孔子为先圣、以《论语》为权威,以及儒家圣贤谱系、画像铜身的建造辅助祭祀活动,建立起属于儒学传统的话语方式。

作为诠释方式的具体表现,儒家人物画像传统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习俗及祖先崇拜等心理活动,画像因其天人沟通的基本功能而被视为神圣化的物质产物,通过画像的形式赋予对象神圣性,成为实现儒学道统传承与引起圣哲崇拜的重要教化手段。

一、王阳明画像的意义空间

画像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代表着叙事的进行。王阳明画像具备指向性、不可替代性、忠实性以及叙事性。在画像中,阳明的外貌特征、服饰神态以及画面的线条结构都成为具有意义且可被言说的指示符号。

在后世学者对王阳明思想文化的追寻与探讨中,王阳明画像成为具有道德指导性、思想指示性的文化符号,通过意义脉络的构建、道统制度的参与而实现心学体系的建构与传播。

(一)画像符号与儒学表意

王阳明画像中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符号组合形成意义并得到表现。王阳明画像的文化意义,是明代王阳明思想体系、明代社会秩序等象征关系的投射。

其一,王阳明画像背景因素的组合往往体现出心学文化空间的再现。王阳明画像中画家时常选取山林竹木、溪石云峰等元素作为背景,将王阳明置于一个独立、想象的“桃源”化空间。这一空间实际上是画家对王阳明的文化信仰透过可视的空间所展露出来的想象仙境。

在这个空间中,王阳明常展现出静坐澄心的独特姿态。空间与姿态作为王阳明求道修炼活动的一部分而拥有了诚意、静敬等儒学核心义。在这个空间中,王阳明与周围景物的关系是和谐雍容、彼此成就的,反映了心性之学天人关系的和谐以及历代儒家学者、文人学士对理想境界的追寻。

通过对涵养空间的合理想象,画家将人物的形象、意象的隐喻从文本转化为可视的图像,构筑出古代士人对学问修养的普遍想象,也在无意中蕴含了士人对儒学、道德修养的普遍认知与体验。这种贯通天人、默然静坐的思维方式便得到可视化表达,成为修养境界、圣人心地的符号化、标志化。

其二,王阳明画像分为燕居图和朝服图,朝服图的服饰配搭反应出明代舆服制度,燕居像则突显了王阳明儒者身份。《明史·舆服志》载:“文武官朝服。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用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大带赤、白二色绢,革带,佩绶,白袜黑履。”

朝服像中,王阳明头戴梁冠,身着红色外衣,内衬白色纱衣,手持笏板,确认了其朝廷命官的基本身份。燕居像也是王阳明画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邹守益所作《王阳明先生图谱》中,王阳明头戴四方平定巾,身着玉色襕衫,宽袖皂缘。

画作充分肯定了其儒学思想者的身份,同时传递出王阳明遵循儒家思想基本法则、基本思维以及终极追求等一系列内在设定,意味着王阳明的心学对心性本体、良知同然等基本问题的思考符合儒家基本视域,体现出对儒家主体自觉、价值根源等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其三,王阳明画像中往往添加外部场景或装饰物来表现王阳明的心理及思想。如邹守益《王阳明先生图谱》中有一王阳明修道之像,画中王阳明头戴四方巾,身着宽大素衣,双腿盘坐,双手交叠置于膝盖上方,呈静坐貌,画中以石穴洞天为背景,诉说着王阳明于“阳明小洞天”修养悟道的历史,以场景描绘展现阳明心学之思的探索历程,同时赋予王阳明儒者身份,维护其学统地位。

贵州修文县六广河阳明码头上的王阳明石像,左手执书卷,代表着王阳明心学立言的贡献,右手执利剑,书卷和利剑成为动静结合的符号,化作象征性的意义指示。

明嘉靖年间蔡世新所绘阳明先生像

其四,王阳明画像整体上庄重、平和的氛围基调,凝聚了心学之思的哲理精神。随着画像的传播与绘画方式、工具的革新,王阳明画像在形式上不断被翻新,从平面二维的工笔画像、版制图像,发展至立体三维的铜身塑像、蜡像。

王阳明的形象世界在获取新形式的同时,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文化意义。王阳明像已经从王阳明形象的记录,发展为文化形态的凝固。

