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历史上的战事漫谈


三国时期:沤口驻军与茶陵

据《三国志▪吴书》部分记载,建安十四年至二十四年(209年至219年),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借荆州与还荆州一事发动了一场激烈的争夺之战。这场争夺战以孙吴集团的胜利而结束。

历史上的荆州,主体在今湖北、湖南两省所辖地区。孙权集团夺得荆州之后,于延康五年(228年)派出骠骑将军步骘在茶陵沤口驻军屯田。步骘是东吴名将,步骘驻军沤口,事体重大。对此,《三国志卷五十二▪吴书七》步骘的传纪中是这样记载的:

“(黄武)五年,(步骘)假节,徙屯沤口。”黄武五年(228年),步骘奉孙权的命令,加持符节,率领军队进驻茶陵,在一个叫沤口的地方驻军屯田。

关于步骘在茶陵沤口驻军屯田一事,明清两代的《茶陵州志》并没有记载,别开《三国志》,在笔者能找到的文献中也没有找到相应的记载。沤口在哪里呢?这是一个谜。以字面意思而论,“沤口”就是“沤江之口”,它的位置应该在欧江与洣江河汇合处,也就是现在的洣江街道渡里村,或者新河村,或者大洲村一带。也可能就是沤江,即现在的洣江街道欧江村境内。当然,“沤江”现在写作“欧江”,两者的名字写法并不一致。

《三国志》卷六十一《吴书十六》潘濬的传纪中引用《吴书》的相关记载,叙述了步骘驻军茶陵沤口期间的一件事,文字是这样的:

“骠骑将军步骘屯沤口,求召募诸郡以增兵。权以问濬,濬曰:‘豪将在民间,耗乱为害,加骘有名势,在所所媚,不可听也。’权从之。”

骠骑将军步骘在茶陵沤口驻军屯田期间,上书要求孙权下令允许他向附近郡县下发派兵增援的命令。孙权特地就这件事情来征求潘濬的意见。潘濬说:“大将驻守地方,如果监控不力、自律不严而手中有握又重兵的话,很容易引发大量消耗粮草而扰乱当地百姓的事情。步骘这个人很有名望,他所到的地方,地方官往往会极力讨好他,附和他,他有什么个人要求往往会得到地方官的呼应。有鉴于此,我觉得还是不要理睬他的这个要求为好。”孙权觉得潘濬的意见可取,因此,并没有同意步骘的请求。

步骘为什要上书孙权请求增兵援助呢?这与他率领的驻守部队所承担的军事任务有关系。株洲市文物局席道合先生综合《三国志》中的相关记载,认为步骘率领的这支部队至少承担了三个方面的军事任务:一是安保茶陵地方,巩固并确保孙吴集团后方安定,为其它南方镇守部队提供兵员与后勤支持;二是军事机动,警戒应对湘江西岸刘备集团的军事侵略,强化与刘备的军事争夺力量;三是预设后备力量,在非常时期随时策应、驰援南面交州、北面长沙驻守军队的军事行动。

孙权集团在这里驻军,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黄武五年(228年)到黄龙三年(231年)。这一个阶段,这支驻军的统帅是步骘。一是黄龙三年(231年)到赤乌二年(239年),这一个阶段,统帅是吕岱。孙吴的部队驻军沤口,前后达11年之久。

孙吴的部队驻守茶陵沤口,前后派出了多少将士呢?对此,席道合先生在他的《探寻沤口》一文中作了讨论,他认为沤口驻军的数量有数万人之多。席道合先生的相关论述是这样的:

“沤口驻军的数量,我们可以从有关史料中见出大概。建安十五年(210年),步骘为交州刺史,孙权派吕岱代替步骘,步骘一次性将交州义士万人变为兵,成为后来驻沤口的中央驻军。屯沤口后,步骘又从所驻之地招募兵士,《三国志》卷六一《吴书▪潘浚传》引《吴书》曰:‘骠骑将军步骘屯沤口,求召募诸郡以增兵’。如此算来,驻守沤口的将士会有数万人。”

驻军数量达数万人之多,军队粮草供应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

席道合先生介绍说,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一是驻军 “开展屯田活动,补充军粮的不足”。二是在军屯之外,孙吴集团还采用民屯的方式,“授权军队经管地方官家的土地出租、收取租米等作为军粮的另一重要来源”。

