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评面丨执非遗之灯,亮文化之镜

发挥网评力量,凝聚思想共识。为了更好地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营造向上向善的清朗网络空间,中共莆田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海峡导报莆田全媒体中心联合创新推出《海评面》新媒体网评专栏,高举法治精神的旗帜,以全局、理性、客观的思维,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审视经济社会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创作一批具有积极思想导向意义的新媒体网评作品。

执非遗之灯,亮文化之镜

近日,《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非遗阵、非遗声、非遗技、非遗味,尽显文化气韵。莆田木雕、莆仙戏、南少林武术、错金银等13项莆田非遗项目精彩出圈,引发热烈反响。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而非遗是无数前辈们凝聚智慧所积淀下的历史文化,能够赘续文脉,照亮文化复兴之路。莆田拥有1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个国家级、63个省级、33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称的莆田向世界展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加民族自信自强具有重要作用。

做好“非遗+传承”,寻千年匠心让非遗“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体制,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鼓励“传帮带”,传授工艺制作与拿手技艺,让非遗传承代代延续,用千年匠心雕刻出传世瑰宝。非遗传承,关键在人,在传承人,也在非遗人才。要培养高品位、高文化素养、高创新性的人才进入非遗队伍,将非遗与技术、艺术相融合,带来全新传承发展路径;同时大力推进非遗进乡村、进社团、进基层、进校园,正如莆田学院开办的莆仙戏、妈祖文化非遗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特色班,让非遗的种子种进人们心里,生根发芽、薪火相传。

用好“非遗+技术”,借数字赋能让非遗“活起来”。随着数字技术和科技应用的快速发展,非遗保护的手段更加多样,挖掘数字化潜力,让传统与现代技术的融合碰撞出崭新的火花,实现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非遗里的中国》综合运用CG特效、XR场景、微缩景观等融合技术手段,将一个个非遗项目的与众不同、鲜明特色用创新秀演展现,让非遗跨过千年“活起来”,道出地方风情,讲好中国故事。此外,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建立数字非遗博物馆、开展数字非遗展览等,使群众直观感受非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体现非遗文化的生命力,感悟弦歌不缀、思接千载的非遗传承。

抓好“非遗+文旅”,用守正创新让非遗“走更远”。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必由之路,也是与当前乡村振兴主题相契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央视的镜头聚焦莆田,带动催生莆田“非遗热”,借此东风,莆田众多旅行社充分挖掘非遗资源,将非遗项目荟萃的兴化街区、春辉艺术馆等融入美丽莆田五一旅游路线,让人们了解莆田、爱上莆田,增加更为深度的非遗文化旅游体验。社会各界应形成合力,大力宣传莆田非遗,促进“非遗+文旅”发展,带动经济效益提升,打造莆田知名非遗文旅品牌;应延伸“非遗+文旅”产业链,将非遗与现代化因素相融合,开发出具有非遗文化特色与贴合时代审美的高附加值文化产品,打造一批强有力的文化IP,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任重道远须策马,风正潮平好扬帆。在新征程上,打好“非遗+”系列组合拳,让非遗传下去、活起来、走更远,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让我们共同期待非遗在新时代绽放耀眼光芒。(施相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莆仙戏   遗文   莆田   匠心   文化   文化遗产   中国   乡村   物质   千年   手段   特色   数字   项目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