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爱建·百名历史人物江西布政使杜诗

杜诗(?-1642年),字以兴,号友白,滨州城内人,具体生年不详,不晚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杜诗的父亲杜继业是滨州知名乡贤,祖父杜勋是秀才。他自幼聪慧伶俐,在刑部为官的叔祖杜其萌曾抚摸着他的头顶说:“衣冠礼乐尽在是矣”,对他寄予厚望。有一次,杜诗的父亲杜继业在酒馆与人饮酒,有一酒徒醉酒后胡作非为,竟然把一头猪追赶进了知州衙门,触怒了郡守,衙役们连同杜继业一同捉去。当时杜诗只有六岁,他拉着父亲的衣服紧随其后,郡守见此情形,觉得这个孩子非同寻常,说:“这真是汗血、骅骝那样的骏马,小小年纪就显露出不凡,怎么是他父亲能比得上的!”后来,杜诗13岁便考取了秀才。老师认为他的文章最为出色,超过了官学中秀才们的水平。少年杜诗有远大抱负,以做圣贤为人生目标,滨州学者皆称他为友白先生。

万历二十年(1592年),杜诗被选拔为贡生,进入国子监学习。他执著于儒家学说,写文章芟除浮华,力追先贤。太学里的学者当众赞扬他说:“做文章和从政是相通的,从杜诗的文章就可看出,将来能革除弊政,移风易俗的,正是他这样的人啊!”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杜诗考中举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杜诗中进士。以诗文闻名的考官沈一贯对杜诗赞赏不已,以他的考卷作为范文,并上书朝廷,述说杜诗母亲贞节事迹,请求在当地表彰,以示对杜母的尊重。

考取进士后,杜诗初授户部主事,因政绩突出,晋升兵部员外郎,再升户部郎中。他曾奉命督查粮仓。杜诗谨慎小心,详细调查,对其中复杂纷乱的情况了如指掌,因此官吏们不敢欺骗他。由于政绩卓著,他获得官吏考绩的最高等级,被派往上谷掌管戍边军队的粮饷。明朝初年,朝廷开始招商纳粟充实边疆,以防外敌入侵,多年沿袭下来,往边疆运送粮草改为折合银两,至杜诗上任时已滋生出许多弊端,权要之家甚至持一纸空文谋取私利。杜诗看到这种情况,下令革除陋规弊政,仔细列出百余年被破坏了的法规,悉数恢复,仅此一项就节约白银25万两,杜诗上缴户部,户部尚书赵南星特上奏皇帝,准许贮存以待边需,此举令朝廷上下无不称奇,称此是前所未闻的。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湟中(今青海东北部)一带社会治安急剧恶化,朝廷任命杜诗为庄浪道参政,负责整顿庄浪州(在今甘肃)。他刚到任就下令把淤塞的汉渠、唐渠疏浚,开辟良田,使数以万计的羌民得以归耕。他下令废除了以牛马赎罪的旧法令,恰逢有羌民犯杀人罪,他愤然说道:“恩不立则散,威不立则骄。”毅然将杀人者绳之以法,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同年九月,边境忽传警报,各级官员闻之都相顾失色,只有杜诗镇定自若,拿起弓箭登上城墙,整顿军队准备应敌。下属阻止他,他说:“当此危急时刻,我作为主帅,怎么能推卸责任呢?”不久,前去侦探的骑兵回来报告,原来是外境部落率千余人前来归顺。闻此讯,众将吏皆围绕着杜诗下拜,佩服他临危不惧。他还在当地建立了粮仓,预先积贮粮草,免除了老百姓运送粮草之劳,也解除了军队缺粮之忧。闲暇时,他则集合健儿练习骑射,训练发矢抛石,积极备战以保卫边疆安宁。

在庄浪任上时,西宁参将祈秉忠倜傥多谋,因受到上司的压制,不能有所建树,杜诗与之交谈,认为他非平庸之辈,第一个向朝廷推荐,此举让许多人敬畏。当杜诗升任为山西按察使,离开庄浪时,当地百姓拦路哭泣着说:“杜公一去,我们百姓可依靠谁呀?”

