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51所“野鸡大学”,遭官媒曝光却无法取缔,不打“脸”么?

教育是立国之本,中国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又有数以百万的学子奔赴大学校园。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学报考季,各大学校都争相获取优质生源,张雪峰前不久在网上的一段言论引起了不少网友的热议,而事后,便有大学教援和某些部门对张雪峰展开了“批判”。最近张雪峰因为压力太大,已经住进了医院。那么到底是张雪峰触碰到了哪些人的利益和蛋糕,让他们如此坐立不安?还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出现了某种问题?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看下,官媒给出的公开数据。

近日一则官媒发布的新闻,“这些大学千万别报,报了=白读”的文章引起百万网友的热议。文章中还附了中国“野鸡大学”名单表,表中显示仅仅北京就有150多所野鸡大学。

“野鸡大学”故名思义,就是不具备名牌大学标准,靠收取学费来盈利的“不入流”大学。读了文样的大学,基本上就是混一张看起来“高大上”的文凭而已。那么中国数以千所的“野鸡大学”为何会发展壮大起来了呢?难道他们没有经过教育部门的批准吗?


北京有大量的野鸡大学可以理解,毕竟北京做为首都,名气大,普通老百姓可能不了解这所大学的背景,只要一听说孩子被北京一所学校送了通知书,就高兴的大摆宴席。可一打听学费高的吓人,可孩子好不容易有北京的大学录取,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去上。到了学校才知道,原来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场所,这可能是“野鸡大学”倍受争议原因方之一。

学生们在这样的大学毕业后,因为没有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还染土花钱谈恋爱的习惯,出了校门,文凭又得不到相应的认可,不想进电子丁打螺丝,于走就在社会上游荡,成了家里的待业青年。

家里条件好的孩子,凭借各种关系,花钱等手段进了体制内上班,而那些家庭条件差的农村人,却因为孩上了“野鸡大学”让家庭经济“雪上加霜”陷入贫困。因此,野鸡大学浪费了社会资源,造成了农村家庭的巨大负担。粗略计算一下,每个学校2万人,一千所大学就是2干万学生,每个学生每年在野鸡大学的花费至少3万块,也就是说,每年至少有6000亿被内耗在了无效的教育投入上。

而这些钱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他们渴望孩子成才,盼望通过孩子上学来改变家庭命运,最终让家庭走向进退两难。因此就不难理解张雪峰老师劝那些没有关系没有后台的农村孩子,千万别去报考什么“野鸡大学”的“忽悠人专业”,因为一旦上了船,到最后有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的野鸡大学,为何要办下去啊?不是浪费教育资源吗?那么让我们来看下2023年清华北大这些名牌大学拿到多少的财政补贴?就明白万事万物有其果必有其因,野鸡大学存在也有存在的道理。

仅仅清华大学,一年拿到的补贴就达到了400亿 全国所有的985高校211加起来就是上万亿。这些对财政来说是海量支出。而野鸡大学,说句不好听的话,还要向有关部门交钱。教育资源的紧缺,是造成大学全面放开,扩招的主因。而大量的年轻人和少量的优质大学是造成野鸡大学大量出现的主因。教育领域的市场化,加剧了竞争,而野鸡大学的出现符合市场经济。

一群年青人,经过野鸡大学的“涂油渡金”在办学初期提高了全民文化水平,从国际上看,中国人前几年的大学普及率非常的高。但是职业教育却明显落后,大家只想着拿文凭,没人学技术。如今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即使你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如果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照样也不行,何况那些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连起码的文化基础都没有学好的“野鸡大学”毕业生。他们就业难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这让网友回想起多年前的“海归”,那些有拿人的孩子,被父母送到国外读几年“野鸡大学”,回国后就被当成“宝”。其实这种事在民国时就已经司空见惯“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围城》中描写的那位男主角方鸿渐,便是在国外“野鸡大学”毕业后回国教书的。如今海归已经不行了,文凭也已经赔值了,那些“野鸡大学”的使命也应该转型为“职业技术教育”了。为世界工厂培养“新型打工人才”是这些机构唯一的出路。

如果不开展财政补贴的职业培训,那么我们的制造业也将面临人才缺失,人上学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生活吗?如果连工作都找不到,那么这样的大学也不用读了。上工地搬砖,下厨房炒菜,去互联网大厂旗下送外卖都不需要太高的文凭。因此高校专业学习面向就业和实践才是第一位的。

当“混口饭吃”成了大多数人的理想时,考什么样的专业不是学校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时,就应该改变一下了。前几年获得那么大发展的“新乐方”,为何会成功?那是因为市场的需要,如今新东方通过直播带货翻身,也是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的。为社会提供服务,才是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些野鸡大学毕业生,当网红搞互联网赚到钱的也不是没有,而是随着人口数量的负增长,正规大学经营都非常难、办几所野鸡大学竞然能让农村家长,倾家荡产的拿钱让孩子去交费读书,这背后的宣传和营销能力,让谁都“眼红”和脸红。

教育赏源背后是利益相争“大学既然已经放开了,那么就让公办学校和私立大学在一条起跑线上竞争,谁办校办的好,补贴就发给谁。国内教育应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而不是名牌大学看西方,立学校看“腰包”,办到最后的结果是,精英都跑国外了。国内教育机制要逐步完善,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让教育回归本质,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

从近年来高校频频出现的雷人事件可以看出,市场经济的很多元素已经侵入那片净土,学生们见钱眼开,老师教授唯利是图并非个例。如果一切都只拿钱和经济效益指标去衡量的话,那么那么多的野鸡大学确实创造了大量的“教育消费”,各地办大学城,依靠学生资源去拉动经济和消费。大学成为商圈文化的一种动力和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下,试问谁能安下心做学问,当各种盈利机构不断渗透进大学和校园时,也是教育坚固壁垒被攻破之时。

而大学也仅仅是个缩影,看下我们的高中教育,初中小学教育就明白,如果没有钱你甚至想融入那个环境都很难,就别说家长花费大量金钱去补课和参与竞争了。而且中小学还是义务教育阶段,各种私有化市场化的东西都已经渗透进去了就别说,大学教育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何固本求源才是教育部门应该狠抓的工作。而野鸡大学从当下的情况看,只要人家还能招到学生,那么就依然会继续办下去。毕竟即便这类大学的含金量低,也是大学,如果将来房地产行业规定工地搬砖必须大学毕业的话,下煤窑也必须持有大专学历的话,送外卖也必须过英语四六级的话,照样还是有人去获取这种文凭。

说白了,一张纸质证明的威力只要在,那么他的稀缺性就是一个可以获利的巨大市场。比如前几年市面上泛滥的“办证”这几年的各种“代理”以及审核,以及股市行业中的IPO等其实原理都是相似的,只不过分利益大小和操盘者的实力罢了。

如果把教育当成一种生意去做的话,那么这名生意就会受到供需关系的制约,当人口数量下降时,庞大的产业布局就无法维系各种运营和开销,如果把它当成一种民生福祉去做的话,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因为教育是最好的投资也是最能体现价值的事业,培养出一个科学家或者航天员便能造福很多人。

而北京作为首都竟然有151所野鸡大学实在是打了教育的“脸”。反倒偏远地区野鸡大学相对来说非常的少,也许是招生比较困难的缘故。#我要上 头条#​#在头条看见彼此#​#头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野鸡   北京   大学   教育部门   主因   文凭   中国   市场经济   利益   竞争   农村   高校   孩子   家庭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