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阻止三战爆发?美国脸皮够厚,欧盟定调,马克龙3件糟心事

中国有能力阻止三战爆发?

俄乌战争依旧在继续,而关于这种态势逐步升级是否会导致美俄最终直接开战的讨论在西方也是持续升温。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老莫注意到,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在近日接受《日经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国有能力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

布莱尔如此高看中国?仔细一看,老莫发现,布莱尔的逻辑是这样的:

布莱尔认为,“如今的普京只懂得力量的语言”。因此对于西方世界而言,为了避免事态变得最糟,若能与普京进行和谈,当然还是以和谈为最优先,但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必须给予普京足够的压力,让普京知道,不要幻想自己能在追求和谈以及和谈的过程中“得寸进尺”。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鉴于中国与俄罗斯存在“上不封顶”的友谊,那么中国理应在这个过程中站队俄罗斯才对。但布莱尔已经注意到,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中国的选择与西方是保持一致的。比如自开战以来,俄方多次使用核武器对乌克兰以及北约进行威胁,而中方数次发声表示坚决反对使用核武器。

布莱尔因此认为,西方世界完全可以争取中国,让中国成为西方在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压价”普京的关键。

老莫承认,作为冷战结束以来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布莱尔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能够很敏锐的观察到中国与俄罗斯并不是盟友关系,进而得出西方完全可以从中做文章的结论。

西方仍旧幻想中国会施压俄罗斯

但布莱尔就能因此将中国吹捧为所谓能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关键吗?

老莫认为,这里咱们就得看清楚布莱尔的真实目的,他并不是要让中国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而是要中国帮助西方战胜俄罗斯——

只要有中国在那里施压俄罗斯,让俄罗斯不敢使用核武器,那么西方完全就可以趁机对俄罗斯变本加厉的发动进攻。

这哪里是在降低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风险,完全就是在把整个世界都往三战的悬崖里推。

所以老莫必须这样回答布莱尔:

西方能认识到中国在俄乌战争,准确的说是西方与俄罗斯的矛盾中可以、也应当扮演关键角色,这一点是好的;

但是,要让中国真的发挥这种关键作用,西方世界就必须认识到,不能老是只想着自己——西方必须学会尊重中国的利益,不能只会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也就是说,西方必须学会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去审视俄乌战争乃至自身与俄罗斯的矛盾,这样才能真正的阻止三战爆发。如若不然,那么中国当然也要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完全没有帮助西方的必要。

先退群再入群,美国脸皮够厚

英国有自己的小算盘,美国则在联合国刚刚搞了个“大新闻”。

据多家媒体报道,当地时间6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特别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草案,允许美国的教科文组织会员国身份在今年7月全面恢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名“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其成立于1945年11月,旨在推动联合国各成员国在教育、科学与文化方面的国际合作,并且也的确就此做出了卓越成就,是联合国旗下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机构之一。

但在2018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却以该组织带有“反以色列偏见”为由,毅然宣布退出了该组织,引发世界大哗。

其实大家都知道,所谓“反以色列偏见”只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特朗普政府就是一个典型的民粹主义政府,主张与国际社会脱钩断链,不想再为国际社会做贡献。而联合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国际合作组织,自然成为特朗普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

但讽刺的是,这些美国民粹却很清楚,美国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是美国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本不能舍弃的,因此作为一种“折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这样成为美国对国际社会宣泄民粹主义情绪的牺牲品。

既然美国是主动退出的,那怎么现在又要回来了?这是因为,特朗普政府在2021年初终于完结,而接替上台的民主党拜登政府,有四点原因注定要重返教科文组织:

其一,民主党的左翼思想注定其对这种国际合作非常热衷,甚至是上升到了“政治正确”的高度;

其二,清算特朗普时代的政策是拜登政府上台时的重要承诺,总之就是要和特朗普对着干;

