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不提倡“大汗淋漓”?4个部位出汗可能提示疾病

天气变暖,很多人在“挥汗如雨”中享受运动的乐趣,还有人认为出汗能排毒,汗越多代表排出体外的毒素越多。


其实,从中医和现代医学角度讲,都不提倡这种“大汗淋漓”的运动做法。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列出“出大汗”对身体的害处,并教你健康出汗。


受访专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中心主任中医师 贾 超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教授 杨希川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关 崧


中医为何忌讳大汗淋漓


首先,明确出汗不等于排毒。


汗液的成分中,实际占比最多的是水分,高达99%以上。其他成分仅占到 0.5%~1.0%,包括氯化钠、钾等无机盐、乳酸、尿素、氨、氨基酸、蛋白质、蛋白水解酶、组胺及前列腺素等有机物。


所以,无论出多少汗,排出的几乎都是水分。而且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是通过肝脏、肾脏排出代谢废物,汗液并不能将人体内的“毒”通过皮肤表面排出。



从中医角度讲,汗为津液所化,人体内的津液随阳气输布于体表,又通过阳气的蒸化作用出于皮肤、肌肉的纹理而成为汗。津液又与血密切相关,故出汗过多会带来很多危害:


1

损伤人体津液,表现为津伤口渴、小便不利等。

2

人体之气会随汗外泄。临床常见喘促气短、少气懒言、周身乏力、心悸等症。

3

人体内的血液随出汗减少,临床常见身体疼痛、麻木、手足抽搐、心悸目眩昏花等症。

4

损伤阳气,临床常见恶风畏寒、手脚冰凉、心悸等症。

5

伤津伤血,损及阴精,表现为头晕目眩、腰酸膝软、五心烦热、抽搐等症。

6

邪气容易乘虚而入。许多人容易外感热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汗后正气虚弱。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出汗太多会损失大量水分,同时钾、钠、钙、镁等离子也可能丢失过多,造成电解质紊乱,使血容量下降,出现心慌、血压降低、头晕头痛等症状。


天气炎热出汗过多还可能脱水,造成中暑。


过多汗液还会刺激皮肤,如果衣服透气性较差,汗液浸渍可能会诱发马拉色菌毛囊炎、痱子。


如何判断是否出汗过度?

与每个人的体质有关,看个人的承受能力和感受,主要看是否有疲劳等不适感觉。


比如体质虚弱的人,头上有汗珠也许就过度了,而身体素质好的中青年人,大汗淋漓也不一定觉得累,就不是过度。


人运动出汗,如果感觉乏力、想睡觉,就是过度了。如果白天没怎么运动,也容易出汗,可能是气虚或阳虚,需要调理。



异常出汗是脏腑在“呼救”


汗是人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有些“出汗”反映了身体的异常状态。


自汗


表现:白天待着汗滴就往下淌,或者相同情况下,比别人出汗多。


出汗原因:主要是肺、胃、脾、肾虚所致。


人群特点:体型偏胖,容易感冒,免疫力较低。


盗汗


表现:夜晚睡觉时出汗多。


出汗原因:主要是肾阴虚,或者肝肾阴虚。


人群特点:体型偏瘦,伴有口干舌燥、口渴,头晕、腰膝酸软等症状。



不同部位出汗,背后也藏着健康隐患:



还有些出汗,是汗液颜色有问题。我们通常出汗是无色的,背心发白留下汗渍,但有些人出汗后,背心发黄,中医称其为“黄汗”。


这类人群往往是湿热体质,表现为嘴中略苦、口渴,但不愿喝水,小便发黄,舌苔腻,这是肝胆湿热内郁的病证。


做好3件事,健康出汗


现代研究也表明,出汗能有效增强身体自身免疫力,提高身体抗病毒、抗菌能力。但出汗太多也不行,做好以下3件事达到身体平衡。


1

避免过度运动

心率是反应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简易指标,一般为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80%。



2

喝点酸补水分

适当喝一点酸味饮料,如酸梅汤,它的主材是乌梅,有敛肺、涩肠、生津的功效,可以收敛毛孔,避免汗出过多。


除了酸梅汤,绿豆汤、金银花茶、薄荷茶或薄荷柠檬茶都是不错的选择,具有非常好的补液、生津、祛暑作用。


3

出汗后洗澡温度要适宜

水温不建议过低,应跟身体温度相近或略高。在这种温度下,机体不会受到低温刺激,毛孔是正常的开放状态,更有利于带走内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大汗淋漓   中医   津液   汗液   阳气   心率   湿热   水分   部位   人群   身体   提示   疾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