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华是如何混进台湾的?-关于“陈利华之谜”的话题之二

陈利华是如何混进台湾的?

——关于“陈利华之谜”的话题之二


作者 陈惠方


上一回讲到,我攻金部队10兵团29军85师253团政委陈利华,被俘后化名陈开中,在“战俘营“中出现并潜伏下来,继之被保送至蒋介石亲自组建的“政工干校”,打入蒋军“心脏”部门历时长达32年,由国军保密局上尉军官,做到“国安局”上校科长。这确实是人类战争战俘史上绝无仅有的令人震惊的传奇故事。

但笔者以具体事实和逻辑推理,干巴拉脆地否定了陈利华不可能在蒋军“战俘营”中出现继而混入国民党军队这一基石性的问题。

陈利华既不是从“战俘营”中混进来的,而又在台湾以“陈开中”之名,历经32年才东窗事发被处决。换种说法就是,金门战役结束,陈利华还活着,而且还活成了国军的“国安局”上校科长。事实具在,铁证如山。那么,当初,陈利华是怎样人不知鬼不觉地混进台湾的,难道陈利华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拔一根身上的毫毛,用嘴一吹,说一声“变”,就变成一名国军士兵混进台湾的?


金门岛周围形势图

事实当然不会是神话故事那样如此这般的。

那么,陈利华是怎样混进国民党军队,或者说,混進台湾的?

陈利华的这一罕见经历,堪称是我军战史上的“血战奇观”。

拙著《海漩——兵进金门全景纪实》一书中,针对金门战役中诸如此类的“血战奇观”,有这样一段慷慨激昂的陈词:“如果说,战争是人类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和以无与伦比的惨痛代价给人类文明带来某种文明带来某种进步的话,那么,金门之战,则以其空前未有的拼杀,壮烈激越的角逐,惊心动魄的搏斗,世所罕见的残酷,以其血与火的交炽,灵与肉的焠炼,把军人之魂,士兵之魄,民族的信念,阶级的意志,把人类的本性,生命的顽强,张扬升华到极致,从而迸发出极为壮美的战争之花,锻造出特殊经历的非凡人物,突现出非同寻常的战争奇观”。陈利华在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鏖战中,从一个堂堂团政委共军高官,天衣无缝滴水不漏地混进对方队伍中潜伏32年,就是这场特殊战争中的“战争奇观”!


我军金门渡海作战10月24日夜抢滩登陆及《厦门日报》报道我成功登陆的捷报。

潜入台湾几十年,开头混进是关键。

依据笔者占有的资料分析与逻辑推理,不妨将陈利华混进台湾的行动轨迹、试作现场模拟与情景再现——

1949年10月27日。

深夜。金门古宁头,旷野。荒芜的莊稼地里,这里一堆,那里一堆横七竖八地,或仰或趴着,或蜷缩着,或平躺着,或满身渗血,或血已流尽,或静卧如同睡着,或嘴唇一张一合痛苦地呻吟着;有的仍端枪作战斗状,有的双方撕扭在一起虽都已断了气,却还“亲切”地拥抱在一起,有的咬住对方的耳朶,有的抠住对方的眼眶……实在惨不忍睹,陈利华看不下去了。从着装和番号看,在伤亡的官兵中,他看到的,既有我兄弟部队244团、251团的,也有本军253团的,但更多的是蒋军官兵的,在交织撕杀尸横遍野、敌我军装款式颜色相差无几,并且一个个均是衣衫褴褛、焦头烂额的情况下,几乎辨不清死伤官兵,哪是我方那是敌方的。

陈利华很高明,他欲混进两军炽烈绞杀敌我尸身交陈的阵地上的蒋军伤兵中,既不能被敌方伤兵知晓,也不能被己方战友看穿,因为这是绝密的“天机”,“天机”一旦泄露,就前功尽弃!故,当他与部下徐道位一起向太武山突围的山洞里爬出来时,对徐道位叮嘱了几句话回洞后,响起了“自尽”的槍声,这一清脆的槍声,既向战友宣告自己已经死亡,告知人们自己已离开这个世界,这在彼时彼地九死一生的浓重氛围中,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令人深信不疑的,这为他天衣无缝滴水不漏轻车熟路顺理成章不露声色地混进蒋军伤员,进而混入蒋军“荣军”医院,选择了一个风险系数最高但也是保险系数最稳的关键动作:自尽!这一动作一过了关,下一个动作,就是已如上述,爬到敌我交陈的身负重伤濒临死亡的蒋军伤兵旁,换下对方的全套服装和“行头”,趁着对方还能说话时,很容易地弄清其姓名年龄军龄何方人氏简历等待其断气的那一刻,把伤痕累累的自己身体往这已上西天的敌尸旁一躺,这国军某军某师某团某营某连某排某班伤兵陈开中的身份这关键的一“混”就完成了。


我攻金部队英勇作战

要知道,在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厮杀中,不仅我攻島部队整团整营整连报销了,敌方伤亡之惨重,比之我有过之而不及。

据统计,金门之战,我死6000余人,敌死14000人,往往整团整营整连悉数被歼,这就为陈利华这位文武兼备的共军团政委出演后来32年漫长岁月里风险横生的敌营活剧开了一个好头。

如同进剧场看戏,稳操入场券,好戏在后头。

当然。入场不易,演至剧终更难。陈利华能把这场“谍战剧”〈姑且这样说)演成这样天衣无缝且活灵活现真乃人间奇迹!


李曼村将军,攻打金门作战时为28军政治部主任,离休前为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

正如李曼村同志说的:“陈利华打进敌营30余年,恰恰说明了共产党人的厉害,恰恰说明了共产党人的高明!”

当我们依然把陈利华定格于1949年我军团政委的形象时,难道不值得我们叹服、怀念和尊敬吗?


作者简介:陈惠方,1942年11月9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东岸村,1955年6月考入永嘉中学,15岁时在《浙南大众报》发表小说《买扁担》和散文《千年峻岭变通途》。1959年6月被华东608地质队招录为地质勘探队员,1960年6月至江西省抚州地质专科学校地质专业学习,1963年10月参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指导员、师政治部新闻干事、团政治处宣传股长、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文化干事,1985年3月,任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2002年12月退休。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职称,享受副军级职薪待遇。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太平洋地区合作委员会副会长,曾创作出版长篇纪实文学《海漩》《张思德传》《张思德》《魂系八卦》《中国希望工程》《海天魂》《关键时刻》《指点江山》《谁主沉浮》等;长篇电视剧《白兰》《远方飞来的凤凰》《温州退伍兵的故事》《南麂情缘》《呼唤》等;在红旗杂志、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等报刊发表100余篇文艺评论,部分结集《军人的鉴赏》一书出版。作品多次在军内外获奖,中篇报告文学《滕氏定理》《谁主沉浮》分别获全国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电视剧《南麂情缘》获全国电视剧征文比赛二等奖。因创作成绩显著,立三等功,并获团中央授予的“希望工程宣传贡献奖”证书。退休后,热衷于革命老区减贫帮困公益事业,于2015年10月获中国革命老区促进会授予“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奖”荣誉勋章及证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台湾   北京军区   金门   战俘营   报告文学   伤兵   政委   国军   奇观   中国   话题   陈利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