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三次重用此人,此人晚年评价毛主席:没有人比毛主席更高明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952年,毛主席一声令下,让时任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黄克诚回到了北京,担任起军委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这是黄克诚第三次被毛主席委以重任,此后七年间黄克诚更是担任过国防部副部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位。

黄克诚是谁?为什么能受毛主席多次重用?

黄克诚其人

黄克诚出生于湖南永兴,学生时期就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于革命事业中。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在土地革命时期参与过农民起义活动,担任过永兴红色警卫团党代表兼参谋长。

黄克诚眼光独到,总是能够敏锐发现真理并坚定真理。1930年初曾因反对攻打中心城市而受到批评,1932年又对临时中央提出夺取中心城市的方针表示异议,但未被采纳。在那个城市中心论为主流思想时期,他就敢于提出异议、多次反对攻打中心城市,战略目光的长远性可见一斑。

黄克诚还曾多次对“左”倾冒险主义提出批评,虽然因此多次受到批判和降职,但他依旧坚定真理、毫不后悔提出反对意见:“我提出的问题都是切切实实存在的,即便因此被‘批评、被降职’,也改变不了我的想法。”

他总是能够很敏锐地察觉到哪个时期党内思想上有哪些问题,敢于提出异议,也正是因为他独到的眼光、过人的能力和坚定的原则性受到毛主席的尊敬。

黄克诚与毛主席的结缘

1945年9月17日,毛主席在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过后,收到了黄克诚的对目前战略局势分析与建议的电报,他提出中共中央在东北建立大战略根据地的建议,毛主席一看顿感惊喜,因为这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对于黄克诚,毛主席听说过他的事迹,他那独特的战略目光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十分有胆识和谋略,为人也很有原则性。

9月19日毛主席发出回电,肯定了黄克诚的提议,并明确指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对后来打败国民党、解放全中国有着重大意义。

这次与黄克诚的联电让毛主席深感黄克诚过人的才能,之后就安排了黄克诚进军东北。而黄克诚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给予的厚望,在率领3万余人历经两个多月、徒步行军1500多公里后顺利完成进军东北的任务。

黄克诚带领新四军第3师主力军的到来,让东北地区的可用兵力大大增加,中共中央指示进关部队与国民党军决战,尽快夺取大城市。

黄克诚却给毛主席发去急电,认为当前部队最重要的是建立根据地,避免与士气高昂的国民军决战。毛主席回电:“直接向东北局请示和提出建议”,也正是这个指示,指明了东北工作的前进方向。

接管天津:黄克诚第一次被重用

时间来到1949年1月15日下午,经过与国民军的决战,天津顺利得到解放。黄克诚带领部队进入天津之后开始全面接管天津。黄克诚不仅能带兵打仗,还很会搞建设,能在战后快速有序地带领部队重建天津,让天津以最快的速度摆脱战争带来的影响,恢复正常发展。

毛主席听说了黄克诚在天津取得的成绩,不禁感叹:“我的眼光果然没错,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从前因为建言被多次降职撤职,后面还能官复原职,跟他过硬的能力分不开,中国的未来需要这样的人才。”黄克诚在天津担任天津市委书记,其实就是毛主席对他的第一次重用。

奔赴湖南:黄克诚第二次被重用

不久之后,毛主席在北平的双清别墅接见了黄克诚,两人叙旧了一番,毛主席握着黄克诚的手,对黄克诚在天津的成绩提出了表扬:“你的能力我是知道的,我没有看错你啊,天津能这么快恢复发展,都是因为有你在。”

黄克诚笑着回答道:“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主席您才是知人善任。”

接着毛主席说出了此次接见黄克诚的目的:“中央决定让黄克诚前往湖南接管工作。”

湖南不仅是毛主席的老家,也是黄克诚的老家,这次决定让黄克诚去湖南,不仅是因为黄克诚此前在天津担任市委书记,管理经验丰富,还因为黄克诚对于老家的情况了解更多,湖南存在哪些问题他比别人更清楚,也更知道如何应对。

