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落凤坡死的人是诸葛亮,庞统能打败司马懿吗?答案很明显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虽是乱世,却人才辈出,其中名望最高的当属卧龙先生,诸葛亮。

诸葛亮才智无双,引得周瑜临终都要叹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然而有这样一个人与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

(司马徽言及庞统)

水镜先生曾言:“得卧龙凤雏其一,可得天下”。此人便是“杀身成仁”的庞统。

庞统能与诸葛亮齐名,他的智谋也是经纬天地。引以为憾的是他英年早逝,魂断落凤坡。

那么假如庞统没有身陨于此,以他的无双智计是否能够打败司马懿,兴复汉室,成就大业呢?

一、非百里之才,投靠刘备以展其骥足

庞统能与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自然有他的独到之处。

颍川的司马徽,也就是水镜先生,善于识人,学识渊博。庞统年少的时候去拜访他,两人坐而论道,从白天聊到夜晚,还夸庞统是当时南州士子没有比得过他的人。

庞统一开始被任命为本地的功曹,可以参与郡县的政务,后来便一直跟随周瑜。

(三国演义 庞统)

建安十四年,赤壁之战后,周瑜成为南郡太守,庞统被任为功曹,委以大事。

次年周瑜突然暴病身亡,庞统为他送丧去了东吴。在吊唁之后,随即辞去了在东吴的官职,转而投奔了刘备。

之后,庞统的官职从“南郡功曹”转变为了“耒阳县令”。《三国演义》给出的解释是刘备嫌弃庞统,觉得他长得不堪入目。然而正史中的记载是他在职位上却不管事。

在其位却不谋其职,老板自然是生气的,所以直接说:“你别干了”。

庞统被免官之后,东吴的鲁肃和刘备诸葛亮都找了刘备,劝他别生气。

(三国演义 鲁肃 诸葛亮)

这个人虽然现在没干好事情,但他很有能力的,你不能用这些县里的琐碎杂事来困住他,要让他大展拳脚才能体现他的全部价值。

刘备也是以知人善任出名的,非常听劝。他赶紧把庞统叫来,好好的聊了一番,感叹他确实是个人才,立即任庞统为治中从事,这个官是刺史的高级佐官。

且刘备待他的亲厚程度可以说,是仅次于他三顾茅庐请出山的诸葛亮了。

庞统也不负众望,在夺取益州的问题上,居功甚伟。

(三国演义 刘备)

刘备在占据荆州之后,大家都在撺掇他往西走去攻益州,拿下蜀中之地。

可他本人非常纠结。首先是考虑自身实力问题,在他占据荆州之后,兵力不过三万余,而益州的刘璋则是坐拥十万大军。

兵力悬殊,就算是舍命相争都不一定能赢,说不定还得丢了刚到手的荆州。


其次刘备宽仁著称,才使得刘表托孤,得到了人心的归附。可是现在为了得到益州,会失信于天下,有失仁义,可能就得不到人才的归顺了。

就在此时,庞统的一席话,改变了刘备的想法。庞统认为,现在就在乱世之中,墨守成规只会坏了大事,要学会随机应变。

(刘备)

吞并弱小之地,夺取政权而文治天下,弃暗投明,都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我们只要在得到了益州之后,封他一块地,哪还有人敢说失了仁义。

如今的境地,不攻益州,便是失了先机,一发不可收拾。

二、统献计征蜀,三计并出,却命陨落凤坡

在庞统的一番劝说之下,刘备也转变了自己的想法。于是,留下了诸葛亮一行人来守着荆州,他带领庞统率军出征,入了益州。

以庞统的计策,本想让刘备在与刘璋会面之时,来个鸿门宴,挟持刘璋。然而刘备不肯,觉得自己刚来此处就行不轨之事,不利于人设的建立。

刘璋这个时候还什么都不知道,隆重招待刘备一行,给人给粮给钱,就希望刘备能帮着他攻打张鲁。

(三国演义 刘璋)

针对夺取益州的这个问题,庞统总共给出了三条战略性计策。

首先是上策,挑选一队精锐部队,黑衣夜行,昼夜不停,直接偷袭成都,打他个措手不及。到时候刘璋肯定想不到,在他还没有准备的时候,我们的大军就已经到了他的城门口。

其次是中策,刘璋手底下的两个名将,杨怀和高沛。他们手底下都是精兵,还守着重要的关隘。我们可以假装要回荆州,然后让他们来送行,趁此时机擒杀,然后在进兵成都。

此计才是庞统想要献给刘备的计策,先斩杀将军,清除重点武装部队,占领地势,在益州形成可攻可守的位置,而后进军成都,逐渐蚕食,拿下益州。

这时刘璋就算有了些许准备,军队没了主帅,兵士也无从聚集,精锐已失,战力也就不足了。

最后是下策,也就是直接退兵,回荆州,然后慢慢图谋益州。

(庞统)

