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大案,官员被杀总和:10万人,为何各级机构仍能正常运转?

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极端手段整顿官场,对近十万官员进行了残酷屠杀。这种做法让当时的文武百官无不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谁都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朱元璋的刀下之魂。更让大家担心的是朱元璋首当其冲清洗的是曾经帮助他建立国家的元勋们,再加上他对贪污腐败的严厉打击,使得文武百官个个胆战心惊,一旦有人被查处,无数周边的官员也会因此断了仕途。

若我们细看洪武四大案,就会知晓在洪武四大案相继爆发以后,上上下下被朱元璋屠戮的官员已经达到了触目惊心的10万人,朱元璋这种大肆屠戮官员的做法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当时的人口本就稀少,能够入朝为官的更是寥寥无几,朱元璋如此大规模地屠杀朝廷官员,各级机构为何竟然还能正常运转,他究竟采用了怎样的方法?

一、开国六公爵二十八侯

明初时期,朝廷和地方对官员的需求非常迫切。作为一个新建立的国家,明朝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需要大量的地方官员来执行朝廷的政令,以保持国家的正常运转。在这个时期,明朝的官僚体系中的核心力量主要由被称为“开国六公爵二十八侯”这三十四人组成,这三十四人他们都分别担任明朝初期朝廷内部的重要部门官职。看到这,可能会有人不知道什么叫做“开国六公爵二十八侯”是什么意思,开国六爵二十八侯是指明初时期一群非常重要的官员。在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设立了六个爵位,从高到低依次是公、侯、伯、子、男、孺人。而每个爵位下面还有四个级别,一侯、二侯、三侯和四侯,总共是二十四个级别。再加上两个没有设立爵位的岳王和庶人,一共就有二十八个官员级别。

这些官员都是在明朝建立的时候,和朱元璋在对抗元朝的战争中表现出色,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而特封的,为了表彰他们的贡献,朱元璋分别给予了他们不同的爵位和封号,并让他们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也为这些勋贵们提供了优于通过科举而步入仕途的政治生长环境,这些勋贵们不仅可以参与国家的决策和治理,而且还都往往是明初政治体系的核心人物。倘若换句通俗的话而言:勋贵们向来都是朱元璋最亲近的人,但倘若朱元璋他身边的这些勋贵心腹没有利用好、处理好就会是一柄利刃。

明初建立初期,从高级官员到地方府、县级,都需要重新选拔官吏来充实官僚体系。尽管有元朝时期的官员可供选用,但这远远不够。朱元璋并不完全信任元朝的官员,担心他们可能心怀二心,因此对他们的重用心存疑虑。此外,朱元璋在自己称帝期间还经历了著名的"洪武四大案",每次案件牵涉到朝廷的六个部门,甚至地方府、州、县级别,都有大量官员被撤职处决,导致当时官场人员变动极大。

除了普通官员被杀之外,明朝的六位开国公爵中,李善长和冯胜被朱元璋处死,而在二十八侯爵中,就有11位侯爵遭到了杀害。这些开国元勋们曾经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在朱元璋眼中,他们也无法幸免于难。更不用说那些普通的官员了,面对"洪武四大案"时,整个朝廷的文武官员人人自危,都不敢触怒朱元璋,他们怕的不是自己的人头落地,恐惧的是一旦自己身死,那为之陪葬的就是自己的整个家族。

二、洪武四大案的影响

轰动一时的“洪武四大案”,究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作为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的朱元璋,在历史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但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并发展一个稳定的政权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明朝初期,前朝的弊病仍然存在,还有那些恃功而骄的开国元勋们,再加上那些妄图谋反乱政的臣子们,朱元璋为了保证下一代政权的稳定,不得不进行一系列整顿措施。他不仅要对外守卫边疆,还要对内整顿国家,进行中央改革,并清理权臣的势力。这个过程,可谓是大刀阔斧,一点都不容易。

受蒙元时期贪官污吏的影响,以及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官吏贪污腐败极为反感,共发起了6次大规模的反贪行动,抓捕并处决了15万名贪官污吏。此外,还有几次清理权臣的事件,朱元璋采取了残酷而强力的行为,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以及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蓝玉案。这些案件被称为“洪武四大案”,这四场血腥屠杀,由朱元璋一手策划、亲自主持,上至功臣宿将,下到普通官吏,涉案人数高达十余万人。

