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的‘灶’搭好,就等712的‘米’下锅了

王德舫 口述 李珍 整理

七一二矿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大浦镇大明村,是我国核工业最早的“五厂三矿”中的“三矿”之一,为我国核工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批人员从全国各地奔赴到七一二矿,开始艰苦创业,他们中有的是技术工人,有的是科研人员,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七一二矿,他们从实习岗位做起,在工作中逐渐成长直到退休;从刚进入七一二矿时二十出头意气风发的小伙,到如今白发依稀的耄耋老人,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也和他们一起见证了七一二矿的发展变化。

1986年11月3日,王德舫(左四)陪同蒋心雄部长视察娄底大理石厂设备安装


国家还是很照顾七一二矿的


我于1960年从中南矿冶学院(现在的中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毕业,毕业后分配到七一二矿一工区井下,开始生产实习,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来七一二矿工作的人,可以说除了没有西藏、港澳台地区的人以外,全国其他各地的人都有。

当时分到七一二矿后,不知道是做什么的,更不知道和原子弹有什么关系。当时先到中南矿冶公司报到,这个公司管湖南、广东、广西地区。报到后粗浅地了解到一些矿区情况,到矿后每个人要进行保密教育,矿区的情况不能跟家里人讲,家里人也不容许来,只有调来和随矿来定居的家属才可以。后来才允许临时来探亲。

以当时全国的情况,国家还是很照顾我们七一二矿的。我们来了以后,有宿舍住,吃大米,尽管后来四五十斤还不够吃。矿里的标准是,下井的工人是45斤大米,这个数量放到现在来看挺多了,但在当时还不够吃,最后加到50斤都还不行。那时候除了工资,每个月还有保健,我记得有肉、油等,甲等保健每个月5斤肉,乙等保健每个月3斤肉,丙等保健每个月2斤肉;下井的工人每个月是一斤油,其他职工都是四两油。

当时的居住条件是有的人住草棚,有的住原来中南309地质队留下来的房子,还有的住农村。没有自来水,后来在浦魁堂矿区那边发现一个喀斯特地形,那里水质很好,就建设管路将水连到矿里,生产生活都用那个地下水。


“灶”搭好就等“米”下锅了


我在井下生产实习劳动直到1961年11月份,这时的矿区处在采矿准备阶段,11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将军和二机部部长刘杰到七一二矿视察工作。张爱萍将军在视察中说,二七二的“灶”快要搭好了,就等你们的“米”下锅了。

在张爱萍将军说了这样的话以后,矿里面连夜召开党委会,进行人员调整,把我从井下调到六工区做技术员,进行试采生产准备。当时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矿里说调我过去,我就去了。我调过去以后,矿里成立了一个采矿试采队,队长是崔华志,我是技术副队长,管技术、设计、生产和现场指挥。当时我二十几岁,一些有经验的同事都是三四十岁。

当时在总工程师何汉拯领导下进行设计,于1963年的3月5号试采投入生产,1963年年底,我们为二七二厂送了铀矿“粮食”。到1964年10月1号以前,七一二矿出产上万吨矿石,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就有七一二矿的原料在里面。至关闭停产,七一二矿总共生产矿石数百多万吨。

我看了一篇微信号上的文章说,1964年10月15日,原子弹爆炸前一天,中央下了死命令,二七二厂的所有保密资料要武装转移,要把资料保护好,说是担心原子弹爆炸以后,有外国势力报复。我突然想起来,七一二矿也在这一天开了个会,讨论把我们的保密资料转移,当时说的是把资料要保管起来,至于为什么要保管没有说。会议决定把资料放到1号井下的炸药库里,因为怕放到竖井里被炸后资料拿不出来,而1号井是斜井便于保管。第二天原子弹爆炸,大家也没有谁把这些事情联系起来,当时全国报纸都在报道原子弹爆炸,我们也跟着一起高兴。


