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望洋兴叹成山头

□ 赵德发

2022年8月23日下午,我来到了山东半岛的最东端成山头。这是我沿黄海西岸行走必到的一站。

我在地图上发现,这里是一个最佳看台:山东半岛插入海中二百多公里,接近黄海腹心,成山头更是在半岛的顶端脱颖而出,三面环海。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来这里时抚须感叹:“天之尽头!”随行的大臣李斯便写了“天尽头”三个篆字,刻石而立。人们还把这三个字刻在海中孤突如剑的石峰上,让这里有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地名。

公元2005年,石峰上的字突然增加了一个,变成“天无尽头”。不少人看到了或听说了都摇头发笑,于是四个字又变成了三个字:“好运角”。我往成山头走的时候,还认为那里在使用这个新名,因为我在网上看过照片,卫星地图上也标记这里为“好运角”。然而进入景区,从秦始皇塑像旁边探头一瞧,发现海中石峰上依然是“天尽头”三个大字。

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甚好甚好。

我站在高崖之上,在习习海风之中,往南看往北看,仿佛看到了我到过的长江口与鸭绿江口;往东看往西北看,仿佛看到了我乘船去过的韩国和渤海海峡。极目远眺,水天一色;俯瞰近处,碧波滚滚。

这片海,这片在一百年前才被人叫作“黄海”的海,上下几十亿年,纵横40万平方公里,曾发生多少造化,沉淀了多少故事!

我站立的崖下,“秦桥遗迹”正在水中半隐半现,被雪浪冲刷。传说这是秦始皇想亲自去三神山寻仙药,部下为他铺设的石桥。但看那四块巨石滑溜溜地节节断开,没有几万年的海水打磨与风吹日晒,成不了这个样子。那时的“秦桥”之东,几经沧海桑田,冰期时如有人类,说不定真能走到对面那个如一面旗帜斜垂的半岛。

当海水淹没从长江口到鸭绿江口的广阔大陆架时,无数生灵活跃于此,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生生不息。从海洋登陆的生灵,有一支进化成人类。人类中的一部分,在这片海的边缘生存、繁衍。

人们在蓝色的大海旁边住久了,也会沾染海的品格,扩展胸襟,开启想象,进而改变性情、心理与审美趣味。久而久之,形成了文化。

泰山高耸,大海铺陈,生活在山海之间的东夷人,从五千年前就开始创造辉煌灿烂的海岱文化。在莒县发现的“日云山”图像文字,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曙光。在沿海各地发现的鸟形器皿,体现了古人梦想腾飞的不羁精神。

春秋战国,群雄并起,百家争鸣,盛况空前,黄海西岸更是成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

齐文化,开放、包容、务实、进取。鱼盐之利,舟楫之便,被齐国人最早认识并利用。千里海岸,万里遐思,他们的心总是飞得很远很远。因此,山东半岛成为东渡移民的始发地,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鲁文化,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在鲁国形成的儒家文化像融融月光,洒向华夏大地,进而凝结成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这里的文化巨人登高望远,眼中有海,孔子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莒文化,既开放,又内敛,温和敦厚,好让不争。他们认为,莒都西面的浮来山从海上浮来,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可以通过会盟和平解决。浮来山上,荫护莒、鲁两国国君会盟的那棵老银杏树至今还在,枝繁叶茂;齐桓公当年在此避难,回去说的那句“勿忘在莒”,两千年来被人传为佳话。

吴越文化,早期尚武逞勇,悦兵敢死;为求霸业,卧薪尝胆。虽然中心地带在江浙一带,但也在江北沿海闪现异彩。越王勾践向北扩张,曾将势力推展至胶州湾西岸。越国相国范蠡功成身退,到山东经商,被后人尊为商圣。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驾到。他几次到海边巡游,在视察疆土的同时,把获取长生之药当作一件大事。山东半岛的方士文化,竟然改变了中国历史——如果秦始皇不是听信方士们对于海中仙山的渲染夸耀,最后那次来山东半岛时绕行一圈,寻鲛射杀,劳神伤身,他大概不会病死在回咸阳的路上,他创建的大秦王朝会延续多年。