沤口驻军用民屯的办法招募茶陵当地人租种部队的田地,这在客观上起到了助推茶陵以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地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作用。

首先是孙吴集团驻军沤口,为茶陵地方营造了一个相对安全、安定的社会环境,这有利于茶陵人安心于耕种耕作,扩大农业生产。为了配合农业生产,沤口驻军,还有民屯户在屯种的同时,还可以有计划地开发建设配套的水利设施,开垦新土地。其他农户也可以在这样的有利社会环境条件下,安居乐业,躬耕南亩。此前因为战争、战乱而荒废的农业,这个时候可以得到有效的恢复与发展。

其次,民屯是一种特殊的租种方式,在力求军队和耕种农户双方收益最大化的利益驱动下,承租军队田地的民屯户会尽可能地精耕细作,力求最好的收成。这在无形中催生了茶陵民屯户提高耕作农业技术的内在动力。加之,驻军士兵有不少来自于茶陵境外,他们在军屯的过程,把他们掌握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也带到了茶陵。这个时候,茶陵百姓有学习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有利条件和机会。

当然还有一点要特别叙述一下:从已知文献记载来看,步骘、吕岱驻军沤口,这是有关茶陵作为军事要冲之地的最早记载。换一种说法,从三国时期开始,茶陵就成为了一个军事要冲之地了。地处军事要冲之地,这是南宋时期茶陵境内设置四个镇、元代茶陵境内设置万户府、明清时期茶陵境内设置茶陵卫的主要原因之一。

元末明初混战中的茶陵

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元末农民起义最先在安徽颍上县爆发。当时,活跃于长江南北地域的农民起义军统称为“红巾军”。

次年(1352年,壬辰年),周七领导的红巾军进入茶陵。从这一年开始,到洪武元年(1368年),茶陵进入了长达17年之久的战乱时期。

关于这17年之久的战乱,明清两代的《茶陵州志》记载得极为简略,仅仅以大事记的形式记载了几条信息。综合散见于嘉靖四年版《茶陵州志》、同治九年版《茶陵州志》中的零散信息,我们知道,这一时期里发生在茶陵的主要战事是这样的:

1352年,周七率领红巾军进入茶陵,遭到了茶陵军民的激烈抵抗。战斗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茶陵州城沦陷。茶陵地方豪绅组织地方武装,结寨自卫,抗击红巾军及流寇和游兵散勇,并据以自我保护。

在众多的地方武装中,谭悦道的延和寨、段明德的古城寨、段文瑞(明清两代的《茶陵州志》记载为“段文”。这是“段文瑞”之误)的花石寨最为有名,反击红巾军及流寇和游兵散勇最为有力。其中,最有名的是延和寨及寨主谭悦道。

至正二十年(庚子年,1360年)农历6月11日,隶属陈友谅汉政权的欧祥、周七再一次率众攻陷茶陵州城。明清两代的《茶陵州志》记载说,当时,茶陵州“民皆结寨,十不保五”,茶陵民众自行组织起来,武装自卫。战争激烈,在混战中,茶陵民众十户之中保存下来的不到五户。

这一年,谭悦道率领延和寨兵勇战败欧祥、周七,收复了茶陵州城。

17年漫长的战乱,茶陵遭遇的战乱危害十分严重,茶陵民间族谱中对此作了简单的描述。描述得十分具体形象的有刘三吾的《倪氏致存堂》《尧水段氏族谱序》(第一修),还有尹明瞻的《火田尹氏族谱》。

《倪氏致存堂》描述说,元朝末年,在战乱中,他的家乡石陂、竹陂一带“向来一里尽没虚(墟),所住人烟渺消息”,整个村庄几乎在眨眼间变成了废墟。残墙败垣之中,荒无人烟,乡邻乡亲之间无法知道彼此的存亡去向。他的亲戚倪廷望一家“父母相继亡,何处关山不为客”,在战乱中,父母先后死亡。遭遇家破人亡的变故之后,活着的人漂泊他乡异地。对于漂泊的人来说,逃亡之地,处处都是家而又处处不是家。