(二)题画文字与图文互释

画像自身的符号意义,往往借助画外文字得到宣发和表露。画外的文字或为绘画者所加,或为赏画、藏画者所增。文字与图像的图文互释构建了特殊的意义场域。王阳明画像中的题画字词具有图文互释的语义作用。

其一,解释说明,增加在场感。如《王阳明先生天泉坐月图》(以下简称《坐月图》),明末曾鲸所绘,其下题词曰:“阳明先生居越,中秋夜月白如洗,乃燕集诸弟子于天泉桥。酒半行,先生命歌诗。诸弟子比音而作,翕然如协金石。少间,能琴者理丝,善箫者吹竹,或投壶聚算,或鼓櫂而歌,远近相答。”

《坐月图》绘制了阳明一人独坐山林溪石的场景,而画外的题词却陈述了阳明于中秋之夜与诸弟子宴饮,众人诗酒言欢、歌舞管弦之热闹场景,交待了《坐月图》的背景,为《坐月图》增添了历史趣味,也增强了赏画者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其二,歌功颂德,表示归属感。如崇祯年间所刻《先儒像赞》中的王阳明先生像,画面右侧题词曰:“先儒王子,名守仁,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父华,成化辛丑状元,历官南(京)吏部尚书。”

左侧为明吕兆祥赞曰:“忠剚阉奸,智丞地远。初命督虔,得专讨判。声金集成,勋铁耀券,开门闭门,公来彼返。”像赞既是对王阳明功绩的记录,“先儒王子”的称谓又是对王阳明儒学正统地位的认证而肯定其道统源流,传达出题字者的思想态度。

其三,遵行教化,表明学派立场。长沙岳麓书院有嘉靖年间江西士子家中所藏王阳明画像一副,画面右侧题“王文成”,画面左侧有小字题行曰:“公职赣日,开书院,与海内名士大夫讲学。设社教郡邑子弟歌诗习礼。岭北风俗,为之一变。”

画中的题字点明王阳明对江西社会风俗的重要改造作用,更是对江右王学权威地位的彰显。阳明殁后,江右、浙中、闽中、泰州等学派各取王学一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派体系,江西士子所藏王阳明画像中的题字实际上是通过王阳明对江西学风的影响而突显江右王学的地位。

又如,清康熙年间焦秉贞所绘《王阳明先生真像》,画上有焦秉贞题词曰:“遐稽古初,孔曰性近。礼亦有言,人生而静。善恶未生,是曰本性。心兮本虚,与物相印。习染既殊,是非斯定。余姚性学,千秋定论。良知之说,孟氏所崇。在理遏欲,未发为中。洗心藏密,患与民同。任情自发,有感遂通。湛然虚明,廓然大公。”

焦氏此言讲王阳明良知之说直接统贯于孔孟学统,以良知之学为孟子心学之正宗,并且以“任情自发,有感遂通。湛然虚明,廓然大公”为王学宗旨,表露出作赞者对王学的归属感。

图像符号是语言文字的摇篮,图像与文字是两种思维方式、表达方法的统贯。文字的增加与图画形成对话关系,强化了图画的意义,在图画与文字的互动中构造出完整的表意谱系,画像因此成为王阳明思想输出的见证者、参与者。

二、王阳明画像对儒学的建构

为圣人作像有着悠久的传统,是祖先神明崇拜的产物。人们通过制作画像的方式表达崇敬缅怀,甚至借取力量。为孔孟先贤作画,实际上是对儒学进行反思、再造的过程。儒家圣像中往往凝结着归依、反省、重塑、敬仰等复杂的情感体验。

作为文本文献经典流传的参照,画像的绘制成为学术传统确立的另一种手段。王阳明画像承续了儒学圣像绘制的传统,成为参与儒学构建的重要方式。

(一)画像仿绘与重述传统

古代的学术传统通过对经典的注疏、传解而得到记忆与传承,如诗歌的拟古和模仿既是一种习作也是记忆文化的手段。王阳明画像以蔡世新所画为中心,形成了后世画家对蔡世新画作的不断模仿。蔡世新画工精湛,传神写照,深得阳明心意,其所画《阳明燕居图》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此画中阳明无冠发髻,双腿盘坐,双手平放于膝上,衣袍宽大衣袂飘扬。明代画家曾鲸、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均作有阳明先生画像一幅。这两幅画的角度、构图、服饰,与今天贵州省博物馆藏《阳明先生遗像册》首页的王阳明燕居讲学侧面坐像颇为相似。