其三,拜登政府主张重夺美国对世界的主导权,这自然也包括了对联合国以及国际教育、科学、文化层面的主导权;

其四,中国是教科文组织最重要的领导者之一,拜登政府既然笃定要与中国展开“全面大国竞争”,那么教科文组织当然是一个重要战场。

也就是说,如今愿意重返教科文组织,并不是拜登政府希望弥补前政府的过错,继续为全人类的教育、科学与文化事业做贡献,而只是为了标榜自己、与共和党进行党争、对抗中国以及确保自身世界霸权罢了,从头到尾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最优先。

老莫感叹,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再丢人的事,美国人都能做的脸不红心不跳,是真的脸皮够厚。

也因为这点,我们就必须注意,美国这次重返教科文组织,是有其两面性的:

从好的一面来说,美国承担了教科文组织22%的预算,并且承诺还清之前欠下的6.19亿美元会费,这当然要受到欢迎;

但从坏的一面来说,我们基本不能指望重返教科文组织的美国能承担其多少大国责任,甚至反倒要提防美国今后在组织内部针对中国挑拨离间、发动攻击。

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衔代表杨进所强调的那样,美方重返教科文组织后,应为促进本组织团结、增进本组织合作作出贡献,而不是搞对立和分裂。

如若不然,那么中国就只能联合其它成员国,把美国“请”出教科文组织了。

欧盟对华政策定调,既要又要还要

美国重返教科文组织对中国心怀鬼胎,而欧盟也在近日搞出了一则针对中国的负面新闻。

据多家欧洲媒体报道,当地时间6月29日,欧盟理事会年度峰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到30日,会议发表了一份针对中国的联合声明。

声明首先指出,尽管中欧双方有着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但双方也存在共同的利益,这就是“谋求建立一个具有建设性和稳定的关系”。

对于这种声明,中方当然是表示热烈欢迎。中方早已多次向欧盟指出,中欧两国存在巨大共同经贸利益,双方携手同行、深化合作,共同反对反华情绪,努力维持一个稳定的双边关系,这对双方都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所以如今欧盟所有成员国能集体给出这样一个肯定中欧关系的声音,老莫当然是感到非常欣慰的。

但令人遗憾的是,欧盟方面的好话,也就到此为止——

在之后的文章中,欧盟首先呼吁中国向俄罗斯施加压力,结束俄乌战争,敦促俄国立即、彻底和无条件从乌克兰撤军。

说白了,就是要中国抛弃真正的大国责任,彻底站队欧洲,并与俄罗斯交恶;

其次,文件明言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对区域和全球的繁荣与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欧盟对台湾海峡紧张局势的持续恶化表示关注,并反对任何一方企图通过武力或胁迫改变台海现状。

说白了,欧盟不仅要继续保持跟随美国干涉台海的立场,甚至开始打算干涉南海与东海的中国主权完整;

最后,欧盟还对“强迫劳动、对维护人权的人士、少数民族人士、西藏和新疆的状况”,以及中国之前对香港作出的承诺的落实情况表示了担忧。

也就是说,欧盟还是要在“人权”问题上做文章,继续与中国对着干。

对于这种表态,老莫注意到,就连欧洲的媒体都感叹,欧盟的对华立场相比之前又强硬了很多,摆明了就是要和中国对抗到底。

但就在前不久,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才刚刚对德国和法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期间明确鼓励两国深化对华合作。所以当中国已经把合作的态度和好处都摆到欧洲人面前时,欧盟为何还是要如此固执?