《尧水段氏族谱序》描述说:“壬辰之乱,州里化为山泽,宗族化为草木,人类且澌灭”。1352年,周七率军攻陷茶陵,燎起了元末茶陵战乱之火,战火迅速蔓延。这一场战争持续时间较长,茶陵受战乱影响的范围广,受到的战乱破坏尤为严重。战后,茶陵一州焚掠殆尽,城乡之间,不知有多少个家族伤亡逃散殆尽。偌大的城乡街市村庄,空空荡荡,人烟稀少,田地荒芜,荒草丛生。一句话,茶陵人几乎要逃散得一干二净,没有及时逃散的茶陵人几乎被杀光了。这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刘三吾应段明德兄弟邀请而作的一篇族谱序言。

1365年,陈友谅的游兵散勇窜入火田五门,火田尹氏家族组织家族武装力量进行了抵抗。结果是寡不敌众,陈友谅的游兵散勇一把火把尹氏家族的明经书院以及书院里收存的几千卷书籍、两部族谱烧得干干净净。同时还对五门尹氏家族的人大开杀戒,一番砍杀之后,原有的尹氏家族由八十房剧减到不足二十房。事隔50多年之后,到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春天,火田尹氏家族重修族谱,尹明瞻将这段惨痛的家族史记载在《尹氏续修族谱序》中。他叙述说:“一经堂明经书院旧贮书几千卷,宗谱前后二卷,乙巳兵燹俱为废纸者毁,一可惜也。……旧居火田同族八十余房,今十仅存一二。”

茶陵民间传说,这样的屠杀焚掠造成了“血洗茶陵”的恶果。茶陵十室九空,以至于明朝建立之后,要强征江西人入迁茶陵来弥补茶陵人口的缺失,这就是所谓的“血洗茶陵”“江西填湖南”。

明代茶陵战事

明代,发生在茶陵境内的战事始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这一年,原陈友谅部属饶鼎臣湘潭兵败之后退往茶陵。蔡迁奉命追剿,双方在茶陵激战,明朝军队再一次大败饶鼎臣部队。

崇祯八年(1635年),湖南境内发生饥荒,临武、蓝县两县矿工迫于生存威胁而举行起义。崇祯九年(1636年)、十年(1637年),起义军两度攻破茶陵。

同治九年版《茶陵州志》记载说,这些矿工出身的起义军“登城如猿猱,所至则陷”,身手敏捷,攻城如同攀援大树,因此节节胜利。为了抵挡起义军,当时的茶陵知州苏泰不得不撬开州城北面防洪大堤上的石头来加高加固城墙。

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攻陷长沙、衡州。清军兵败之后,有不少游兵散勇流窜到茶陵境内。茶陵州庠生龙翥散尽家财,招募兵勇组织私人武装,抵御乱兵,保卫一乡一地的安宁。

次年(1644年),贵州兴隆举人周洪德在风雨飘摇中接任茶陵知州。张献忠的部队进入到了茶陵境内。当时,从福建漳州任上退职下来的茶陵人陈梦珠,积极组织乡勇抗击起义部队。失败后,陈梦珠和他的儿子、如夫人一道被俘被害。另一个叫陈士藻的茶陵人也被张献忠的部队俘获。陈士藻曾经担任过通判,张献忠迫使他在自己的大西政权中做官。陈士藻坚决不答应,他说:“我陈士藻宁愿葬身江河让鱼吃掉,也不会担任你大西伪政权的任何职务。”最后,他趁人不备,跳进洣江河里自杀身亡。

清代茶陵战事

清代,发生在茶陵的战事,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至十六年(1677年)平定三藩之乱时期,一是咸丰年间平定太平天国起义时期。

康熙十二年(1673年)11月21日(农历,以下同),吴三桂起兵叛乱。随着战乱的扩大,吴三桂于次年进据湖南澧州、常德、岳州、长沙,攻占衡阳、长沙、岳阳等地,茶陵沦陷。康熙十五年(1676年),吴三桂部夏国相在江西萍乡战败,领兵败退,进入湖南境内,占据益阳、宁乡、茶陵、攸县。

