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让中国落后世界200年?学者:大清背了黑锅!其实都怪宋朝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众多,有些备受推崇,如汉朝和唐朝的强盛,而有些则深受人们厌恶,其原因在于它们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朝代。若提及具体的朝代,宋朝和清朝恐怕都要“金榜题名”。

由于距离现代较近,因此晚清给华人带来的屈辱感要更甚于宋朝。自1840年以来,清朝面临西方列强的攻击,屡战屡败,甚至连东瀛小日本都无法抵挡。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学者们深感痛心,开始探究中国为何会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学者们一方面研究现实因素,另一方面也从历史因素中寻找晚清之所以屈辱的原因。

严复,清末中国著名学者,凭借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在西方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创作了一部名为《天演论》的杰作。他的观点超越了传统儒家的“王道思想”,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落后的总会被强势者淘汰,弱者必然成为强者的奴隶。中国传统所推崇的王道政治,不过是霸道政治的注脚。

因此,严复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深刻地指出晚清的落败,宋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在给门生的一封信中写道:“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那么,在严复等学者看来,宋朝为何会对后世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

在历代正统史学家看来,作为一个正统王朝,宋朝的表现相当不合格。他屡败于异族,被契丹、党项、女真以及蒙古轮番欺负,不仅未能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甚至连国祚也无法保住。北宋先亡于女真,南宋又被蒙古所灭,使得华夏王朝第一次被异族所征服,简直是耻辱之至。此外,宋朝还开创了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先例。在“澶渊之盟”和“绍兴合议”中,宋朝可谓是失尽了脸面,赔了个够。

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竟然向仇敌金国称臣,无耻至极。因此,宋史泰斗邓广铭和王曾瑜都指出,宋朝的军队战斗力很差,是宋朝自己造成的。著名历史学家贺昌群先生也曾经指出,从近古以来,中国人之文弱性大抵皆渊源于宋。

那么,宋朝为何如此软弱呢?

首先,宋朝是一个注重文化而非武力的王朝。在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夺取了江山。为了避免其他武将效仿他的行为,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抑制武将的政策。从军制来看,宋朝军制束缚了武将的才能,降低了武将的地位和素质,同时还削弱其指挥权。此举严重降低了军队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明显牺牲了军事效能。例如,赵匡胤推行的“更戌法”频繁调换将领,导致军队缺乏磨合,无法有效指挥,打起仗来自然不能得心应手。

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天才”般的发明了阵图制。在战场上,将领必须依据宋太宗授予的阵图来战斗,若将领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结果就是败要重罚,胜也不赏。正因为缺乏灵活性,宋军才会屡战屡败。由此可以看出,这些政策的目的并非为了战胜外敌,而是为了维护赵家王朝的统治地位。为了进一步压制武将,宋朝完全区分了文武之职,在宋朝之前,文武区分不大,出将入相者层出不穷,虽然历代对武将都有些歧视,但绝不像宋朝那么严重。而且在宋朝,武将一般得不到好的教育,因此一般也是有勇无谋的莽夫。

此外,从治国思想的角度来看,宋朝彻底放弃了自汉朝以来“王霸之道杂治”的理论,而是在文官们的影响下,采用了王道政治作为其指导思想。然而,在对外战争方面,宋朝一味讲究退让、和平,甚至将收复的领土拱手让给外敌。

例如,王安石变法后,宋朝曾攻占了西夏的一部分领土,但是在司马光等讲究王道的势力上台后,竟将士兵们拼死攻下的土地拱手还给了西夏。还美其名曰,“庶几可以罢兵。俾华夏得复见太平,则陛下好生之德洽于生灵,祖宗社稷享万世之安,皆在陛下一言之赐尔”。谁知司马光等人放弃土地后,西夏并未息事宁人,反而得寸进尺,三路伐宋,让宋朝蒙受了更惨重的失败。

这种可笑的例子在宋朝屡见不鲜。古典的王道政治在宋朝完全成了掩饰自己孱弱的遮羞布。宋朝亡于外族之后,其一系列糟粕政策逐渐为后世王朝所继承。虽然这些政策会削弱国家的武力,但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确实有奇效,而这一系列政策都导致了中国的积贫积弱。

以明朝为例,初期的明朝是一个野心勃勃,热衷于开疆拓土的进取王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国家政治逐渐内敛,武将地位低下,军队战斗力不足等问题开始显现,这些问题本应该都是属于宋朝的顽疾。此外,明朝也开始像宋朝一样向外丢弃土地,如大宁卫、东胜卫等战略要地都一股脑地丢给外敌,而蒙古人坐享其成,将东胜卫建立为入侵明朝的基地,成为困扰明朝长达百年的套寇问题。可以说,到了中后期,明朝简直成了一个大号的宋朝。而与宋朝一样,明朝也是亡于外敌。

最后说清朝。按理说,清朝以武立国,是外族建立的王朝,理应不会像宋朝那样重文轻武。在乾隆之前,清朝的确是一个进取的王朝,打下了12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然而到了嘉庆年间,清朝也逐渐出现“宋朝化”的现象。首先,清朝武将的地位一降再降,深受当时世人的鄙夷,曾国藩甚至评价道:“武人皆是粗鄙无耻之辈”。

鸦片战争时,两广总督爱新觉罗耆英曾登上战舰与英国谈判,在军舰上,耆英受到青年英国军官的列队欢迎。看着这些英武的年轻人,耆英竟轻蔑地说,“如此好男儿,不读书做官,竟堪作兵种,可惜可惜呀”。由此可见,武人在清朝的地位非常低,进而导致了素质很差,用这样的军人对抗外敌,焉能不败?

中国精英知识分子鄙视武事,一味讲究读书做官,这样的文弱之人如何能挺直腰板抵御外敌入侵?其次,清朝在面对外敌时,也开始一味强调王道,拒绝加强自身军事实力。在开展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时,这些讲究王道的官员却横加阻挠。例如,蒙古大臣乌其格里·倭仁曾说,“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再技艺。抵御外敌时,应当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这种荒唐的观点竟然得到了朝中清流的一致赞同,导致洋务运动举步维艰。

最后,宋朝留下了一个令清朝难堪的政治遗产,那就是“绝不能讲和”。郭嵩焘曾说,“我朝一袭南宋以后之议论,以和为辱,以战为高”。凡主战者都得美名,而讲和的官员都被斥骂为汉奸、卖国贼。然而,真当与强敌开战,孱弱的清朝屡战屡败,最终被迫签订更屈辱的条约。

历史学家贺昌群先生指出,“自近古以来,中国人之文弱性,大抵皆渊源于宋,宋代政治重文轻武,学术思想重王抑霸之结果,遂使文武分途,武者既不学无术,文者则好为党争而不负责任,不切实际,专以文章斗其议论”。

诚然,宋朝是个文教昌盛的时代,是一个较为富裕的王朝,但若连保护自己的能力也没有,无异于怀璧其罪。因此,在治国方面,我们绝不能学习重文抑武的宋朝。在现代,甚至在未来,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必须重视实力和武备,不可重蹈宋朝覆辙。

抨击宋朝的重文抑武确有必要,但将晚清的羸弱怪罪于宋朝,无疑是发散思维到了极致。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历史原因,从中汲取教训,不断提升国家实力和治理水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宋朝   清朝   中国   明朝   王朝   外敌   晚清   武将   王道   落后   学者   政治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