所不同者,贵博本阳明脸颊瘦削、颧骨清晰可见,曾作、陈作则较丰满。上海博物馆藏有黄季岩临摹之《大儒王阳明先生像》。此画的人物造型、线条结构等与陈洪绶及贵博画本一致。清光绪二十二年临刻,于右任先生题字的阳明画像在色彩、背景、人物服饰及表情、线条等各方面与陈画及贵博画一致。此五图一脉相承,其源头或在蔡世新,惜今日已无法见到蔡氏原画的全貌。

(《阳明燕居图》)

从蔡世新到曾鲸、陈洪绶,再到黄季岩,王阳明画像的不断仿作形成了特定画像的经典模式,通过典型的图示、样貌确立王阳明在人格、思想上的固定性视觉符号。这种仿作的行为将信息要素、精神元素一步步传递、延展,以蔡世新原作为基点进行重述,在维持王阳明相貌基本特征的同时,又以不同的线条与笔法凝注画作者的个人特点,是对原作理解记忆上的重新理解与阐释,恰如不同传注对同一经典的不同解读。

后世对王阳明画像的仿制一得其技,一得其神,在模拟习作中获取并实现文化记忆,是对诗画述古传统的回应,体现出尊崇、学习的复古心态。王阳明的画像以心学要素的涵容进入到学术思想史的建构与交流中,并通过画作的模仿、拟古呼应经典文献世界的述古传统,从思想内容、外在形式两个方面完成了对学术传统的追忆和参与。

(二)画像文献的训释体例

经传训释体例是文本文献走向经典化的必然过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是在经传训释中不断复杂化。个体思想通过经传训释的参与得到宣发,而成为学术思想史的一部分。

传注形式深刻融于传统文化的生产、创造活动,古代诗画、书印作品渐渐形成了属于文艺系统的传注体例。例如诗话对诗歌的注解、赏析体现出以诗为中心的训释活动,题画诗词对画作的参与又从视觉形态上构建了不同时空下的画作阐释、注解。王阳明画像并非纯粹的人物画像,其画作中多有画外文字的参与,如前所述,题画文字与画像的图文互释强化了画像的意义。

一方面,图文的相互配合以图画主人为中心,王阳明画像以王阳明人物形象为主(经),画外文字则是观画者的理解与记录(传),画作不曾改变而题画文字可以千差万别,形成以画作为固定对象的个体主观感受的抒发。

另一方面,围绕王阳明画像历经不同观画者、收藏者的赏析,题画文字也形成了层累的叠加系统。如日本所藏大桥讷庵所藏王阳明像,画中有日本天保十四年(1844)大桥讷庵邀请佐藤所书彭定求词,该词作于清康熙十四年(1676),又如明崇祯年间曾鲸所画《历代名贤真像》中的王阳明先生像,画中有后学程大发、王褆题字,其后有吴昆田、秦湘业、王拯等人的题词和钤印,形成了以画作为中心的包围结构。

以王阳明的人物形象为中心,汇聚不同时空范围中题字者的解释说明、阐发义理等内容完成对画作的注解,以题字者的意念包裹绘画者的意图,形成了原画作—画外文字—再传文字的训解模式。文字记述依附于王阳明画像而存在,可以被视为对画像的文字注释,形成模拟经传训释的一般体例,此种体例的运用在题画词的加入下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和内涵。

王阳明

三、儒家圣贤崇拜的历史再现

圣贤崇拜是儒家思想活动的历史产物。儒家利用人们对祖先及神灵的崇敬心理,将崇敬对象由抽象自然观念转变为具体圣贤人物,实现教义传播及思想净化。通过孔子、朱熹、王阳明等儒家圣贤人物的形象塑造,圣贤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符号,并以图像、戏文等视觉艺术的形式得以传导。历代圣贤画像的摹绘,体现出不同时期儒学地位及社会功能的转变。