首先是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胡惟庸是朱元璋早期的亲信,曾与朱元璋共同打拼,但随着胡惟庸权力日益膨胀,他变得贪婪而腐败,甚至觊觎朱元璋的皇位。朱元璋察觉到胡惟庸的野心,决定采取行动。胡惟庸被捕并处死,其家族和亲信也受到牵连,许多人被追究贪污罪行。

其次是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其源于朱元璋发现官员在盖印的空白公文上行骗。在此之前,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将财政收入报告给中央,而为了节省时间和资源,一些聪明的官员提前准备了空白公文,以备使用。这一习惯在当时并未被明令禁止,因为交通不便和财政运输中的损耗,官员在报告时很难预先知道实际数字,所以他们填写了空白公文后再上报。然而,当朱元璋得知此事后感到极度愤怒,认为官员相互勾结欺骗国家,便下令追查,对涉案人员采取了极其残酷的惩罚措施。这一事件导致数万人被杀害。空印案发生后,朱元璋采取了以用半印、出纳关防的政策,通过实施半印勘合以防止伪造,并对文书管理进行规范。

第三个是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在发生了"空印案"和"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意识到下一步应该严厉惩治贪官污吏。他采取了恩威并重的方式,逐渐加大了打击力度。他设立锦衣卫来监督各级官员,对于稍有犯法者,采取严厉惩罚,轻者下狱,重者杀头。洪武十八年,御史余敏和丁廷上书举报户部侍郎郭桓等人贪污舞弊的事情。朱元璋借此机会准备彻底整治官员,他下令进行严格调查,最终证实了郭桓与北平承宣布政使李彧、提刑按察使赵全德共同参与舞弊。此案导致全国十二个布政司以及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人的贪污腐败行为被揭露,国家税收损失达到两千四百万石。朱元璋下令将涉案官员全部处以死刑,随后事态扩大化,引发全国骚动,导致数万人被杀害。

最后是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蓝玉是朱元璋计划留给朱标武人集团的重要成员。然而,随着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为了后继有人的考虑,将整个武人集团的核心成员屠杀殆尽,这就是著名的"蓝玉案"。

太子朱标从出生开始就受到朱元璋的青睐,朱标性格优良,从小就随朱元璋征战,具有一定的执政经验。他宽容仁慈、善待他人,因此在大臣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朱元璋对此也十分满意。朱标去世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蓝玉变得越来越傲慢跋扈,蓝玉为了夺取东昌的民田,甚至赶走了御史。在朱元璋举办的宴会上,他的态度傲慢,朱元璋多次提醒他,甚至将他的过错记录在铁券上。然而,蓝玉仍然不思悔改。他在军中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独断专行,多次受到朱元璋的责备。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使举报蓝玉谋反。朱元璋下令进行严格调查,最终查明蓝玉与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莞伯何荣以及礼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人密谋篡位。朱元璋得知此事后,派遣锦衣卫将蓝玉捕获并带回审判,最终确认了他的罪行。朱元璋下令将蓝玉九族全部诛灭,大批人员受到牵连。

回顾这四个案件,无论是胡惟庸案、蓝玉案这类以诛杀功臣、扩张皇权为主要目的,还是空印案、郭恒案这类以惩贪治腐、警示官吏为主要目的,虽然案情各异,涉及的人员也不尽相同,但朱元璋最终采取的措施却是一样的,那就是血腥的屠戮。然而,现在回顾历史,我们不禁要问,朱元璋的行为是否过于偏激?虽然严厉的惩罚可以确保朝廷的廉洁,为后来清明的政治和干净的政权建立奠定基础,但这种行为无疑也会波及到无辜的官员。这也是后人批评朱元璋残暴无度的原因之一吧。

历史并不是一首单一的赞歌,其中蕴含着许多争议和反思。我们必须直面朱元璋的杀戮行为,同时也不能忽视他在统一中国、建立明朝的伟大成就。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洪武四大案”的发生,也严厉惩治了那些贪官污吏,对于没有被追究的官员,更是给予了很大震慑,朱元璋的严厉惩罚对整顿官场是有益的,但并非没有过错,毫无节制的杀戮只会引发民愤,无法有效遏制贪污行为。

三、朱元璋的手下留情

正是因为“洪武四大案”的发展,朱元璋这个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唯一的印象也是暴君形象,可历史上的朱元璋,曾经的洪武帝国真的如此残酷黑暗吗?