“你的能力我清楚,湖南又是我们的家乡,有你在湖南,我更放心。”毛主席拍了拍黄克诚的手,如是说。

黄克诚清楚毛主席对自己的重视,明白现在湖南更需要他,而他本人也想为家乡做点贡献,于是他接受了毛主席的任命,“主席您放心,我会让湖南变成您想看到的那样。”毛主席听罢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也是毛主席对黄克诚的第二次重用。

就这样,黄克诚去往了湖南开展工作。当时的湖南刚解放,农村人口众多,而解放大军要去解放两广、四川、云贵等地,途经湖南,就需要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大力支援前线,为解放军提供粮食补给、运输以及人力方面的支持。

除此之外,湖南湘西自古以来就有的土匪一直未得清剿,国民党残余势力与土匪勾结作乱,“我们急需进行清匪、反霸斗争,必须依靠农民支持。”黄克诚回忆湖南三年工作时如是说。

黄克诚在湖南工作期间进行了土地改革,剿灭了土匪和恶霸,维护社会治安,调整了城乡关系。在黄克诚的带领下,湖南的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文化和教育事业也有所发展。

当地人们这样评价他:“他让湖南获得了新生。”

调任北京:黄克诚第三次被重用

直到1952年,黄克诚再次接到调令,毛主席让他回到北京,担任军委副总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这是毛主席对黄克诚的第三次重用。

此时的黄克诚有些不解:自己在湖南的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怎么突然要我回北京工作?

对此毛主席劝导他:“现在总后勤部新成立不久,各个方面需要有人领导坐镇,经过深思熟虑,中央还是觉得你更适合这个职位,至于湖南那边你放心,之后的工作会有人接替你,眼下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当好这个部长,其他的就不用再多说了。”

黄克诚见毛主席态度坚定,加上自己也知道后勤部担着重要任务,需要有人接管工作,于是接受了任命。黄克诚上任之后勤勉工作、不负众望,让全军的后勤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当好军委的参谋,加强了军队建设。

动荡时期过后的黄克诚

之后在那十年的特殊时期,庐山会议上,黄克诚因支持彭德怀而被撤职。黄克诚还是那个黄克诚,哪怕被撤职、受处分,他都会坚定自己的理念和原则。

此后二十年间,黄克诚都没再担任要职,但他不曾后悔。

特殊时期结束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时社会充斥着各种声音,人民思想涣散。

对此,1980年,黄克诚拖着患病的身体在中纪委座谈会上做了长达四五个小时的报告。黄老中年就高度近视,那时更是已经双目失明。这种情况下,他的报告完全就是他心里想说的话。

关于毛主席,黄克诚这样讲:“那段时期的很多事,有毛主席的责任,也有其他人的责任,把所有事都推给毛主席、让他来承担责任,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正确的。党内的决议没有一个是毛主席一个人就决定了的,都是大家举手投票的结果,要论责任,大家都有责任。”

黄克诚同时指出:“并不是把毛主席奉为救世主,也不是要抹杀其他革命者的功劳,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多次在危机中挽救了革命,这是我们党内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比拟的。”

“没有人比毛主席更高明。”

在那个社会充满各种声音、国民思想混乱的时期,黄老的一番话无疑为全国人民打了“镇定剂”,让人们明白,毛主席是伟大的,即便有过过失也不能否认毛主席的功劳,毛主席曾带领人民走向新中国、带领人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

毛主席与黄克诚的关系很像伯乐与千里马,毛主席是伯乐,看出了黄克诚过人的能力和独特的想法,在黄克诚因建言而被降职撤职时能明白他那些建议的正确性,之后对黄克诚的多次重用,让黄克诚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而黄克诚就是那千里之马,凭借自身才能得到毛主席的重视,在毛主席的多次重用下为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毛主席懂他的想法、知他的能力,知人善任,正因如此,黄老拖着年迈病弱的身体也要坚持为毛主席正名。

二十年的委屈并没有让黄克诚忘记毛主席的功劳和两人的革命友谊,那个报告坚定维护了毛主席的历史地位,给处于思想混乱的人们吃了“定心丸”,对社会思想的稳定起到了重大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伯乐   永兴   国民军   军委   湖南   党内   天津   土匪   晚年   北京   真理   坚定   时期   评价   能力   思想   工作   高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