担任山西按察使不久,杜诗改任湖广驿传道。他上任后即积极采取措施裁减冗员,惩治奸吏,规定驿站车马必须按照规定派出,无印信不发。一时,过往的王公大臣无不收敛行迹,敬畏杜诗三分。此处有一刘大将军,纵容兵士祸害百姓,杜诗严厉处置,绳之以法。其部将有强夺民妻的,杜诗下令逮捕,以军法处治,众将士无不畏惧。某富商有积蓄的银两5万多,富商死后,其妻子与仆人私通,将银钱全部据为己有,还赶走了富商的嗣子,并贿赂官吏枉法袒护。杜诗考察出实情,平反了冤案。他还捐出俸禄两千两,修筑河堤以防水患。

因贵州、四川、湖南交界一带不断发生变乱,在内阁大臣沈一贯的推荐下,朝廷下令让杜诗巡察辰州府、常德府等地。当时人们多认为此差较为棘手,杜诗说:“为了国家利益就不能顾及个人得失,那些害怕奉檄晓喻巴蜀,出使西南域的人,不是大丈夫啊。”到任当天,他就下令整顿保甲,设立警备,他自己则不避寒暑亲往各地巡查。

当地有一名叫周二的窃贼,专门抢掠良家女子卖到乡间为奴婢、娼优,杜诗访查得实后,将周二立即正法,将其抢掠的女子都遣送回乡。这年当地发生了大饥荒,杜诗列出当地大户名单,数次亲自逐门劝赈,又下令禁止私自买卖粮食,以保证粮食供应充足,帮助老百姓安度荒年。一时在民间流传着“常德耗,恃巡道;常德丰,赖杜公”的歌谣。杜诗认为诉讼案件不断,是由于当地文化教育落后所致,因此,政务余暇,他就集合士子讨论、学习,还扩大到武官的弟子,为他们讲授诗书,使他们通晓道理。他还不时亲自深入学校激励学子,后来还将这一措施推广到临沅、辰阳一带。因政绩突出,杜诗再升任江西布政使,离任时,百姓自发为他送行,依依不舍,哭着说:“自古以来,来此地任职的地方官,无人像我杜公啊。”

杜诗胸怀磊落,刚正无私,鄙薄趋炎附势。担任江西布政使时,有一次桂王要到他的藩国湖南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去,途经江西,地方大员们都到江边迎候,只有杜诗在邮亭静等。

杜诗还以敢于反抗逆焰熏天的宦官魏忠贤而成为“海内直臣”。杜诗任江西布政使时,宦官魏忠贤独揽朝政,势力遍布朝野,逆焰熏天,被称为“九千岁”。一些阿谀奉承之徒,纷纷为他建造生祠。有些地方为建生祠,不仅拆毁民房,弄得民怨沸腾,还强迫百姓尊奉魏忠贤,入祠不拜者,都要处以死刑。为了巴结魏忠贤,江西巡抚也提议为魏忠贤建生祠,遭到杜诗的拒绝。巡抚不甘心,又联合巡按,二人一起做杜诗的工作,提议把孔子的弟子澹台子羽的祠改为魏忠贤生祠,杜诗听了非常震惊,说:“怎么可以得罪圣贤呢?”巡抚说:“孔子在世时,子羽并不著名。”杜诗说:“那为什么不供奉侍候齐王的阉人瘠环呢?”巡抚听了羞愧难当。当时,全国只有福建和江西未建生祠。本来因为杜诗德高望重,内阁推荐他任浙江巡抚,终因冲撞了魏忠贤,杜诗被罢官。罢官回乡时,路经武定州,他前往祭奠被魏忠贤迫害致死的“六君子”之一的袁化中。有人劝阻他说:“袁化中是因为触犯了魏忠贤而死的,还是不要去吊唁吧!”杜诗说:“有路过故人家门而不吊唁的道理吗?即使因此得罪大太监魏忠贤,我也决不躲避!”由此,杜诗被誉为“海内直臣”。

崇祯皇帝即位后,重新启用因触犯魏忠贤而被罢官者,而杜诗不显扬自己,仅官复原职,出任湖广布政使。在任湖广布政使期间,他保持廉洁奉公的一贯作风,将地方附加税47万两全部上缴国库,朝廷上下无不称赞他廉洁,崇祯皇帝也为之感动。在4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杜诗始终保持了正直清白的节操,对杜家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杜家名门望族的基础。

晚年,杜诗深感社会动荡,大明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又加自己年逾古稀,年高体弱,遂告老还乡。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病逝于旧滨城南街家中。

杜诗是滨州杜家的奠基人。他注重家庭教育,购买了滨州城内著名的风景名胜地卧佛台,在上面建立了私塾,其大门的对联:“不染似莲花,经世何妨出世。真空如水月,禅机即是文机。”杜诗和他的后代子孙共有10名进士。滨州杜家以“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名扬天下,文端公杜堮、文正公杜受田、军机大臣杜翰等都是杜诗的直系后代。

