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杀,萧何冷冷地看着他的尸体,说了4个字,被人诟病千年!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萧何与韩信同为“汉初三杰”,两人一文一武,为汉朝江山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可最后的下场却是一个“死于谋反”、不得善终,一个寿终正寝、名留青史。

韩信的崛起和陨落,都和萧何息息相关,这也让世人习惯将两人“捆绑”在一起讨论,真正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

韩信在成为大将军之前,饱受过各种辛酸苦楚,祖上家道中落,传到他这辈家中最值钱的东西只剩下一把宝剑。

生计无着落的韩信每日在街上溜达,他是淮阴县小有名气的“街溜子”,空有一身武艺却无施展的机会。

每天为了填饱肚子还会到处蹭饭,被乡邻们称为“人多厌之者”。

可韩信又自负,和其他寻常“街溜子”不一样,出门溜达时总爱将祖传宝剑挂在腰间。

要知道在古时候铜铁贵重,能收藏剑器的多是贵族出身,所以佩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韩信日日佩剑,就像是在维护最后的尊严和体面,可却很碍其他“街溜子”的眼。

一日,有杀猪的屠户拦住了韩信: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翻译一下就是:

“别看你小子长着高个儿,挎着宝剑儿,实际上就是个外强中干的胆小鬼。”

面对屠户的羞辱,韩信紧了紧腰间的剑,决定忍,对方却不依不饶,当着吃瓜群众的面喊:

“你要是不怕死就砍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盯着屠户的胯下端详良久,利落地钻了过去,默认自己怕死……

关于韩信“胯下之辱”,史书上就只有寥寥数笔,后世也多用此来安慰身处逆境的人。

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想不开的时候就向韩信学习一下。

话虽如此,可此事也多少影响到了韩信,就像是压垮他薄弱自尊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后他勤练武艺,抓住一切能往上爬的机会,就是想要改变昔日屈辱辛酸的处境。

公元前209年,全国各地兴起了反对暴秦的农民起义,韩信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先是投奔了项梁,可惜不被重用,后来项梁兵败势倒,他又投奔了项羽,还是不被重用。

韩信苦无出头之日,最后干脆铤而走险投奔项羽的对家刘邦,结果依旧是不被重用。

唯一好转的就是这次结识了萧何,萧何随刘邦一路起义做到汉中王的位置,堪称刘邦麾下第一得力之人。

他看出了韩信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便向刘邦举荐,可刘邦觉得韩信出身微贱,不像有大才干的人,还是没有重用韩信。

三番五次被人“嫌弃”后韩信也有了脾气,深夜收拾包袱离开了军营,打算继续去找下一家投奔。

谁知萧何竟一路追来,苦苦挽留,这让一直不怎么受人待见的韩信大为感动,老老实实跟着萧何回去了。

那晚月色皎洁,故而又被称作“萧何月下追韩信”

但这就是这一追,让刘邦误以为萧何想换“老板”,质问他为什么逃跑,萧何说自己不是逃跑,而是去追逃跑的人。

彼时四处混战,势力割据,军中之人逃跑是常事,哪里需要萧何这般身份地位的去追逃兵,这让刘邦很是好奇。

萧何趁机再次推销韩信:

“逃跑的将军很多,但韩信只有一个,大王若是只想安居现状,那有没有韩信无所谓,若想问鼎天下,就必须要靠韩信。”

在萧何的各种按头安利之下,刘邦终于重用韩信。

昔日默默无名的街溜子一跃成了四海闻名的大将军,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新篇章。

败也萧何

历史上关于韩信之死的说法有很多,但无论哪一种都和萧何脱不了干系。

据传公元前202年,韩信大败项羽的主力军,一路追击到了荥阳,关键时候却突然按兵不动。

刘邦想要乘胜追击,不明白韩信为何如此,还是萧何了解韩信:

“他这是想借机向大王邀功求封赏。”

