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不下县,是不想下还是下不了?

把有意思的事儿讲出点意义,把有意义的事儿讲出点意思

今天,聊聊我国古代基层治理。

5000多年的历史,历经20多个朝代,还几度被少数民族统治,这样一个国家,竟然延续了自己的文明而没有中断,这就有意思了。

学术界怎能放过这样的课题!于是,各种研究层出不穷。

其中一部分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古代治理尤其是基层治理问题。为啥?老马说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史书虽然往往是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写的,但历史还是人民创造的嘛!人民在哪里?在基层啊!破解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这个迷,也就读懂了半部中国史。

关于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研究,费孝通提出了“双轨政治说”,萧公权提出了“乡村控制论”,韦伯提出了皇权治理的有效性问题,温铁军提出了“皇权不下县”的概念。

其实,不管哪种观点,都绕不开“皇权不下县”这个问题

“双轨政治说”,说的是健全的、能持久的政治必须是上通下达、来还自如的双轨形式,而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单轨运行,这就涉及“皇权不下县”的探究问题。

“乡村控制论”,说的是政治权力对广土众民的严密掌控,涉及“皇权不下县”的真假问题。

皇权治理的有效性,说的是中国社会以皇权为代表的正式行政权力止步于城市辖区、丧失于乡村社会,这不就是“皇权不下县”吗?

但是,中国古代社会不是始终强调集权吗?历朝统治者不是视“皇权”如命吗?说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哪里去了?怎么舍得把国家权力让给别人?


“皇权不下县”:真不下,还是假不下?


其实,皇权不下县”,有其成立的一面,也有其不成立的一面。

说真不下的,是因为自秦代开始实行郡县制,此后的王朝的最基层行政单位就是县,往下派出的官员到县级政权就止步了。

也就是说,政权机构和朝廷官员只到县。说假不下的,是因为虽然县以下不设政权机构和朝廷官员,但还有其他统治手段。

比如,通过广大乡绅富户治理基层,通过法令、文化、道德等治理基层,填补了县以下的权力真空。

也就是说,国家权力、国家意志并非到县一级就结束了,否则徭役如何实现?不管基层的国家还叫国家吗?


“皇权不下县”:不想下,还是下不去?


为什么历朝历代只把最基层行政单位设到县,而不再往下延伸了?

有观点认为,皇权越往下,成本越高,非力所能及;也有观点说,基层乡绅力量太强,“皇权”下不去。

这两点截然不同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没有抓住问题实质,这就要用到老马的观点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产生小农社会,小农社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简单,导致社会分工简单,社会关系简单,社会交往少,造成社会组织化程度底,社会力量分散。

历史上,虽然农民起义频发,但大多都是小打小闹,镇压一下或者拨粮安抚一下,大家“洗洗就睡了”,真正威胁朝廷统治地位的农民起义并不多。

既然直接管到县就可以维持统治了,何必花那么大的心思精力和财政成本呢?


“皇权不下县”: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治理的智慧


一定的生产关系,是一个时期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一定意义上的“皇权不下县”,在中国古代社会存在了两千多年,自然有其存在的社会条件和文化土壤。

这种“皇权不下县”,从根本上看,既是经济产物,也是文化产物。

刚才讲了经济因素,从文化上看,儒家文化为这种治理模式提供了支持。

“仁政”“爱民”的价值观念,拟用两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使得历代统治者在“皇权下不下县”“怎么下县”“下到什么程度”上钻研至深,使得政权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维持在一个大体平衡之中。

这种治理模式,有利于解放基层,使得基层发展具有较大程度的活力。

所以我们看到,一段历史时期,哪怕经过大的战乱,造成王朝灭亡,但基层又能够很快地发展起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印度:当秦朝改诸侯分封为郡县制的时候,古印度孔雀王朝政权的种姓制度还在大行其道。种姓制度,把中央集权运用到极致,控制到了每个人,带来严苛的阶层划分,限制了印度人的发展,最终导致文明发展缓慢。

古印度屡遭外族侵略,本土文明几度中断,与种姓制度有很大关系。

实际上,种姓制度并不是古印度人自己的发明,而是入侵的雅利安人带来的。原本雅利安人是为了区分印度人和本民族,才使用的制度,结果发现太好用了,随之而来的是,外来民族不断完善这个制度,并且固定下来。


“皇权下县”问题,是中央权力作用于基层的问题


随着工业革命等社会变革的推进,生产力发生了极大变化,生产关系也随着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中央权力作用于基层,也必将进行调整

对此,有着两千多年基层治理智慧的中华民族,是极为敏感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进行在吸收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基层治理的守正创新。

一方面,坚持了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同时又建立起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等一整套制度。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发展数量如此庞大的党员队伍,近亿的党员数相当于一个大国的人口数了。

其实,这与中国社会人口规模巨大的特点是一致的,其中有着国家治理的深刻考量。

从“支部建在连上”到“支部建在村上”、“支部建在楼上”,一个支部一个战斗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高度稳定“两个奇迹”,不得不说,这与中国治理智慧有很大关系。

相比于“西方之乱”、经济萎靡,中国之治、中国之制显然更有优势


我们需要仰望星空,也需要脚踏实地,但万不可因为脚踏实地而忽视仰望星空,对未来失去清晰的判断,从而丧失了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皇权   种姓   王朝   双轨   中国古代   支部   政权   基层   制度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