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光司马迁开创史学铸就千古传世之作《史记》的伟大学者


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是中国西汉末年的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也是《史记》的作者。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贡献。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学术世家,早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从小喜爱读书,并深受《诗经》、《春秋》等经典著作的影响。在他20岁左右时,他的父亲因政治纷争被罢官,全家被迫流亡。这段流亡生活对司马迁的人生观和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迁逐渐成为一位卓越的学者。他费尽心血,广泛收集史书资料,为自己的巨著《史记》做准备。然而,在创作之初,司马迁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他的父亲去世后,他背负了家族的重担,还面临了官方审查和质疑。然而,司马迁坚持不懈,毫不动摇地完成了《史记》这部开创性的历史巨著。

尽管《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学著作之一,但司马迁的写作却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因为批评了当时权臣的暴行而遭受酷刑,并被流放到边远地区。然而,这段时间并没有让司马迁放弃他对历史研究和著述的热情。在流放期间,他继续坚持撰写著作并进行历史研究。

直到司马迁去世前几年,他终于得到了平反,被恢复了官职。然而,可惜的是,司马迁在世时并未看到《史记》的最终成就。他将自己的心血与智慧都倾注其中,使得《史记》成为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也铸就了司马迁不朽的学术声誉。

司马迁的一生经历了艰难的流亡、残酷的监禁和坚定的信念,但他始终不断追求历史真相和人类智慧的探索。他的卓越成就和独立精神,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和敬仰的学者之一。


我们大家都知道司马迁他编撰有一部伟大的史书,那就是被称为24世之首的史记。鲁迅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一句话说,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那这句话曾经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甚至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史记是司马迁从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前后历经了14年才完成的一部鸿篇巨著。

在公元前91年,也就是司马迁完成了《史记》之后没多久,他就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踪迹。另外,据传司马迁历经14年编撰而成的史记并非是一本,而是既有正本,又有副本,那么司马迁最后的命运到底如何呢?正本副本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位于陕西省韩城市淄川镇东南的司马迁祠,让我们一起借助太史公祠墓的灵气,和大家一起来这里一探究竟。刚在进入景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道路的两旁是一组组的大型雕像,有大禹治水、高祖雄风、西楚霸王等等,大禹治水的故事,那这些故事都是取材于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谈到史记,他前后记录了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我们不禁会问,在没有录音录像设备的古代,司马迁又从何而知这些古代的事迹呢?而且司马迁会忠实的记录历史的真相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说到古代史官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国古代都会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有史料记载,最早的史官在夏朝就有了。史官是隐藏在历史背后的一群人,他们秉持着自己的操守,是为了坚持真相,死都不怕的一群人。


早在春秋时代,史官们就秉持着捍卫历史真相的标准。最著名的就是崔杼士其君的故事,说齐国有个叫崔柱的大夫把齐庄公给杀了,于是齐国的史官呢,就如实记载这件事,说崔助士其军。崔柱听说了以后大怒啊,就杀了这个史官。

然而史官的弟弟们接着写下催助士七军,以至于为了写下这几个字,兄弟四人被杀了,三个杀了。崔仲没脾气了,只好放弃。而与此同时,齐国另一个史官家族叫南史室,听说崔柱在杀史官,立马举家抱着竹简的赶赴现场,说你如果把太史一家杀光了,我们接着写,接着用头颅来捍卫历史真相,捍卫历史的尊严。

当时史官是世袭的,史官秉笔直书,是为了天下,也为了捍卫家族的荣誉。从此呢,史官和清史的权威就奠定下来了。司马迁就出生在不惜用生命来捍卫历史真相的史官家族。他的父亲司马昙是西汉的太史令。

公元前110年,司马昙因病去世,死前留下遗言给儿子司马迁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会接替我做太史令,能写出一部通史是我毕生的心愿,你一定要替我完成这个愿望。后来,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他遵照父亲的遗愿,从公元前104年开始,历经14年,终于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的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日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他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比如史记呢,就不写没有史记的三皇,他以五帝作为本记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缺遗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史记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呢,史记记事详实,内容丰富,这也是在没有录音录像等设备的古代呢,司马迁可以写出史记的素材来源。司马迁写史记不仅写古代史,也写当代史,一直写到他生活的年代汉武帝时期为止。武帝连年对匈奴作战,是当时一个尖锐而敏感的现实问题。

司马迁在史书中客观的记述呢,连年征战造成的恶果,不仅民众困苦不堪,连文景时期韬光养晦积累下来的财富也被耗尽了。为此司马迁说,他之所以要秉笔直书,触犯天颜,为的是要留下一部信史,所以万倍禄,岂有悔哉,那这就是太史公司马迁和他用生命撰写史记的精神源泉。司马迁祠“史笔昭式”的牌匾,那正是因为司马迁的一支如传大笔,他忠实的记录了历史的点点滴滴,才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来自民间带着痞气却又百折不挠的汉高祖刘邦,让我们看到了力拔山兮气概式的楚霸王项羽,也让我们看到了并不完美的少年战神霍去病和虽然树立了大汉自信却有耗竭民力的汉武帝刘彻。


