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胡桢在三门峡三年

文 | 李亚力

整理:黄国华、周庆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建设的第一个大型工程,它经历了我国水利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复杂、曲折道路。工程建设和运用的巨大成就,不仅在防御黄河水害和综合利用水资源上发挥了巨大的效益,而且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治河思想、治黄规划、泥沙科学、工程建设、水利经济等方面给人们以启示。

汪胡桢是负责三门峡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的总工程师,为三门峡枢纽工程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汪胡桢诞辰100周年之际,笔者采访了几位曾和汪胡桢在三门峡共事的同志,并参考有关资料,撰写了此文,旨在反映出汪胡桢在三门峡3年间工作、生活的点滴片段,以作为对他的纪念。


尊重科学


汪胡桢是1956年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总工程师的,负责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技术方面的工作。汪胡桢由北京来到三门峡时已是60岁的年龄,他又是知名的水利专家,大家都尊敬地称呼他为汪胡老。汪胡老到三门峡后,深入施工现场,跑遍了三门峡工地的各个角落,对三门峡工程的施工组织、施工管理、辅助工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他对施工的各个方面的情况都了解得非常清楚。

汪胡老对苏联提供的设计留都是亲自审看。他非常注重工作效率,组织了一批经过培的俄文翻译,图纸一到,立刻译成中文。苏方要求我方提供的数据和资料,也是由汪胡老组织研究,翻译成俄文后立即送出的。

在胡老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把关是非常严的,管得很细,如每天浇筑混凝土的方量、进度等,都要亲自过问。他对一些重大的技术数据,都要自己动手计算。对有些数据,甚至要亲自用皮尺拉一下,他才放心。

他的办公室里有一台英文打字机和一台手摇的计算器,和现在相比,是很笨重的,摇一摇,倒一倒,什么资料都要自己翻译、整理。他对秘书的要求非常严,写字都要用仿宋体,写得清清楚楚,不能有丝毫的潦草,文字要简炼准确,完全是教授对学生的态度。

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笔者采访汪胡老的秘书张德旺,他深有感慨地说:对汪胡老的严要求当时并不十分理解,但在后来的工作实践中才逐渐体会到,他的严要求是很对的,使人终生受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是每一位技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并且也是最基本的素质,这种素质的养成,就在于日常的每项具体工作的严格要求之中。

当时三门峡工程局有两位总工程师,一位是水利部来的汪胡老,一位是电力部来的李鹗鼎,但汪胡老不存丝毫的门户之见,他总是站在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看待问题,和李总及其他几位副总团结得很好,在技术上形成了合力。

汪胡老在人际关系上是很超脱的。他从不为个人的什么问题计较,他没有架子,待人温和,俨然一派敦厚儒雅的学者风范。他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读工作时总是有商有量的。大家都感到和汪胡老在一起工作心情很愉快。工程局的各位领导对汪胡老是非常尊重的,把技术问题交给汪胡老负责,他们放心。

1958年周总理来三门峡,下车后的第一句话就问:“汪胡老在吗?他身体好吗?”这表明总理对他也非常关心。周总理在三门峡主持现场会,会上问一位水文专家,潼关泥沙对三门峡水库的影响如何。那位专家讲不清楚,周总理不满意,水文专家很难为情,场面十分尴尬。

汪胡老便上前解围,指着一张一张的图纸向周总理讲解,将泥沙情况简明扼要地讲清楚了。周总理听后,高兴地说:“汪胡老,你不愧为总工程师啊,讲得很透。”

对于三门峡的泥沙问题,当时提出的设想是很乐观的,认为通过发动群众植树造林、修整梯田等措施,就可以控制渭河以下到三门峡的泥沙,黄河水可以变清了。

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就是根据我们提供的资料进行设计的。汪胡老对此是有不同见解的。他对50年后入库沙量可减少50%的提法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这种提法不科学。他认为对黄河泥沙问题不能搞主观主义,要实事求是,科学论证,客观地对待泥沙问题,不能用政治热情来代替科学分析。当时他清醒地意识到,三门峡工程的排沙孔太少太小,会给将来的水库运用带来问题。

因而他主张工程的泄沙孔的设计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将来运用时,才能保证水电站正常的发电生产。后来形成的客观事实和“两洞四管”工程(即增建两条泄流排沙隧洞和改建4条发电引水钢管为泄流排沙管道),证明汪胡老的见解是对的。

对于泥沙问题的讨论,汪胡老只是参与,决定权是在设计单位和政府部门,当然还包括国内一些大专院校的著名水利专家们的意见,汪胡老个人也抵制不了。后来有人把三门峡出现的泥沙淤积问题归结为苏联专家的设计,汪胡老不同意。他说: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是以我国提供的资料作为设计依据的,该院的专家毕竟是外国人,找他们的漏洞,很难找。汪胡老因而告诫三门峡的工程技术人员,对自然客观问题,要始终保持科学的态度,不能跟风跑,随风倒,要有自己的见解。

汪胡老在繁忙的日常工作间隙,坚持研究著述,在三门块3年中,他写出了《今日的三门峡》、《纵谈三门峡》、《高速度在三门缺)、(三门峡技术革新的一些课题》、《混凝土坝不分缝统仓浇筑的方法》、(用更多更快更好更省的方法来建设水利枢纽》和(三门峡施工三年》等论著,这些都成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宝贵文献。


勇于创新

汪胡桢是一位非常富有创新精神的总工程师。在技术问题上敢于负责,敢于突破。三门峡工程的设计,是由我们中国自己来承担,还是请苏联设计,周总理是征求过国内专家们的意见的。当时汪胡老明确表示:可以请苏联专家把关,我们自己设计。