朱元璋屠戮忠臣是真实的事迹,从蓝玉到李善长以及胡惟庸都无一例外。就连刘伯温、徐达之死,也和朱元璋有很大的关系。可这些人的死亡都有合理的原因,比如蓝玉李善长以及胡惟庸,他们一个是“谋反未遂”,一个是“知情不报”,一个“专权治国”,他们个个不是有僭越皇权之举动就是拥有谋逆欺君的大罪。蓝玉无故攻城,横行乡间,最后密谋造反;胡惟庸专权欺君;李善长知情隐瞒,欺君之罪;从空印案和郭恒案两案件的起因经过极其发生结果来看,这些人之所以会人头落地成为朱元璋手下的刀下魂,他们无一不是贪污受贿,欺上瞒下,亏空国库饱私囊,这几起案件但凡牵连人物全部处斩,从而造成数年之内杀官十多万的震惊大案。如果朱元璋不严酷执法,那么天下间因此而死的便不止十万百万,朱元璋也是站在黎明百姓的角度考虑,怎能说是暴君呢?

况且,朱元璋并非一味地血腥屠戮,他对待忠臣也有着选择和考量。比如,就拿汤和来说,他与朱元璋早在明朝建立之前就相识,并成为战友。建立明朝后,汤和了解朱元璋的心思,他明白朱元璋并非无情暴虐之人。因此,汤和聪明地选择了辞去官职,回归故乡。若朱元璋真的是个肆意屠杀的狂徒,必然不会放过这个了解他内心世界的老友,由这一点可以推断出,朱元璋并非滥杀无辜,只要你不触及他的底线。

回顾历史,似乎只有汤和全身而退,明朝初期的开国元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不幸的一群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面对的规章制度相当严苛,由朱元璋亲自制定,就拿贪污腐败为例,只要被发现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立马就会被处以死刑。更可怕的是,朱元璋还规定了一个专门剥皮示众的地方来惩罚贪官污吏,地点就在就在官衙的大门和二门之间,有一座专门的土地祠堂,听起来真是令人毛骨悚然。而第一个享受这一待遇的人竟然是曾经帮助朱元璋的开国大将,曾经与朱元璋并肩作战的朱祖亮。可见朱元璋对待亲信也不手软。甚至每年榜文一公布,派官三百六十四人,然而经过短短一年,被处决的有六人,而被流放的竟然有三百五十八人,这样的处罚实在是令人胆寒。十年寒窗苦读,却落得这样的下场,满朝文武百官也不敢有意见,就怕自己成为其中一个。

四、大肆屠戮功臣后,朱元璋如何守天下

单看朱元璋杀人的速度,很多人都怀疑哪有那么多合适的人补全这些空位,但事实却是即使朱元璋大肆屠杀近十万的官员,却能源源不断地有新的官员及时补充。即使官员编制不完善,国家仍能正常运转,机关单位的日常政务也能如常处理。那么,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明朝如何选拔官员以及朱元璋在官员编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是如何应对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明朝官员的选拔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种举荐的方式是明廷通过官员之间互相推荐或引荐来选拔官员的。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政治斗争的盛宴,权臣们争相向皇帝举荐自己支持的人选,不仅要考虑个人的才干,更要考虑他们的背景和利益关系。这种举荐的方式,有时候也会引发朝廷群臣的争议和猜疑,毕竟背后涉及到不同政治权力之间的博弈。这种举荐方式大多都是推荐身边的亲人或者亲信,不得不说这种方法最容易掺杂水分,在产掺杂水分之后的弊端就是更容易出现党派之争。

在看完第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后,我们再来看第二种明朝官方选拔官员的机构——学校,这些专门培养官员的学府分别是:国子监和四书五经等学院。这些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还注重道德品质和忠诚精神的培养。但地方的学生并不能直接成为官员,而是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考试和晋升过程,他们必须从县级开始学习,并参加相应的考试,逐级晋升通过州、府等层级,最终有机会考入国子学。一旦在国子学完成学业,他们就有资格直接担任官职,通常是地方官和六部侍郎以下的小官。

