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人”需要接受现实,躺着埋怨社会不公平没意义,拼才是正道

觉得社会不公平公正拼了也没用的喷子,在喷之前请解释下生在大山没有背景没有双臂的陈兹方,是如何成为扶贫达人的?被他的双脚啪啪打脸什么滋味?

——正文——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一座山峰,站在上面俯瞰眼前的一切:960万平方公里,超56个民族,14亿多张嘴的浩瀚世界!

「知己是福」

2021年冬天,我站在海拔约4000米高的色季拉山上,刚好能看见雅鲁藏布对面状若长矛,直刺苍穹的众山之父,7782米的南迦巴瓦。

这是我这辈子亲眼所见的最高峰,往后余生,我也可能还有机会见到比它更的山峰,但是,那终究是我终其一生难以攀登的高度,在它面前我还不如这山下的一棵云杉,充其量就是云沙下的一粒尘土。

所以,在如此大一个世界里,我们需要认识自己,看清自己!

我是谁?我要什么?我有什么能耐要什么?

我知道,有想做云杉甚至做南迦巴瓦的人物会反驳我的观点。

但是,在此之前,你与我无二,不是一粒尘土就是一粒云杉种子,要想发育成一座高峰一棵大树,也得抬头看看天是否会赏你雨露,更要看看自己,是否在努力地发育。

如果仅仅只是抱怨,只是提问题提要求,而自己却懒得发育,老天赏再多雨露也就如同淋在石头上。

然而,更何况,世界如此大,总有那么些极寒又荒芜的地方无法得到老天无微不至地眷顾关怀。

这些都是问题,而且是大问题。而有些问题是大到不是几十年上百能解决的问题。

怎样办?等吗?吼吗?愤怒吗?指责批评吗?

如此能解决问题吗?

所以,先知己,做自己能改变自己的事,别做连自己都改变不了却想改变世界的事!

「邻村与我村的故事」

我们村在山上,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

十几年前各村组才通公路。

邻村在山下,有一片大平地。平地与另一个邻村相连,形成了一个长约十公里宽约一公里的长平地,被两边的高山夹在一起。

而我们村就在这两村一侧的山巅上。

这种平地在我们山区是比较稀有的宝地。

平地有水田,所以他们不用花钱就有米吃。

三十多年前,大米在我们这种大多是旱地的山区是像肉一样的东西,贵重。想吃只能买,但买又没有钱,只能拿玉米黄豆之类去非对等调换,大概两斤玉米换一斤米。

然而,那时的小子黄老品种玉米产量不高,加上那时也买不起多少化肥,如果遇上风灾旱灾,一亩也收不了几百斤,养牲口都不够,哪有多少调米吃的。

所以,山下的人们优越感满满的。

生活在山下这两个村的人们,每次有人到我们山上吃酒或办事,总会发出平原人来山区的感叹:“唉呀,你们这个山真难爬啊!”感叹的背后其实还藏着一种优越感。

「国家力量」

这两个村在六十年代就通了公路,其中一个也是我们周边几个村的乡镇政府所在地。

作为区域中心,这里有街道有商店有学校还有小工厂,是我们上山上人口中的好地方!

这两个村因为人口密集,所以分到个人头上的土地面积都不大,平均一人只有三四分地。

我小时就是在这个村度过的,我感觉他们村的人特别闲,日子好过,成天打打牌串串门。

但我们村就不一样了,山高路远,山大人稀,有些高山上也就几户甚至一户人家。

没有公路的年代,我们的一切都得背上背下。

也正因为生在这种环境上,我们村的人特别能吃苦。也正因为这种迫不得已的环境下要常年背挑,训练出了一些大力士,很多成年男性背二百多斤爬山只是稀松平常的事。

但再能背,我们也渴望有公路。

大约在二十多年前,我们村部分村组开始集资修公路。

但是,山高路远,山体悬崖岩石段较多,靠穷苦的人们集资修路如同愚公移山般艰难。

约在十多年前,国家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国家经济状况开始好转。

我们这条自己始终没修通的公路,被国家彻底接手了。

国家找的施工队,带了挖掘机,从挖土毛公路到硬化,老百姓没动一根手指头。

从修路到水网电网通信网的升级改造,全是国家到户。

这些年我横穿中国旅游了几次,从上海到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重庆四川,一直到珠穆朗玛峰脚下,我用单车丈量过无数偏僻的高山村落。

大别山鄂皖交界的千米荒山顶上

在我走过的这些村落里,极少有土路。

路,是我对这个国家变化感受最深刻的部分。

毕竟我们曾经对路的渴望,是平原地区的人无法理解的。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路是改变贫穷促进国运的重中之重。

所以,对于如今国家大搞基建,我是理解和支持的。

这种事,如果没国家力量支持肯定不行!

「人民力量」

国家力量也是来自人民的力量。

人民通过辛勤创造,为国家注入了力量。

但是,贡献这股力量并非是均衡的。每个人每个地区都不是均衡的。

像我这种山卡卡里,自从不用再缴农业税后,贡献远不如沿海发达地区!

所以,今天有些人动不动就要求国家给这给那,却从不谈贡献我是很反感的。

而今,国力有限,不可能方方面都由国家来实现,人民还得自力更生。

因此,近十来年里,我们山上的人出门打工也搞了一些钱,建大房子买车的不在少数。

前段时间,我们村一户相对比较贫困的家庭建新房的工程也动工了,我还去帮忙打了一天混凝土。

按照网上的说法,这就是典型的底层人。

这户人家住在标准的山沟沟里,两山之只相距二百来米。

家中有四个子女,但现在都已成家立业。大概三个推出嫁上门了,剩下小儿子撑家。

他从小到大我也没怎么帮过他,刚好我从上海回来,好久没干过体力活了,就去帮忙打了一天震动棒。

前年他们父亲去世了,现就靠小儿子一人撑起,一人养娘养老婆养女儿压力还是不小。

但他勤奋,这些年出去搞建筑存了小几十万,修房子的本基因没问题了。

这些年,我们山上变化非常大。

从人们出去打工搞几个钱开始,最先改善的就是居住环境和交通工具。

自2017年国家开始重视三农后,部分人已开始返乡创业,在农业上找出路。

这些年,搞有机蔬菜、药材、水果、加工厂的越来越多。加上旅游业的拓展,也给我们这些高山村落带来了新机。

我们村中就有浙江商人过来投资的茶叶加旅游生态园区。

而反观山下的邻村,我们村已远远超过了他们。而且,撤乡合村后,我们村现已与集镇相邻了,公路也从另一个方向直达镇上了,不再从山下邻村出山了。

山下两个村的地理条件原本比山上好很多,但山下的部分人还停留在过去的优越感里,而还有一些子女在外安家就搬走了,现在完全处于没落状态,早已失去了过去但热闹繁荣景象。

我有很多年没去过邻村了,前段时间下去吃了个酒,感觉街上十分冷清,原来很多热闹的铺面都已关门。

……

时代在变化,与时俱进很重要,越是底层越要向前冲。

十几亿人的世界,很多人都在拼命往前挤,你一躺平,啥都指望国家给你安排得妥妥的,不可能,回过头来人家就超你十万八千里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高山   云杉   邻村   小儿子   优越感   正道   平地   底层   玉米   山区   年前   贡献   意义   现实   公路   力量   环境   社会   国家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