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为什么必须死

1140年,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金国权臣完颜兀术撕毁和议,统帅大军经过开封,直扑江淮而来。宋高宗赵构不得不派兵应战。朝廷任命韩世忠、张俊、岳飞为河南、河北诸路招讨使,并加封为太保、少师、少保的荣耀官衔,勉励他们好好干。

岳飞的任务是驰援顺昌,不过,他还没到顺昌时,大将刘锜已经大败金军,完颜兀术退回开封。此时宋朝已经取得主动权,只有集中兵力北上决战,不是没有收复中原的机会。但是,赵构的诏书到了,她派司农少卿李若虚到岳飞军营,宣读诏书:“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

大好局面,岳飞实在舍不得放弃,怎么办?恰好李若虚也是主战派,于是和岳飞一番商量,决定不管朝廷诏命,以收复中原为主。

这事是矫诏,放在平时是要杀头的。国家的百年基业在此一博,哥俩也不怕杀头,于是岳飞提兵北上,李若虚回朝承担矫诏的罪名。岳飞站在德安府的城头北望中原,长须飘飘,目光坚定:“十三年厮杀只为今日,放手来吧!”



岳飞是河南农家子弟,贫农,小时候没能力上学,自学成才,长大后,早早的娶妻生子。家里没钱,读书不多,除了当兵和种地,岳飞没有别的出路。他先后在河北山西河南入伍当兵,凭借“一县无敌”的武艺从敢死队队长,一路擢升,在1134年做到清远节度使,此时才32岁。

宋朝的节度使是荣誉官衔,没有唐末五代的实际权利,但是地位高,相当于省部级。虽然宋朝在战场上一败再败,但岳飞主导的局部战场基本没有输过。要不然,没有根基的农家子弟,凭什么登上高位?岳飞的能力的确是首屈一指的。

不仅能力强,岳飞还特别会做人。他早年间高喊“迎回二帝”,一旦金国准备扶持宋钦宗之子为傀儡皇帝时,岳飞就再也不说了,而是私下拜见赵构,请求早立太子,断绝金国的念想。

1137年,岳飞在《乞出师札记》中说:“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那时宋徽宗和郑皇后已经死在五国城,所以叫梓宫,而宋钦宗只是归类到天眷之一。岳飞的意思是说之后赵构才是正统皇帝,宋钦宗已经不能代表大宋了,我们都不认可他。

你说岳飞会不会做人?私下拜见赵构是给面子,请立太子是为国谋划,札记中的措辞更是明确表态,迎回二帝也不能动摇赵构的地位。更何况,岳飞多年来一直遵守朝廷命令,让打就打,让退就退,动不动还闹辞职,表明不贪军权。这种官员,哪个皇帝会不喜欢呢?赵构都情不自禁地说:“诸将知尊朝廷可喜……中兴之事,朕一一委卿。”

岳飞还在《乞出师札记》里给赵构列出了北伐的具体步骤:

1.金国扶持伪齐是希望制衡,我们可以派出使者,离间齐国的父子君臣;

2.万一有机会的话,就提兵北上河南,汇合五路叛将,到时候河南陕西都可以收复,山东可以交给韩世忠等人;

3.继续分兵北上,灭伪齐,恢复大宋;

4.局势到此时,辽国也有复兴的机会,我们可以适当的给予援助,分散金国的兵力;

5.假如刘豫坚壁清野,那么河南肯定不好打,必须带兵回来,在运动中寻找战机,积小胜为大胜;

6.如果敌人没有攻打襄阳,而是跑到江南或者四川,那正好可以长驱直入,把“围魏救赵”反过来。

1137年的岳飞,不仅规划了行动的每一步,还考虑到各种突发情况,以及应对方便,除此之外又有统一战线,联络敌后义军等策略,战略眼光展露无遗。到1140年时,计划表中的各项准备都已完毕,岳家军经过三年的整顿,实力非常雄厚,对于北伐,岳飞志在必得。


再来看金国这边。金国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少,所以,他们很难真正控制黄河流域,只能维持,对遍地的骚扰也束手无措,比如辛弃疾的爷爷在金国任职,却常常带着孙子“指画山河”。

虚弱的统治局面,再加上金太祖、太宗的权利斗争,导致金国内部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停战。狼吞虎咽的吃相很难消化,不如休养生息,积累实力,将来再南下灭宋。一派主张进取。毕竟现在的宋朝很弱,不赶紧灭宋,万一以后没机会了怎么办?