汪胡老曾在国外广泛地考察过水利工程,经验丰富,实干精神强,而且他已有了淮河流域佛子岭水库设计的成功经验,信心很足。他的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对三门峡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年轻的技术人员鼓舞很大。

但上级对设计装机120万千瓦这样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还是感到把握不大,为了稳妥起见,还是决定委托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设计。汪胡老对苏联专家是尊重的,但在技术问题上决不盲从。他的特点就是总在苏联的技术模式上寻找突破口,方图革新。

他总是在考虑技术上怎样才能更新更快更好更省。他平时说话不多,很沉稳,但常和苏联专家的因技术问题进行争论,有时争得喉咙都沙哑了。他的这种总在动脑筋想突破固有的技术模式和规范的做法,使苏联专家非常惊奇,也很难接受。因此作为三门峡工程的总工程师,总是带头冲破枝术规范,苏联专家感到不愉快,有时甚至很恼火,但最后又不得不佩服注胡老的新方法。

如梳齿工程开挖,人门岛爆破的时候,时间是选在枯水季节。这个季节很宝贵,过了这个时间,就要到下个枯水期才能施工,如果不能很好掌握的话,一拖就是一年时间。

人门岛开挖,苏联专家提出开挖规划是2/3的设计开挖线,深度是每次开挖要去掉2/3,保留1/3,以避免设计开挖线的震动、破裂,就这样一次一次地开挖。但是,这样的进度不能保证在一个枯水期季节完成。

汪胡老就动脑筋,他自己经过试验,提出实施深孔爆破,一次开挖就可达到设计开挖线的保护层,即1.5米,并且不影响下面的岩层。但苏联专家不同意,说你怎么能保证设计线下面的岩层不受破坏呢。汪胡老说,可以通过试验证明。试验下来,果然没有问题,苏联专家们才同意。开挖进度因此而大大加快,提前完成了任务。

汪胡老把在佛子岭水库施工中成功的经验引用到三门峡施工中,如大坝浇筑用的滑动模板,是当时先进的技术,可以节省大量的木材。大坝的混凝土浇筑冷却是个技术难题,汪胡老对此下了很大功夫进行研究,提出多种方案,自己动手反复试验,最后提出了在坝体预埋冷却水管,水泥中加冰水进行冷却的措施,成功地保证了大坝的浇筑质量。

因三门峡工程建设的需要,要从三门峡市到大坝工地修一条公路。汪胡老主张要修就修一条永久性高质量的公路,他认为:有高质量的路面,汽车的功率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汽车零部件的磨损才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使用寿命长,耗油量少。

因为当时工地的运输车大部分是进口的,代价很高,有了这样一条高质量的公路,就等于节约了大量的维护修理费。从三门峡大规将来的运用角度看,这无疑是一劳永逸的长远大计。黄河规划设计院采纳了汪胡老的意见。

时间证明,汪胡老的这个主张的确是远见卓识。这条公路与铁路成为三门峡工程建设的两大动脉,的确是我国当时所有水电工程工地中最好的的一条公路,到如今已运用40年,路况依然良好,仍是三门峡市通往大坝唯一的一条公路,发挥着重要的运输作用。



光辉榜样

汪胡桢作为总工程师,心中装着整个工程。他要考虑全局,宏观把握,头绪繁多,情况复杂。在大事上他统筹部署,运筹帷幄。在一些小事上,他也考虑得非常细致。如在汽油的使用上,他指示物资部门,火车运来的油罐车上卸下来的汽油、柴油不能马上加到汽车的油缸中,要沉淀一定的时间,把杂质沉淀下去再用,这样有利于保护汽车的引擎。

他指示汽车运输部门,汽车修理要统一在正规的修理车间,不能在外随便修理,否则不能保证质量。他要求配备进口汽车时,同时配备一套引擎,这样在修理同型号的进口车时,可以大大缩短修理时间,提高汽车的使用率。

他常说,工程是我们自己的,设备是我们自己的,要处处爱惜,提高使用率,这才是真正的节约。他坐汽车到工地,总是离工地很远的地方就停下来,然后步行到工地。因为工地的路面不好,他出于爱惜车子,宁肯步行。局领导考虑他年纪较大,让他尽量少下工地,但他不肯,仍是到工地现场到处走,到处看。

他在生活上没有特殊要求,只有老伴陪在身边,照料他的日常生活。他的工作没有什么正常的钟点,有时不分昼夜地开会、工作,常常是半夜二三点还在工作。局领导常劝他注意休息,但他认为工作是不允许拖延的,因此,一件工作不干完,他是不会休息的。

注胡老对待同志非常关心。他的秘书张德旺是南方人,刚到三门峡,不能适应寒冷的冬天。汪胡老就告诉他,自己从苏联带回一件很好的皮大衣,穿过后上交了,让他去找保管员要,会便宜处理给他的。

张德旺虽然没有去要,但心里却是温暖的。汪胡老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很严,特别是学习上要求很严。1959年他离开三门峡后,还经常给三门峡的技术人员写信,要求他们坚持学习,大胆创新。他在给秘书的一封信中说:作为技术工作者,最大的问题是切记不能随风倒,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伪科学的东西要敢于抵制,不能妥协。

汪胡老在三门峡3年,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付出了他的全部聪明才智。他勤奋工作,兢兢业业,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他尊重科学,不断进取,个性鲜明,敢为人先。他清高自守,与世无争,一心一意只为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榜样,三门峡工程铭记着他的功德,三门峡人永远怀念他。

(作者197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曾任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编辑,《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志》编辑,现任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组织部部长。)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列宁格勒   工程局   苏联   水利枢纽   黄河   总工程师   泥沙   大坝   工地   公路   科学   专家   工程   工作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