(一)儒家圣贤人物画像的传统

图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其线条、结构、色彩及组合次序等要素的组织在无形中结构了作者的“言画心声”,成为作者心灵理路与社会历史的铺设。圣哲画像的变化往往体现着人们对人物的社会评价、人物的政治形象、人格形象的不同理解,儒家圣贤人物画像的绘制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其一,圣贤画像的神圣形象。圣贤崇拜是原始信仰下的历史化结果,因此圣哲人物的塑造往往具有神异性、神秘性,以异于常人的形貌特征突显其作为“天道”布教者的合理性和权威性。

如王阳明画像便突出了人物形貌中“七星痣”的特征,嘉靖三十六年(1557)邹守益《王阳明先生图谱》、嘉靖四十年(1561)浙江山阴会稽王氏家庙阳明石碑像,以及余姚梨洲文献馆藏阳明先生画像皆突出了王阳明眉间之痣的形貌特征,较为权威的文本记述则有宣统二年(1910)袁嘉谷先生阳明先生家传《七代遗像题字》,其辞曰:“海日翁四子,长即文成、次守俭、次守文、次守章……文成右额痣三,左额痣四,视徐文贞记尤详,意必新建伯后人所追慕。”

通过画像的形式将圣哲的形貌留存,以此证明天生具有的特殊形貌与天道赋予的人格力量之间的必然联系,传达出其人生经历的不平凡性及权威理论上的先验性。其二,圣哲画像的精神性超越。

对圣贤形貌的描绘是一种视觉艺术,画像的绘制同时也是一种历史活动,必然会经历材质、技法、形象、用途、受众等方面的转变,复杂的历史元素渗透进画像的肌理,使之具有了超越艺术欣赏之外的精神内涵,通过视觉感官的刺激引发精神层面的追思。

如孔子形象就表现为一个符号化和解构化的历史过程,人们对孔子画像的描摹体现的是主体心中对儒学的接受和理解过程,不断赋予孔子图像新的文化符号意义,使之成为古代精神品质和传统文化的核心。王阳明形象的画像历程实际是心学自我完善与改造的历程,人物画像是精神传导和人文关怀的展开。

(二)王阳明画像的历史文化意义

图像与文字作为记录历史的两种形态和方式,有着不同的渊源。随着后世记录方式的变化,史书、传记等文字形态的载录是为官方意识形态输出方式,被运用于较为正式、肃穆的场合,而图画形式的记述被剥夺了神圣话语权,成为民俗生活、社会活动的参与者、记录者。

《明 史》

二者身份地位、历史功能的转换与交叉直接造成了文字神圣性、图画世俗性的趋势。《明史·王守仁传》及钱德洪所辑《年谱》在内的王阳明传记资料实际上仿照史官的传记笔法,通过特殊事件与时间线索的勾连回归史书载录的原则,强调文字记述的真实性和严肃性,而基于文本记述的王阳明形象又是一个不断被神话化的形象。

钱德洪、王畿、邹守益等后学出于社会现实环境以及学术思想地位的需要在王阳明年谱传记中加入了神话因素,以此塑造王阳明形象的神圣性和权威性,这种神圣与权威又必须借助世俗力量进行传导。邹守益的《王阳明先生图谱》将文字传记与图像符号结合起来,实现了王学传播中神圣与世俗传统的首度联合。

一方面,明代戏曲话本、小说传奇中大量运用插图、插画的现象是雅俗文化因素的交流尝试,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文化地带,神圣是世俗权力的神圣,世俗是神圣照临的世俗,神圣与世俗的界定随着语言文字与图像符号的交融而模糊。

另一方面,图文之间的互相演绎与递进是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生产过程,王阳明史书传记与年谱年纪等文献资料为王阳明图像的绘制提供了物质依据,图像的绘制又印证着历史文献的载录,图文互证、相互配合。

就这样,文字记述的王阳明因神圣而引起世俗的强烈关注,又凭借其世俗性的取得而更加神圣权威。神圣与世俗,成为王阳明文化输出的协同手段。

民间通俗读物中的“图文并茂”模式是图画叙事功能的再发掘,从读者心理的角度优化与老百姓的沟通方式,形成了有效的传播范式。邹守益所作《王阳明先生图谱》是阳明文献中图文结合的代表。