战前恃功邀宠,刘邦心生不满,却碍于形势只能阵前封赏韩信为“三齐王”,顾名思义:

与天齐、与地齐、与君王齐。

不仅如此,刘邦为了安韩信的心,表示将来事成后绝不诛杀功臣,承诺对其“五不死”:

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王不死、没有能捆他的绳、没有能砍他的刀。

能在刘邦嘴里得到这种重分量“免死金牌”的,韩信还是第一人。

他得到保证后心满意足地乘胜追击了,将楚王项羽逼至乌江,持续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终于局面分明。

可以说刘邦的汉室江山离不开韩信的铁血厮杀,他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功臣。

却不知树大招风,早在他阵前恃功邀宠的时候刘邦就已心生不满,等到江山稳定后,刘邦就开始磨刀霍霍向韩信了。

史记有载,韩信之死源于谋反。

老刘家的皇帝是出了名的“刻薄寡恩”,一旦触及到他们最在意的君权,无论是功臣还是心腹,前朝还是后宫,诛杀起来毫不手软。

天下初定后,昔日跟随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将领都受到了冷遇,韩信生气便称病在家不去上朝。

吕后察觉到刘邦有杀韩信的心思,为了讨好刘邦,维护自己的皇后之位和儿子的太子之位,便主动揽下这个任务。

彼时韩信和陈豨私下密谋造反,被家臣举报后,刘邦亲自率兵诛杀了陈豨;

吕后便以宴请朝中官员的名义钓韩信入宫,韩信自然不敢去,闭门谢客,继续称病。

正当吕后苦无对策的时候,萧何献上一计,由他出面将韩信骗入宫中。

萧何对韩信有提携之恩,韩信对他深信不疑,萧何说其他大臣都进宫了,你就算有病也该去意思一下露个脸。

韩信只得随萧何入宫,谁知刚一进宫,就被吕后事先安排好的武士们一举拿下,杀死在了长乐宫的钟室里。

因为刘邦曾对韩信许下“五不死”,所以有关他的具体死因有很多说法。

有的说是吕后命几十个宫女拿上棒槌,将韩信殴打而死,还有的说是用竹子或桃木制成的剑将其杀死……

从当权者刘邦和吕后的角度出发,杀韩信是为了维护自家江山,虽然可耻却名分正当,而萧何身为臣子替吕后献计也是本分。

可萧何在促成韩信之死后,看到昔日好友的尸体,竟然能够冷言说出“为国锄奸”四个字。

虽说从他的立场上看事实确实如此,可很多时候事好办、话难听。

正因为他的这番话,后世少有人因韩信的死去责骂刘邦吕后,萧何却被诟病了几千年,成了他人生中无法洗去的一个“污点”

韩信之死是历史必然

其实世人对韩信总是带有一份同情,底层逆袭,用兵如神,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兵仙”,最后却落得那样一个下场,实在令人扼腕。

但从现实角度而言,韩信之死更像是众望所归,历史必然。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及韩信之死,只说:

“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就是说韩信因谋反被杀后,他的宗族也都被灭了,百姓们对此都拍手称好,觉得是应该的。

韩信之死和他自身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他少年时尝遍世态炎凉,还忍受过胯下之辱,心性日渐坚定的同时也埋下了自卑敏感的因子。

他太想出人头地、建功立业了,以至于真的大权在握之后很容易就“飘”了起来。

公元前203年,韩信带兵打下了齐国,而刘邦被项羽的军队围困,向韩信请求支援。

这种表忠心救老板的加分时刻,韩信不第一时间出兵救援,反而向刘邦申请被封“齐王”

在韩信看来,打下齐国的功劳是他的,他有绝对的资格分封齐地。

按理说打工人想往上爬是应当应分的,可老板被揍的时候求升职加薪,多少有点没眼力见了。

最后刘邦捏着鼻子封了他为齐王,不久后又改封楚王。

韩信心想楚王就楚王吧,受封后就忙着衣锦还乡,打脸昔日瞧不起他的人,却不知自己已经惹怒了刘邦。

其次,韩信过于感性。

在他看来刘邦是生死追随的“大哥”,萧何是对他有知遇提携之恩的兄弟,他习惯用“士为知己者死”的思维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却不知道在刘邦心中他是员工,在萧何眼里他只是同事,一旦跨越他们的底线就会“翻脸无情”