杜诗是孝子楷模。考取秀才之后不久,其父亲卧病不起,杜诗小心服侍,极尽孝道。父亲溘然长逝后,他悲不自禁,说:“父亲去世,我应以身殉之,之所以留在世上,是因为有母亲健在。”于是和弟弟一起陪侍母亲隐居在墓地守丧。居处冷清寂寥,一家人粗茶淡饭,但常有读书声传出,回荡在芦荻丛中。乡人暗中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常常看到他双目含泪,悲痛的神情三年没有改变。他在上谷掌管戍边军队的粮饷时,母亲去世,他哀痛至极,辞官守孝,自上谷至滨州家乡,徒步三千余里扶柩还乡。安葬母亲之后,杜诗板筑土壁、以席为门,筑茅庐于墓侧为母亲守丧,如母亲在世时早晚请安一样,朝夕祭奠。他流着眼泪与乡人说:“每想到我母亲含辛茹苦拉扯我们兄弟三人,我肝肠寸断,比父亲去世时,更加悲痛。”某郡守听说此事,十分惊愕地说:“哪有五品名宦,独处于荆棘丛生,野狐出没的地方呢?”夜半冒着风雨前去侦视,见杜诗方正襟危坐,教二子读书,毫无松懈倦怠之神色。郡守肃然起敬,第二天穿戴整齐,到杜诗住处拜访,说:“君真是遵守古制的孝子啊,确实难得。”

杜诗是一名著名的诗人。《武定明诗钞》收录其作品17首,仅次于无棣县的杨巍,编者李衍孙以杜诗为荣,给予杜诗极高评价,说:“幸杜氏有光吾编。”杜诗感情丰富,爱家乡、爱家人。如《乙未冬携季弟二子之楚,德安道中雨甚,宿聚石铺》:“寂寞邮亭冷,萧条客子情。风号万窍怒,雨彻五更声。敧枕愁逾结,挑灯梦未成。蒙蒙天欲曙,门外马寒鸣。南来不苦远,相傍弟兄情。闷对联床雨,凄看孤馆檠。村饥人语早,岁晚旅怀惊。为瞩二三子,将余万里程。”这是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杜诗携弟弟和两个儿子前往楚地,道经九江府德安县时所作,杜诗和亲人之间的那种相互依靠和眷念的情感跃然流露在纸上。再如《咸阳署中偕仲弟守岁》:“逆旅咸阳共榻眠,离家一月倏经年。惊闻五夜通晨鼓,却忆双亲带岁钱。骨肉钟情吾辈事,风尘对尔客心牵。牛医马走知霜露,望望云东路几千。”这是杜诗描写的他与弟弟在咸阳旅途过年的情景,在新春佳节的时候,他思念父母,思念故乡的情感千山万水挡不住。

杜诗不仅对家人,对朋友也是一往情深。如《庚午入觐过济宁有怀旭窗柘山二年丈》中写道:“吾兄骨鲠复谁俦,没后途人嗟未休。荐剡竟虚宣室召,著书徒有茂陵求。触珰真可成三传,吊死何堪赠百忧。海内素交零落尽,惭余白发已盈头。”这首诗写于崇祯三年(1630年)过济宁时,为怀念同年好友而作。诗前有序,记述了诗的背景和缘由。万历庚辰,即万历八年(1580年)朝廷从山东诸郡选拔士人22名,杜诗和旭窗、柘山均在其列。此后三人宦海沉浮,聚散离合,几十年匆匆而过。天启末年,他们都因触犯了魏忠贤而被罢官。崇祯即位后,启用因触犯魏忠贤而罢官者,杜诗官复原职;但是旭窗、柘山已离开了人间。诗人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赞扬旭窗、柘山刚直的性格,感叹他们没有等到魏忠贤倒台的那一天。三人都因触犯魏忠贤而被罢官,只有自己还独活人世,在吊唁二友时,诗人悲不自禁。魏忠贤肆意罗织罪名,残害忠良,朝中正直之士,几乎被他的爪牙杀害殆尽,想到故交老友多已被残害致死,诗人的悲愤、沉痛之情可想而知。既而想到自己虽幸免于死,却也白发满头了,内心涌起无限的感伤。

杜诗的诗,诗如其人。他的诗,直言不讳写现实,指陈时弊,直抒胸臆。《江藩入境即事》描写了晚明的基层百姓民不聊生的生活状况,“民竭士脱巾,鸠形谁为请。尫羸荷重负,巧妇无面饼。寄语催科吏,抚字牢记省。”杜诗关心民瘼,为百姓鼓与呼的爱民心通过自己的笔抒发得淋漓尽致。杜诗道德诗去浮华,少雕饰,语言简洁洗练,明如白话。他的诗作以思想性取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他的诗透出一种浩然之气和威武不屈的精神。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江西   湖广   崇祯   滨州   庄浪   巡抚   历史人物   朝廷   万历   父亲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