正是因为他所撰写的史记,才可以让后世以史为鉴,才有可能让我们一叹历史的真相。从司马迁祠前涉级而上,是99级的台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9是级数是尊贵的象征。99级台阶正是后世对太史公司马迁的尊崇和敬仰。

走上99级的台阶,就来到了司马迁的祠墓,他就坐落在韩城市南十公里淄川镇韩一坡的悬崖之上。那在这里往东可以看到滔滔黄河,向西可以看到巍巍梁山,而向南能够看到古代的渭长城,向北则可以看到之水长流,可以说是山环水抱,气象万千。

司马迁祠墓由献殿和寝殿组成,院子里种有两棵参天的柏树,环境优雅。献殿是司马迁的后代祭祖的地方,两侧竖立着众多的石碑。那献殿的后面呢,是寝殿,修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就是公元1125年。在寝殿的正中供奉着一尊司马迁的全身坐像,但是这里这尊坐像并不是面朝正前方的,而是看向偏北的方向。我们都知道古人讲究正襟危坐,我们见到的大多数塑像也都是面朝正前方,目不斜视的。那么为什么司马迁的这尊塑像会面朝偏北的方向呢

我们就来到了献殿后面的司马迁医冠冢,在墓冢的顶端有一棵古柏,共分为五个分支,被称为五子登科。很多游客带着孩子来的时候,都会用手去触摸这个陵墓外的包砖呢,以祈求高考得众金榜题名。



公元前99年,西汉和匈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峻吉山之战。峻吉山之战的双方分别是莅临5000步兵、匈奴单于、3万骑兵和后来合围的5万散兵,双方人数比例高达1 : 16,而且16的一方呢,是匈奴骑兵,战斗到最后弓箭用光了,而且援兵。始终未到。弹尽粮绝之后,李陵做了匈奴的俘虏,当时47岁的太史令司马迁为了给李陵辩解而触犯了汉武帝的威严,因而遭受了躬刑之辱。当时的司马迁是万念俱灰,但为了尚未完成的史记,他只能忍辱苟活下去。

公元前91年,史记终于完成,这之后,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写了一封著名的书信,《报任安书》。但是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在尹述报任安书之后呢,紧接着就写到千死后,书乃见出。也就是说,司马迁在写完史记,写了报任安书之后,就在历史中消失了踪迹,直接就到千死后了。但是班固并没有交代司马迁的死因和去世的年月,他是真不知情还是另有隐情呢?在这里,引用东汉魏弘在汉书旧遗著中的一段话,说司马迁作景帝本季,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弃之后作举李陵灵降匈奴,故夏迁蚕士,有怨言下狱死


重点是有怨言下愈死。就是说司马迁终究还是因为对汉武帝的怨言而被下狱至死了,但他究竟死于何年何月呢?历史上就没有记录了。

有意思的是,在史记太史公字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说凡百30篇,526500字,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富在京师。四后世圣人君子画重点啊,藏之名山,富在京师,啥意思?就是因为秉笔之书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汉高祖贪财好色,诛杀功臣,汉景帝刻薄寡恩,汉武帝穷兵黩武等等过错,他知道这样的记载呢,势必会引起汉武帝的震怒,一方面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另一方面,史记很有可能被汉武帝篡改或者是焚毁。那这样一来,司马迁一生的心血都将付诸东流啊。基于此,司马迁把史记遗世两本正本藏之名山,副本留在长安。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鲍任安书中反复强调此事就是为了让后人能够知晓,让史记传至后世,这就是司马迁最后的遗愿啊。那这其中隐藏着司马迁的多少苦中,多少嘱托,多少心血呀,皇天不负苦心人,司马迁去世多年以后,他的遗愿终于实现了。当时史记副本已经被汉武帝删改的退当少篇面目全非。

那么,被司马迁藏之名山的史记正本命运又如何呢?汉书司马迁传记载,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也就是说,直到汉宣帝的时候,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才将世纪的正本公之于世。从此,一部前无古人的视觉巨著终于浮出了水面,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流传至今。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他以自己残破的生命换来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他以自己难言的委屈换来了千万民众宏伟的记忆,他以自己莫名的耻辱换来了华夏文化无比的尊严。虽万倍禄,岂有悔哉,让我们嫉妒这位用生命捍卫历史真相的史圣司马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史记   韩城市   藏之名山   史官   正本   历史   汉武帝   史学   匈奴   公元前   千古   真相   学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