当然对于那些希望进一步晋升的学生可以再次参加考试,并且通过考试后有机会担任六部高级官员和地方主管官员的职位。这样的选拔机制确保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为那些有进取心和才能的人提供了更高的晋升机会。

明廷最后一种选拔人才官员的方式,就是在封建王朝中沿袭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这是明朝选拔官员的最重要方式。科举考试向来都是一场严谨而激烈的竞争,考生们为了一个官位可以潜心苦读多年。在科举考试中,他们要展示自己的才智和学问,以期通过考试进入官场。事实上,大多官员都是通过考试崭露头角的,这也就是十年寒窗苦读的回报。

科举制度的实施,不仅为人才选拔提供了公正的平台,也让很多寒门学子有了进入官场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公平,也正是因为人才的流入,让朱元璋在大肆屠杀官员之后,仍有人才可以补齐。

尽管明廷选取官员的方式有多种,但事实上科举制度与学校选举人才的方式,并没有在明朝并没有以公平的方式来展开,反倒是以最恶劣的方式形成一种层层递进的利益链关系。由于官场的腐败问题,实际上大部分官员仍然是通过"关系户"的方式得到选拔的,他们都是通过举荐和学校选拔,科举只占很小一部分。而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一般素质会稍微高一些,但举荐和学校选拔的官员容易引发官员腐败或无法胜任重任的情况。

毕竟,官员想要在高位上发挥作用,最好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开始,这样在担任重要职位时才能胜任工作。正是因为官场风气不正,所以很多官员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政治背景,而不是个人才能和品德。这也导致了很多官员出现腐败现象,但是朱元璋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只用杀戮来解决问题。

朱元璋在处理"洪武四大案"时,采取的做法虽然治标有效,但却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相比于盲目屠杀,他应该更优先地考虑寻找贪污腐败出现的根源所在。朱元璋在统治初期面临了严重的贪污腐败问题, "洪武四大案"被用来迅速打击和惩治那些涉嫌贪污的官员和权贵,这种做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但它并没有解决贪污腐败问题的根本原因。相对于单纯的屠杀手段,进行改革措施才更有可能根除贪污腐败问题,并能够为将来打下更为持久和稳固的基础。

建立明朝后的朱元璋也正是因为"洪武四大案"被后人视作暴君,认为他暴戾无度,滥杀无辜,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世人对他的看法褒贬不一,不同人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从普通百姓的角度来看,他被衡量为好人与否的标准是他对待百姓的态度。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家庭,正因如此,他对待普通百姓非常亲近和友善,他建立了明朝的全民富利制度,帮助百姓提高生活水平,为了防止官员剥削百姓,他鼓励百姓可以直接将涉嫌贪污的官员送往京城,朝廷直接进行调查和审判,这样的做法在历代中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如果以他"洪武四大案"后对待官员的方式来评价朱元璋,他确实不是一个好君主。朱元璋采取了反腐与集权的铁腕手段,滥杀无数功臣,甚至为了帮助皇位继任者朱允炆无法控制这些功臣的担忧为由,他进行了一系列权臣清洗运动,其中也包括了帮助自己的元勋,你该说他好还是不好呢?

如果综合朱元璋身上的整体历史来看,朱元璋的形象是复杂且多元的。尽管他在一些方面对百姓表现出了关心和亲民的一面,但在处理官员和功臣问题上,他采取了极端手段,这使得人们对他的评价存在差异。

朱元璋在面对"洪武四大案"时采取的极端做法让我们认识到改革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性。这表明一个公正、透明的选拔机制,注重官员的能力和品德,而不是仅仅依赖关系和背景,才是维护整个王朝稳定的关键。朱元璋的治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腐败问题,但他的极端手段也引发了一些质疑,所以要建立一个健康、廉洁的政治体系,需要着重改革官员选拔制度,确保官员具备足够的能力和良好的品德。这样的选拔机制将能够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政府的效能,从而稳定整个国家或王朝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政府的廉洁和高效运转,为整个国家或王朝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奠定基础。


作者: 居然 校正/编辑:绘雾

参考资料:《 洪武四大案,每次案发无数官员被杀,为何各级机构仍能正常运转》古代历史的人和事

《洪武后期,能臣名将被屠戮殆尽,为何朱元璋还能守住天下?》知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官员   明朝   贪官污吏   侍郎   科举   功臣   朝廷   官场   总和   方式   机构   国家   洪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