《王阳明先生图谱》以观察者的旁观视角,选取阳明人生经历中具有传奇性的故事进行场景再现,如童年时期偶遇高人点化、科场考试时梦见巨人等,为读者营造具体可感的图像空间,把人物及其活动场景尽量还原到现实环境之中,描绘阳明在不同时期、不同场景的神态及动作,与文本共同构成语言叙事传播的生动形象与场景,实现叙述的空间化。

《图谱》实现了“图”的形象性与“谱”的真实性之完美结合,符合中国传统通俗叙事以视觉体验、空间图像为重点的传播机制,成为区别于《王文成全书》的传播环节。

《王文成全书》作为阳明文集的汇编主要在文人士大夫及知识分子群体中形成传播途径,承担着理论输出、学派构建的重要功能,而《王阳明先生图谱》生动形象的故事性、通俗性以及文字的传奇性拉近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成为大众接受阳明文化的重要途径,担负起获得群众基础、真正做到“觉民行道”的基础功能,也预示着明代文化雅俗融合的基本完成。

《王文成全书》


四、重思圣贤画制与道统传承

儒学的发展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核心传统,中唐时期韩愈明确提出了此传统下的道统观念,肯定儒学在精神观念、社会价值中的传承过程。道统说受到魏晋以来家谱、谱牒之学盛行的影响,也是对佛教“传灯录”式学术传承谱系的借鉴,体现了韩愈针对佛教谱系的有力回击,是为了维护并发展儒家学说的权宜之计。

其后道统便成为儒家思想与文化的代名词,作为儒家文化传承过程的历史性见证,道统概念内涵外延的发展变化,深刻体现着儒家学说与时递进的历史。其后朱熹以周敦颐、程颐继承孔孟道统,确立了宋代理学的价值中心,朱熹的《伊洛渊源录》重建道统的历史,通过星火相传的历史谱系的制定划定了思想的路径以及边界,展现着儒家思想的连贯性、传承性、统续性。

“通过‘道统’的设立和‘道学’的创立,新儒学把这一时代儒学知识分子对‘儒学’的认同明确化和强化,他们对宇宙秩序、人伦秩序和社会价值的重新安排,他们的精神追求和政治理想,也都反映出面对成熟强大的佛教、道教的挑战,儒学新的自我意识的勃兴,和重构儒学的宏愿。”道统的建立是唐代以来儒学者对儒学反思、更新的必然结果,承载着学人对儒学时代性需求的内在召唤和适应性建设的努力。

随着道统思想的日益成熟,文人士大夫通过画像铜身等艺术形式来表现道统的谱系观念。孔孟圣像的视觉表现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殊文本,随着儒家学说占据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重要地位,孔孟圣像的塑造与绘制成为学术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画像的绘制代表着儒学尊崇的专门化与制度化,孔孟之像作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通过不断的重复、模拟、翻新体现对道统的追认。除了画像本身的塑造,孔子庙的建造及祭祀仪节的规定,都是儒学谱系建立及神圣、权威地位确立的重要表现。

孔子庙的建立意味着孔子“至圣先师”地位的确立,孔子庙享受士子及民众的拜祭实际上是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接受和吸纳,儒学兴则孔庙盛,作为一个侧面展示着儒学的发展情况,而孔庙祭祀作为学礼的一种,体现的是儒学的学尊地位,作为人伦教化的典范而具有不断被诠释、建构的必要资格。

祭祀活动与造像活动作为儒学思想的外在呈露,通过程序、节度、符号等代表儒学思想的实践,以较为实际的方式实现对儒学的诠释。 质言之,画像石身、庙宇祭祀等都以超越时空的艺术性表达建立着儒学的谱系,从另一个侧面传输着儒学思想,实现儒学的审美性诠释。

(《《伊洛渊源录》》)


文章来源:本文载《原道》第42辑,陈明、朱汉民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本转载仅供学术交流,不做其他用途,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十分感谢!!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道统   圣贤   画像   儒家   孔子   谱系   儒学   画作   神圣   符号   崇拜   形象   思想   文字   文化   历史   王阳明   张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