秦始皇殁了,徐福却在东瀛“止王不来”,开创了中日交往之先河。西风东渐,延续千年,经两汉,至隋唐。遥想隋唐时的这片海,舟船来往,篷帆高张,从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起航的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不惧狂风恶浪,奔赴山东半岛,那是何等景象!他们归航时,带去了用汉字抄录、印刷的无数经典,回国后广泛传播,在东北亚形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汉文化圈。2008年我与日照十多位书画家到韩国平泽交流,发现这里的许多书法家都会写汉字,能与我们笔谈。可以说,汉文化氤氲在黄海海域并蔓延开来,是史册上的一幅生动图景。

秦始皇来这里看海,心里只想着江山和怎样能够永远统治江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认为天下就是“土”,所以他在土地上走到了头,天也就到了尽头。他不知道天外有天,海外有外国。后来的一些帝王知道了,却认为“华夏之外皆蛮夷”,不愿与其平起平坐,只想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

没料到,倭寇过海,烧杀掳掠,明王朝只好大建卫所。在山东半岛最东端建起成山卫,与相继建起的威海卫、靖海卫像三角箭镞,指向黄海。此后三百多年里,这枚箭镞时而锋利,时而锈蚀,而黄海之上因为海禁,帆影阒无,一片冷寂。直到清代中期,朝廷鉴于倭寇不再来,郑成功也死在了台湾,于是废除海禁,裁并卫所。大海近在咫尺,远接五洲,但如果没有外敌破浪而来,执政者便从没想到要去海外寻求发展契机。

西方人却不是这样。早在秦始皇还没出生的年代,希腊人就有了强大的海军。他们信奉“弱肉强食、成者为王”,通过航海贸易聚敛财富,殖民扩张。地中海,孕育了最早的海洋文明。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新航线逐渐开辟,一些西方人贪得无厌,杀气腾腾,横行海上,争当霸主。十九世纪,他们盯上了遥远的中国。

1841年,冒黑烟的火轮船初次经过成山头,西方列强开始挺进黄海,气势汹汹,锐不可当。1874年,成山头矗立起一座灯塔,由英国人把持的大清海关出资建造。成山头海域雾多,灯塔旁边又多了一只大雾笛,每隔两分钟自动鸣笛一次,可以传出30海里。这让当地渔民受益,也为更多的外国船只提供了方便。大清政府建起的北洋水师也能沾光,但成立之后仅仅过了七年便全军覆没。那一场极其惨烈的黄海大战,就发生在成山头东北方向,老百姓听说后悲伤不已,在始皇庙内设立邓公祠挥泪祭奠。

有海无权,有海无防,中国人洒向黄海的血泪与日俱增。特别是在1931年开始的14年战争中,许多中国人站在海边东望,悲愤满腔,心间蹦出“血海深仇”一词。

当我站在成山头时,身旁是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中国领海基点方位点山东高角”,落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碑的最上方是庄严的国徽。我抚摸着碑上的红字,真切感受到了“海权”二字的含义。

海洋文明,应该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状态,与“封闭”与“野蛮”相对。海洋文明,应该是人类认识到海洋对于世界的密切联结,认识到海洋与人类是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从而精心呵护海洋,和平利用海洋。黄海西岸,崛起了一批具有海洋气质的城市,如璀璨明珠一般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生活在黄海西岸广大城乡的人们,也不像生活在农耕时代的前辈们那样故步自封,目光短浅,而是面向全球,开放而自信。

我在黄海岸边行走时正值休渔期,看见除了一些养殖船,别的渔船全都安安静静地停泊在渔港,让近海鱼虾在这四个月内不受打扰地繁衍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山东半岛   江口   灯塔   箭镞   海禁   望洋兴叹   西岸   尽头   海洋   发现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