外国人来参观,赞赏我们矿机械程度高


我来到矿区的时候,苏联专家已经撤走了,我们就自力更生。根据苏联专家原来的设计方案,浦魁堂矿区,也就是五工区,是一个露天矿。这里矿体埋藏浅、规模小、厚度薄、层位多,炸药炸破后,混入的废石很多,不适合露天开采,矿区只好停工,后来小河改道,这个地方就变成了一个鱼塘,以后改为斜井进行建设。汪家冲矿区是四对竖井,但这种设计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

当时的苏联在国际上是一个大国家,他们国内机械化程度高。苏联专家把七一二矿汪家冲矿区都设计成竖井,竖井的特点是建井速度慢、成本高、通风条件差,但是运输能力大,这在他们苏联国内没有问题,但对于当时的七一二矿来说并不合算。当时我们就建议设计院把苏联专家设计的1号和4号井由竖井改成斜井,这样建设速度比竖井快,适合国情和矿情。

那时候中南309地质队沿着矿脉打了一个探矿斜井,也打了一个探矿竖井。我们利用这个探矿斜井把巷道恢复,再掘一些巷道进行探矿,这就成了跃进1号探矿斜井。为了给二七二早送矿石,便在地质队留下的探井竖井基础上,补掘了跃进2号竖井。七一二就是靠这个地方出矿。七一二矿区是沉积变质矿山,规模、储量比较大,但是矿区整体品位低,只有万分之七八的样子,矿体薄,采矿工效低,采掘比较大,当时矿石贫化率达到30%~40%,年平均品位还达不到0.05%,大面积开采品位更低,所以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为了提高矿石品位,就想办法降低贫化率,改变采掘的方式,进行分掘分采,这是比较适合七一二矿区实际情况的。人在巷道里打眼,巷道高度不到一米,人进去后都站不起来,我们只采矿石不采废石,矿体有多厚就采多厚。这种分掘分采方式还是我设计出来的,称为高进路采矿法。

整体来说,七一二矿的机械化程度还不错,采场是电钻、风钻,工作面用电扒子运输,巷道里用电车运输;巷道和采场我们逐步使用了锚杆、喷浆技术,总的技术水平在当时还是比较先进的。那时候,我在矿里当副矿长兼总工程师,外国人来参观,我接待他们的时候,他们就赞赏我们工作条件好、机械化程度高。

1987年12月8日,王德舫(左一)与来访的外国专家进行交流


七一二矿的环境治理经验编入国家级教科书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对核燃料的需求减少,七一二矿开始逐渐减产,最后关闭井口停产转民。早期开采的时候是不算经济账的,改革开放后开始算经济账,七一二的矿石情况是采多少赔多少,采得越多就赔得越多,所以,七一二矿并不是因为资源枯竭停产。还没有开采完的矿石,留给子孙后代以后再说。

矿山停产之后,我负责做矿区退役治理工作,后来写了《退役铀矿山整治工程》一书。这本书填补了中国铀矿山退役治理的空白。因为七一二矿从开矿到后面的环境治理我都参与了,我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经过归纳总结后概念化、系统化再升华。里面的图都是我自己总结设计出来的。为画这些图,我结合七一二矿实际的情况,想露天鱼塘挖成什么样子,台阶怎么治理,农田中废石怎么治理……我把它归纳上升到理论。

后来这本书被编入国家级《固体矿物资源开发工程》教科书中,成为其中的一章内容,叫退役矿山整治工程,使这本教科书更加完整。


王德舫,1936年5月出生,籍贯湖北汉川。先后担任过七一二矿一工区生产调度员,七一二矿六工区技术员、技术副队长,七一二矿生产科采矿技术员、工程师,七一二矿生产科科长,七一二矿副矿长兼总工程师,从事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工作以及矿山开拓工程设计、矿区第二期工程设计、远景规划设计、生产过程中重大工程施工设计等,1995年退休。


来源:2020.12.3 中国核工业微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矿体   斜井   铀矿   竖井   地质队   苏联   中南   工区   巷道   核工业   井下   矿区   矿石   情况   资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