1138年,主和派主导金国朝政。他们和南宋议和,把陕西、河南两地归还南宋,两家和和气气的。金国很多人不愿意议和,好不容易打下的土地,凭什么白白送回去?于是,1139年,主战派的完颜兀术发动政变,杀死掌权得主和派,成为新一代的权臣,一力主张收回陕西、河南。

1140年,战争爆发,事情又回到最初。战争的过程并不复杂。岳飞在六月北伐,顺利攻克蔡州、颖昌、陈州之后,七月,收复洛阳。经过多年和北方义军同一战线,梁兴、李宝等义军领袖也组织民兵,在黄河以北进行敌后骚扰,他们共形成六面包围开封的态势。韩世忠已经打到了连云港,张俊进军到亳州,中兴大将全部向北推进,只要岳飞击败开封的完颜兀术,金国将再无可战兵团,中兴大业可成。

但是,赵构的诏书又来了,她命令韩世忠、张俊、刘锜撤军,于是岳飞成为一支孤军。正是岳家孤军,上演了最壮烈的战争史诗。完颜兀术麾下无往不胜的铁浮图,遭遇岳云率领的背嵬军,几仗下来完全丧失战斗力。

颖昌大战中,岳家军杀的人为人血,马为马血,但无一人肯回头。还有杨再兴,他带着三百骑兵外出巡逻,在小商河遭遇大部金军,在杀死两千敌军后,全军覆没。杨再兴的尸体火化后,烧出两升箭头。

出兵以来屡战屡败,完颜兀术都开始怀疑人生了,他根本没想到岳家军的战斗力如此强大。他把十万大军驻扎在朱仙镇,打算最后再试一次,实在不行就撤了。

岳飞派出的依然是背嵬军,不过只是五百人打前站。岳飞的意思是,试试就行,别来真的,大战还得主力来打。到五百背嵬军和金军的第一次交锋,就让金军全线崩溃。完颜兀术实在没有办法了,准备拔营回师。

而在此之前,金军大将韩常曾派人请降。只要再坚持一下,岳家军酒能大获全胜,收复长城以南都是有可能的。可是岳飞没有等来援兵,而是十二道金牌。



金国有主战派与主和派,宋朝也有。只不过金国的主战派发动了政变掌权,宋朝的主和派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获得了极大的支持。

宋朝的主和派首领是秦桧。此人曾经和徽钦二帝一起被抓到五国城,后来不知用什么办法,他一路逃回了江南。有人说秦桧带着任务,有人说秦桧是内奸,具体情况已埋入黄土,我们不做过多的猜测。不过,秦桧确实揣测他赵构的心思。

大宋立国初年,鉴于五代十国的军阀混战,朝廷奉行用经济利益、社会地位换取军中大将权利的路子。抑制军人权利,其实是刻在宋朝皇族骨子里的基因。五代十国的教训、依靠政变立国的历史,时刻提醒着赵家要对军权严防死守。

宋朝的另一项家法是:“与士大夫共天下。”军人在宋朝的地位是很低的,岳飞那么厉害,也只有做到太尉以后才能取得和文官同等的地位权利。

赵构登上皇位以后,更是敏感至极。如果不是风云际会,做了一回漏网之鱼,皇位怎么也不轮不到他头上。登基初年,赵构的合法性是不稳固的。“靖康之变”后。天下各地都是军事武装,他们打着报效朝廷的名义,做着割据地方的勾当,最典型得就是“苗、刘兵变”。1129年。刚当两年皇帝的赵构遭遇“清君侧”,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兵变,逼迫赵构退位,让给三岁的太子。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苗、刘二人想做曹操。幸亏他们实力不够,各地将领纷纷勤王平乱,叛乱很快被镇压。紧接着又是“搜山检海”,赵构一路跑到大海上偷生,身边连可用的军队都没有。

