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和评价上海制造业需要有新视角

6月15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新制订的《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并提出到2025年上海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5%以上的目标。这是继2016年《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中关于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25%左右的又一个“升级版”。它对保持上海制造业的领先规模,提升质量和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全国工业第一城”桂冠被深圳夺去后,上海重视制造业发展再次被提到了事关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在这次的三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明确了要重点发展的“3+6”产业,以及加快布局培育的“4+5”新赛道和未来产业。这些,都将对新时期上海制造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这次的三年行动计划中,还有一个引人关注的“热点”,就是到2025年,上海制造业增加值要占全市GDP比重在25%以上。应该讲,这个比例对作为全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上海而言,既是一条底线,也是不可缺的基石,它事关上海未来发展后劲。

同时,笔者认为,除了上海制造业自身要不断固本强基、苦练内功、保持增长、提高质量外。还有必要顺应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特点,来看待、评价和衡量制造业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及作用。也就是说,应改变一直沿用的、从上海本地制造业产出规模作为衡量标准的方法。如:改革开放前,评价上海制造业的标准往往看它占全国制造业总量的百分之多少、有多少产品供不应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衡量上海制造业的标准除了一些体现国家战略的大项目外,还是习惯于停留在区域规模上的比较,这种比较的结果,一是在全国制造业中的份额不断下降,从过去约占25%降至如今的2.5%;二是在省级行政区的排名不断下降后,退到城市间的排名,虽长期占据榜首,但去年也换手深圳;三是在本市GDP中的比例从70%以上,一直降到25%左右

上述比较的基础是GDP,它作为一种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当然具有权威性,也是国际通用的。但是,由于上海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城市的经济规模、投资功能和开放程度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阶段、水平、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如果仍单一使用GDP指标来衡量上海制造业乃至上海的经济发展状况,似乎已难以更科学、客观和全面的反映了。这是因为,GDP统计具有在地性,它仅反映某个区域内在一定时期创造新增财富的总和。而如今上海制造业的现状是:不仅国有大企业集团在全国乃至全球有众多生产基地和生产企业,如上汽集团、华谊集团、东方国际、电气集团等;就连众多民营企业也将总部、销售和研发放在上海,生产企业布局于长三角或全国各地。近半年多来,笔者调研了2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的企业在全国都布点生产企业,而投资在全国和全球的生产型企业,都具有独立的法人,按照国家的统计规范,其制造业产值及增加值都统计在当地的GDP中。过去,有些地方政府还只关注企业的税收落地,如今,不仅要税收,也要GDP统计。而且从长期看,把总部、销售、研发、集成等放在上海,把一般制造布局全国;包括由于地缘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生产环节搬迁到东南亚等地,这种大趋势或将难以改变。

因此,根据城市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功能的变化,有必要从多维度来衡量、比较和评价上海制造业发展的状况,包括它的实际规模、结构和水平。也就是说,除了GDP之外,还应引入GNP的统计方法。作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这两种方法在国际上都是通用的,尤其在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净值”时,同时用两个指标会更加准确和客观。所谓GNP,简言之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机构单位和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在所有区域投资产生的收入总和,换句话说,只要是某国或某地的常驻机构及居民,它们在全国或全球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的增加值都计算在内。而这种统计方法似也与上海的发展阶段相契合:上海制造业已从本地制造转为全国和全球制造;从以制造为主转为制造与投资并重;从单一生产能力为主转向研发、品牌和集成的综合能力。这种趋势性的变化,亟需有相应的评价、衡量标准来匹配。如上面提到的上海企业在全国或全球投资经营所产生的增加值,都计算不到上海的GDP中,但能够在GNP中体现出来。不过,GNP同时要扣除外国机构在本市创造的增加值部分。

引入GNP的意义还在于:一是上海应该进入有条件用GDP和GNP同时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阶段了。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GDP要大于GNP,因为这个阶段的增长主要靠外来投资对当地经济的拉动;而欧美发达国家则往往GNP要大于GDP,因为它们所处阶段的增长往往是靠对外投资所取得的,如美国、日本等。上海制造业似已进入了外商投资的平缓期和本地企业向外投资的上升期,GNP是否也逐步大于GDP,下一步可以通过数据来证实;二是能够更加科学、客观地反映上海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按GDP统计时,两者应有怎样的比例一直存在争议,各方都有各自的理。从实际情况看,上海服务业营收基本都会纳入GDP,即便是服务对象遍布全国各地,但收益往往都会回到在沪公司,除了房地产。而制造业则不同,只要投资生产基地,税收统计一定要落地。这两种不同的投资、经营路径,也从客观上造成制造业虽然也在增长,但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例却持续下降,原因恐怕与市外部分增长更快但进不了GDP统计有很大关系;三是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反映上海制造业在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中的实际情况、在服务全国中的带动作用四是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上海制造业的总体规模、经营跨度和开放程度。同时,为全市上下、社会各方面怎样了解、认识和重视制造业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

总之,上海制造业自身发展主要靠企业、科技、市场以及营商环境和政府的大力推动。同时,也有必要从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着眼,用多维度的视角及标准来衡量、比较和评判。这样,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制造业对城市发展的关联性和重要性,并进一步激励各方面发力,把上海制造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上海   多维   制造业   阶段   规模   评价   新视角   地区   标准   城市   经济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