吴三桂的部队两度占据茶陵,驻扎在茶陵州办学校的部队,把学校的门窗凳椅砸坏当柴火,把文庙前的泮池当饮马水槽。在吴三桂部队的破坏下,茶陵州办学校几乎要悉数毁掉。

康熙十六年(1677年)7月,征南将军穆詹进军茶陵。为了有效防御吴三桂的部队,穆詹一度想把州城西面的护城河加宽加深。当时,茶陵人特别迷信,认为这样做会挖断茶陵州城的龙脉,破坏茶陵州的风水。茶陵州城居民则特别担心护城河加宽加深了,很容易造成水灾。因此,茶陵人一直反对穆詹的这个计划。好在穆詹比较开明,在茶陵百姓一片声的请求下,竟然放弃了这个计划。这一年11月,穆詹打败吴三桂的部队,收复茶陵,进而平复攸县、酃县(今炎陵县)。

清军平定三藩之乱后,吴三桂属下将领黄明逃脱,长期隐伏在湘西地区,暗中组织力量,伺机发动起义反击清朝,茶陵严塘和吕人陈丹书、衡阳人叶尔藏、王安儿积极响应。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7月,起义爆发,陈丹书、叶尔藏、王安儿一举攻占安仁县,进而北上衡阳,屯兵湘江之东,隔江与衡阳城相望。衡永郴道董逢恩驻兵衡阳城外湘江西岸,两军对垒,董逢恩打败起义军,杀死叶尔藏、王安儿。起义军被迫转道常宁,于次年闰7月被常宁清军守将陈光国所败,陈丹书被俘处死。

茶陵民间传说,因为纪念陈丹书起义,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开始,茶陵大部分地区将过小年祭灶的日期由农历12月24日改为23日。从史实的角度来说,以此解释茶陵腊月23过小年,这是错误的。

咸丰二年(1852年)7月末,萧朝贵率领太平天国军由广西北上湖南郴州、桂阳,然后取道安仁、攸县进攻长沙。9月初3日,太平天国军攻占茶陵,烧毁东面聚星门城门。萧朝贵驻军茶陵期间,特意以宗亲名义拜访茶陵东山坝人肖锦忠。肖锦忠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状元,他高中状元之后,因为家庭原因隐居不仕,萧朝贵希望他出山效力;肖锦忠婉辞了他的好意。次年,太平天国军再一次攻占茶陵,茶陵、安仁两地农民纷纷响应,不少人主动加入太平天国军。这一年,清军将领塔齐布领兵反击,战败起义军。

咸丰五年(1855年)2月,何禄、周春率领广东乐昌起义军由郴州进军安仁茶陵边界处的龙海塘。龙海塘有清军将领王葆生、赵焕联扼守,起义军无法得手,只好绕道进占茶陵,太平天国起义军第三次攻占茶陵州城。5月,赵焕联反攻茶陵州城,何禄、周春败退酃县(今炎陵县),赵焕联顺势驻守茶陵。

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军由江西折而向西,大有经莲花厅(今莲花县)进军茶陵的势头。为了把太平天国军防堵于茶陵境外,赵焕联会同茶陵知州雷寿南晓谕茶陵百姓在今潞水双石门、高陇九渡冲、秩堂界头岭修筑城堡,即双石门堡、九渡冲堡、城隍界堡。

赵焕联领兵驻守界头岭城隍界堡。也许是有一点儒雅之气吧,赵焕联在城堡大门上悬挂了一块匾,匾上题额曰“吴楚雄关”。当时,由江西莲花厅进军茶陵的太平天国军,一部分由何名标率领,经攸县借道潞水进军茶陵。何名标的部队被清军大败,被迫退出茶陵。

在太平天国军进军茶陵的过程中,遭到了茶陵地方乡绅组织的团丁武装激烈反击。

咸丰五年(1855年)5月,何禄、周春兵败,由茶陵退往酃县,途径今湖口镇石井,当地乡绅谭卓然率领团丁杀死了十几名太平天国军战士。次日,太平天国军予以反击,杀死石井团丁及村民106人。

咸丰六年(1856年)5月底,湖北崇阳通城的太平天国军由平江转而取道醴陵、攸县,之后,南下进军茶陵,转移到江西,与江西莲花厅境内的太平天国军会合。途径今浣溪白露村(又称“白露树下”)、今下东头铺里、今火田镇火田、州陂及今高陇镇古城、麻源(今称“长兴”)、返水等地。茶陵乡绅段观大等率领团丁阻击太平天国军,在战斗中,太平天国军先后在这些地方杀死了团丁及乡民31人、13人、3人、两人、40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茶陵   攸县   太平天国   咸丰   团丁   孙吴   起义军   驻军   战事   战乱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