祖传的基因和人生阅历让赵构十分缺乏安全感,并且对军权有热切的渴望。金国俘虏“徽钦二帝”北上,宋朝国祚被拦腰斩断,让朝廷的威严丧失,所以赵构的任务也很简单:恢复朝廷权威、收拢兵权。这就是议和的基础。一旦议和成功,有了金国册封和祖传基业的加持,南宋朝廷的合法性就算是重建了,不管强大与否,起码能活着。

而朝廷稳定以后,有了一纸合约,边境暂时不需要打仗,正好可以着手削除兵权,把大权集中到朝廷的手里。再赵构的规划里,只要能达到目的,什么条件豆可以接受。罪重要的是,赵构本身并没有什么雄才伟略,他的出发点完全不是恢复大业。而是苟且偷生。

赵构得心思,秦桧揣摩得清清楚楚。秦桧没什么理想,更没有什么大目标,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权势地位。他顺着赵构的心思做起了主和派。秦桧要借助推动议和的政策打压主战的宰相和将军,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力最大化。

于是,赵构和秦桧狼狈为奸,策划两次议和,他们只想保全江南,把个人荣辱置于民族兴亡之上。岳飞则是民族兴亡重于个人荣辱。


岳飞在朱仙镇收到十二道退兵诏书,命令他立即班师,然后到临安朝见。那时完颜兀术已经逃出开封。河南百姓苦苦哀求岳飞留下,实在没办法,岳飞取出诏书示众:“我不得擅留。”岳家军南下途中,完颜兀术回到河南,曾经收复的失地再次陷落。岳飞仰天长叹:“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回到临安以后,岳飞变得沉默寡言,不再说慷慨激昂的话,只是请求辞职还乡。他心灰意冷,不抱希望了。此时的赵构还是维护岳飞的,他不仅允许岳飞辞职,理由是战争还没有结束。这句话更加说明,赵构遭遇维护的是江南朝廷,但由于需要忠于自己的鹰犬,建立一个有权威得江南朝廷,已经很好了。

可岳飞的成功,让他站在了赵构的对立面。

1141年,完颜兀术给秦桧写信:“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只要岳飞活着,完颜兀术就怕他被重新启用。一边是岳飞,一边是朝廷和军权,赵构和秦桧不难选择。

韩世忠、张俊、岳飞同时被调离军队。本来韩世忠也要死的,还是岳飞通风报信,让他走机会到宫里哭诉,勉强保住一条命。而岳飞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他太厉害了,只有他不死,就不能议和;如果不议和,秦桧就坐不稳,赵构的家国大业也只是镜花水月。

10月,岳飞被投入大理寺。案子审理很慢,怎么也找不出岳飞谋反的证据,不得已用“莫须有”代替。莫须有的意思是“不必有”,皇帝杀人还需要理由吗?

岳飞死了,议和也就没有了障碍。秦桧取得了政治斗争的胜利,继续执政14年;赵构也踏实了,一口气继续活了46年。

说到底,岳飞之死不是情商低,而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的民族兴亡价值观,挡住了赵构和秦桧个人荣辱的路,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国家的前程,为君臣铺就通天路。

君臣二人也知道岳飞死得冤,一辈子都对“岳”字耿耿于怀,甚至把岳州改为纯州,那不是心虚的嘛?

岳飞死后,狱卒隗顺将遗体背出城外,埋在钱塘门外的九曲丛祠旁边。这个秘密,隗顺到临终时才悄悄告诉儿子。1162苗,宋孝宗为岳飞平反,隗顺之子才把这事报告黑朝廷。

去世21年后,岳飞才真正入土为安,被朝廷改葬在西湖栖霞岭。此后千年,岳王庙香火鼎盛。

终究是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参考文献:《宋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主战派   岳家   军权   中原   诏书   江南   宋朝   河南   朝廷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