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进士傻傻分不清楚 ,看完这篇文章全明白

范进中举的故事,我们都看过,他中了举人以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都叫他老爷,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连平时看他不顺眼的岳父都对他毕恭毕敬。

那么举人到底是什么官?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之间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

科举发端于隋朝,唐代开始实施,缺乏公平性。两宋的科举选拔了大量平民,使得寒门子弟一跃成为宰值,阶层实现了跨越。


科举到了明清两代发展到鼎盛,制度最为完善,我们就以明清两朝为例进行讲述。

童生

第一步读书人要成为童生,要参加专门的考试筛选,考过了,就正式踏进了科举的大门。

《明史·选举志一》的说法,便是:“士子未入学者,通谓之童生。”

科举考试用过五关斩六将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需要投入时间、金钱,当然还有读书人自己的天赋,童生考试如果有名师辅导,会轻松通过。

但是天赋不佳,家庭贫困的考生就很吃亏了,各地都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一直奋战在考场上,清道光年间,广东居然还有百岁老人参加童生考试,和一群少年竞争,不知他心中是什么滋味。


之后童生要跨过县试、府试、院试三座大山,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都是国家统一的考试,有的人在第一关不幸就被淘汰了。

秀才

三个考试通过才能去掉童生的标签,进入第二关,成为生员,民间都叫他们秀才。

生员可以享受一些特权了,这是获得功名带来的。免除徭役,见到县令不用下跪等。很多读书人就是为了功名带来的特权,不断的努力。

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就是停在这一步一直上不去,被人笑话。

秀才考试将人分为三等:廪膳生、增广生、附生。第一等廪膳生,是国家发放奖学金的,让学习优秀者安心学习;第二等增广生就没有奖学金了,附生是指刚入学的秀才。


有了秀才的功名,在乡间就是有头有脸的人,除了县令老爷,就是秀才们组成的乡绅乡贤的群体,他们在地方帮助县令治理地方。

清末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秀才考试,考了七次才勉强通过。

举人老爷

明清时期,三年举行一次乡试,一般在8月举行,俗称秋闱。主考官是皇帝亲自派遣的

秀才们通过这次考试,变成举人,他们获得更多的特权。举人是可以担任低级的官员,进入官场。秀才们只有跨过这一步,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很多人终其一生就卡在这道关口了。

考中举人,就会被称为老爷,成为官僚集团中的一员。落第的秀才就只能抱憾了。


举人有做官的资格,不过是地方上的事务性官员,级别低,能够做到四品官就到顶了。如果想要进入朝廷高层,就要参加进士的考试。

清朝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才华横溢,成了举人老爷后,就卡在这里,三次进士考试都没有通过,成了他一生的遗憾,最终平定新疆立功慈禧太后赏他同进士出身。

贡士、进士

进入官场还剩下最后的考验,明清两代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时间在乡试次年,在春季举行,被称为春闱,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

会试的主考官是皇帝钦派的高官,至少是三品的官员,有大学士、各部尚书,御史等等。考三场,每场三日,考试通过者成为贡士。


一般人就会混淆贡士和进士,其实考中了贡士,才有资格进入殿试。

通过会试的考生,被称为贡士。他们的面前还有最后一场考试——殿试。

殿试是科举考试里的最后一关了,关系到排名,而且是皇帝亲自主持,通过考试的一直引以为豪的是天子门生。

殿试考试只考策问,相当于写一篇政论文,这些过五关斩六将,能够进入殿试的都是有真才实学的,能够得到皇帝青睐,一是字要写得漂亮,大多数考生都苦练馆阁体,二是内容写到皇帝的心里,得到他的赏识。


殿试后进入三甲的贡士通称进士。第一甲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一甲的人数是固定的,被授予从六品或者七品的官职。

二甲一般三十到五十人,三甲人数不是固定的,他们都会被授予官职,直接进入官场。

清末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他一直自称是慈禧太后的门生,同治二年(1863年)他参加殿试时,是慈禧太后钦点他为探花。


通过这些考试,有人幸运2,30岁就获得功名,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实现,30多岁考中的都是幸运地,有的60多才考上也做不了什么实事了。

#文化历史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举人   进士   秀才   殿试   童生   科举   功名   老爷   明清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