史书都说韩信死于谋反,可他为何谋反?如何谋反?却并没有多余的记载。

只能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与其说韩信谋反,倒不如说怕韩信谋反,因为他真的有这个实力。

而萧何则是理性的,他昔日月下追韩信,多次举荐提携都是出于招揽人才的目的,为的是助刘邦成就大事。

后来汉朝初定后,萧何深知刘邦多疑,就收敛锋芒,一心扑在汉朝的制度建设上,甚至不惜自污名节。

据说萧何在民间的口碑很好,身边门客怕他因此受皇帝猜忌,就建议他对百姓别这么好,适当犯一些错。

萧何不愿,他生平最恨贪官污吏,哪里肯鱼肉百姓,门客却劝他莫要糊涂,否则一旦惹得刘邦猜忌就是死路一条。

萧何无奈,只能听从建议,强买强卖百姓的土地,把自己的名声搞臭,从而让刘邦放心。

也就是说萧何从很早起就明白为臣者不能功高盖主,深谙明哲保身的重要性。

所以当吕后找他对付韩信时,他除了答应根本没有别的选择,否则先被除掉的不是韩信,而是他萧何了。

而当感性的韩信,碰上了理性的萧何,就只有认栽的份儿。

韩信认不清局势,看不透刘邦和萧何,最后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实在太正常不过。

萧何是否后悔杀韩信?

愧疚是有的,但后悔应该是没有的。

刘邦在位期间,昔日的功臣被诛杀的所剩无几,可萧何却“苟”到了最后,这和他懂得为臣之道有很大关系。

但归根结底还是他真的一心为公,忠心耿耿。

古代帝王的御用文人可以分为三等:三等文人可以写文章,算作学士;二等文人出主意,算作谋士;只有一等文人能够出思想,堪称国士。

而萧何便是真正的“国士无双”,跟随刘邦征战天下的时候,他能出谋划策,举荐人才;

天下平定后他能稳居朝堂,制国策、修汉典、推律法……

和韩信为了出人头地的入仕初衷不同,萧何最初跟随刘邦打天下是想要结束乱世,还天下一个海晏河清。

所以他注定会捍卫皇权大局,与韩信走到对立面。

刘邦驾崩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依旧奉萧何为相国委以重任。

病逝前汉惠帝亲自前来探望,还征询他下一任丞相的人选,后来汉惠帝果然任用了萧何推荐的曹参为丞相。

在任贤举能上,曹参完全效仿萧何“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可见萧何在君臣心中是何等分量。

所以萧何杀韩信时所说的“为国锄奸”,虽有向吕后表忠心、维护自己私心的成分在,但更大程度上真的是想要捍卫汉王朝的统治。

因而即便重来一次,他依旧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只是午夜梦回之时,想到昔日那个引他为知己的韩信,其中的愧疚之情能有几分?就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结语

萧何和韩信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他们从个人秉性到为官志向都截然不同。

一个是个人英雄主义者,一个是天下为公者,乱世让他们相遇,可道不同终究不相为谋。

萧何无论是为公还是为私,都非杀韩信不可。

世人从大局观上能够理解萧何,但从私情上又总觉得他太过冷血,辜负了韩信的一番信任。

然“萧公俯仰系安危,功业君王心独知。犹道邵平能缓颊,君臣从古固多疑。”

摊上刘邦这样多疑的君主,身为臣子的萧何和韩信都是任君“摆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罢了。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项羽   史记   屠户   江山   楚王   汉朝   刘邦   多疑   君王   公元前   功臣   宝剑   文人   尸体   昔日   千年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