然而犹豫就会败北,此时退兵回去,等后日刘璋的益州内乱除去,兵强马壮,难免不会想开拓版图,夺取荆州。

况且乱世之中,荆州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北方的曹操,东面的孙权,哪个不是对荆州虎视眈眈,看作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庞统虽是献出三计,其实中计才是上上之选,也是他真正想要让刘备选择的计谋。

之所以献出三计,实际上是因为他看出了此时的刘备犹豫不决。上策中的昼夜兼程,攻其不备,会让刘备认为失了名声。

下策直接退守荆州,又会心有不甘,等于直接放弃了这么久的图谋和远大的抱负。

(建安十九年局势图)

刘备依中计而行,一路过关斩将,势如破竹,剑锋直取成都。

建安十九年,刘备率军包围了雒城,庞统率队攻城,不幸被流矢射中,时年三十六岁,葬于落凤坡。

三、如若还魂又当如何?

史书中的刘备形象,与艺术创作带给人们的印象不同,“喜怒不形于色”,纵观《三国志》,他只为三个人哭过,一是刘表,二是法正,第三个就是庞统。

庞统的死,最是让刘备伤心。

《三国志》写庞统死后,刘备痛惜,一提到庞统就开始哭。据说庞统的墓地都是刘备亲自选定的,为表彰他的功勋,厚待其家人,并追封追谥。

(新三国演义 庞统)

虽说时间是不可以重来的,历史也不可被假设。但是如果庞统没有死,那么对于三国最终的结局是否会产生影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乱世之中,一人的生死对于历史大势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

蜀地有庞统之死,东吴是周瑜暴病,曹魏乃郭嘉无存,三人都是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为人叹息,却不可挽回。

庞统与诸葛亮齐名,并称“卧龙凤雏”。庞英年早逝,杀身成仁,闻者叹息。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就美名,可两者真的能相提并论吗?若庞统未死,蜀汉能在他的带领下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吗?

(卧龙凤雏)

以诸葛亮北伐而论,当时的局势乃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对于蜀地而言是最危急的时刻,诸葛亮自己也说这个时期的蜀地可谓是民贫国虚。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曹操就已一统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绝对的实力。

局势发展到了诸葛亮北伐之时,天下十四州,曹操坐拥其中的十个,人口能达到数百万人。

蜀汉只独有益州,人口不及百万,如此悬殊的差距,北伐也只是尽力为蜀汉争取一线生机罢了。

(诸葛亮北伐)

两者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都存在了绝对的差距,天下大势如此,曹魏此时需要的只是时间。

只要有时间充沛,保存实力,以不变应万变,坐等北方经济从战乱的情况中恢复,便能够形成其压倒性的优势。

而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的阳谋、阴谋、上策、下策都是徒劳。

所以天下大势如此,就算庞统还魂,大势已去,又怎能打败盛时的曹魏呢?

四、时代造就英雄

一个谋士的生死真的改变天下的格局吗?

纵然历史长河涌现过许多英雄,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于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然而他却无法决定历史的走向,无法改变三国的格局。

(三国鼎立)

英雄史观认为个别的杰出人物主宰历史,可以推动历史发展,今日影响社会发展规律。

在庞统之死的问题上便是如此,有人认为如果庞统没有死,刘备就不会带走留守荆州的诸葛亮,那么关羽就不会走麦城,张飞也不会早亡,夷陵之战或许会晚几年再打。

又或是没有白帝城托孤的话,诸葛亮也不会着急六伐中原,蜀汉不会耗尽国力,在五丈原卧龙先生也不会死。

然而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人的生死并不会影响历史车轮的走向,是时代造就出英雄,而非英雄创造时代。

(三国 曹操)

就如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是被时代选中的人,或许在一个和平年代,他也会成为封侯拜相的人物,是治国平天下的臣子。

可他生于乱世之中,顺应了天下发展大势,举起了旗帜,成就了一代雄主。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发展,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如果庞统没有亡于落凤坡,那么他便会亲眼目睹蜀汉的败亡。

参考材料

孙三里.刘备为何没能统一天下[J].文史博览, 2016(11):2.

汪宏华.刘备身边的庞统与诸葛亮[J].社区, 200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益州   蜀汉   东吴   卧龙   荆州   凤雏   演义   乱世   答案   历史   天下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