老莫认为,要理解这一点,只要看看欧盟方面对中国的概括性形容就明白了:中国既是欧盟的合作伙伴,也是欧盟的竞争者和系统性的对手。

而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形容翻译成人话,其实就是“既要、还要又要”——

我们欧盟既要占尽对华经贸的好处,又要阻止中国超越我们,还要跟随美国反华,在价值观上也成为赢家。

马克龙焦头烂额,有3件糟心事

但问题是,欧盟有实现如此“美好”的幻想的能力吗?老莫觉得,这一点只要看看身为欧盟核心大国的法国就清楚了——他们的总统,最近根本顾不得这些“国际大事”。

首先是国内骚乱的事。

据多家法国媒体报道,当地时间6月27日,在巴黎西郊楠泰尔地区,一名17岁少年在违反交通规则后不遵守警察指示继续开车,随即遭到警察开枪射杀。

消息一出,全法各地立刻爆发游行示威活动,并在不久之后演变成大规模骚乱。而现在,这场骚乱已经持续四天,给全法社会各地带来严重损失。

一名少年因违反交通规则被警方开枪射杀,为何会引发如此大规模的严重骚乱事件?

在表面上,由于被射杀的少年是北非移民,自然引爆本就在种族问题上分歧严重的法国民众的不满情绪;

在深层,种族问题是对法国社会左右翼矛盾的具象反映。而马克龙领导的法国政府在面对这个矛盾时,又拿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甚至在退休金制度改革等问题上加深了这种矛盾。

这次大骚乱,就是这种深层矛盾的又一次总爆发。

但从中欧关系的高度来说,这就凸显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连法国这样的欧洲大国,其内部都已经如此矛盾重重,欧盟还哪来对中国既要还要又要的能力?

其次是中国游客在法国马赛遇袭。

此次骚乱,法国著名旅游胜地马赛是重灾区,当地时间6月30日晚,一辆满载41名中国游客的大巴车就在马赛遭到骚乱分子的围困和攻击,导致数名游客受轻伤。

虽然在中国驻马赛总领馆和法国警方的努力下,所有中国游客均无大碍,并且已经离开法国前往瑞士,但这无疑为中法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我们毫不怀疑马克龙要与中国交好的信心,也并不认为这是专门针对中国游客的,但如此严峻的国内形势,会给马克龙扩大对华合作的余裕吗?而如果连马克龙都无心再搞对华扩大合作,欧盟又该如何确保中国成为自己的合作伙伴?

最后是法国债务危机。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当地时间6月30日,法国国家统计和经济研究所公布数据称,法国现在的公共债务总额高达3.1万亿欧元,相当于法国全年GDP的112.5%,远高于欧盟设定的60%负债比重目标。

究其原因,是因为从新冠疫情到俄乌战争,这两年全球发生的各种重大危机对法国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法国政府为缓和这些冲击,不得已大举借债,导致如今债台高筑。

但不管债务是怎么来的,对于现在的法国政府而言,这些债务本身才是最大的问题——受此影响,今年4月,评级机构惠誉集团已经将法国的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A-”。

而如今再叠加骚乱事件,法国经济财政部长勒梅尔已经明言,就在本月,法国的信用评级极有可能再被降级。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降低这些负债?法国政府给出的回答是减少公共支出,比如在卫生体系、燃料减税等领域,法国政府将力争省下至少100亿欧元。

但问题是,面对高达3.1万亿欧元的负债,这区区100亿欧元的节省,能起到多大作用?而这些被牺牲的领域都与底层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这么一搞,马克龙政府真的不是在给民众的愤怒情绪火上浇油吗?

再往大了说,这样的债务危机,在欧盟其它国家就不存在吗?而这种情况下, 欧盟还想着要与中国对着干?

马克龙是当下少数愿意亲近中国的欧盟领导人,所以对于他眼下遭遇的这些糟心事,我们愿给予最深切的同情,也愿意力所能及的为其提供帮助。

但至于欧盟,抱歉,除非他们能彻底改正自己的对华认知错误,否则不管欧盟今后遭遇多大的危机,中国都断然没有出手相助的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教科文组织   美国   马赛   布莱尔   中国   中欧   欧盟   糟心   联合国   俄罗斯   法国   骚乱   脸皮   矛盾   利益   组织   政府   马克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