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周、商周和姬周

当提起“周”这个历史名称时,许多人脑海中首先会想到的是姬姓亶父在岐山之南周原地区所建立的那个部族,即后来取代了商代的名为“周”的族群,他们在灭掉了商王朝后建立了周朝。

不过,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历史上在周原地区曾经先后出现过三个以“周”为名的群落,它们分别是最早由羌人建立的“羌周”,此后由商人建立的“商周”,以及最后由姬姓族长亶父建立的“姬周”。历史学家把它们统称为“三周”。

需要强调的是,“周”是地名,指的是岐山之南这块土地——周原。上述“三周”都是因地名而被称为“周”的,不能颠倒过来理解为因族群名称而得来地名。

商位置图

先说羌周。

商代的核心地域是在现在的河南省,它的建都时间最长(三百多年)的地方是“殷”,殷都在现在的河南省安阳市。在位于中原地带的商人眼里,现在的陕西一带属于西部边远地区,特别是陕西西部距离商代中心更是遥远。商人把居住在这些地区的人统称为“羌人”。

周人氏族的祖先就属于羌人。与商人相比,有历史资料可查的周人的历史脉络要清晰得多。在《诗经.大雅》《生民》中,就记载了周族的创世传说。根据《生民》记载,周族的始祖是一位名叫“姜媛”的女子,她生活在一个有许多人定居的村落里,村里有房屋院落和小巷,田野上有放牧的牛羊。村外有成片的树林,村民在树林中伐木建屋。根据描述,这个地方地势平坦,肯定不是山区。

姜媛曾经向神明献祭,期盼自己将来能生儿育女。有一天,她无意中踩到了上帝留下的脚印,于是身怀六甲。姜媛很紧张慌乱,她认为未婚怀孕是一件很丢脸的是。她十月怀胎,最终产下一个男婴。姜媛想把孩子丢掉,可是无论怎么也丢不掉,冥冥之中总有神明在保护这个幼儿。她把他丢在小巷里,很快就会有牛羊来给他喂奶;她把他丢在树林里,就会遇到来伐木的村民把他搭救回来;她把他丢在河面的冰上,就会有鸟群飞来用翅膀护着他给他取暖;她把他丢在大路上,他的响亮哭声把路人吸引过来照顾他。一直到他能够爬行了,就自己到处找食物吃。

孩子终于长大了。他开始从事农业劳动,他在田野里播种大豆、粟米、麻、麦和瓜。他很快掌握了各种农业生产的技术。

后稷塑像

在《史记.周本纪》里,开始,他的名字叫做“弃”,意思是被他母亲丢弃的孩子。等他长大,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之后,他把农业技术向周围的人们传授,教会大家种庄稼,于是人们把他叫做“后稷”。“后”是首领的意思,“稷”泛指所有谷物。“后稷”就是“谷物首领”的意思。

后稷用自己收获的粮食向上帝献祭,因此得到了上帝的护佑,粮食生产年年丰收。周人的祭祀传统由此开始。

在经营农业成功之后,后稷在母亲所在部落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母亲的部落被称作“有邰氏”。邰是地名,位置就在现在的陕西省武功一带。武功离周原很近,可以看做是广义的周原,所以,后稷的后人就有了“周”族之名。

后稷母亲姜媛的姓是姜,其本意是女性的“羌”,可见她是属于羌人。按照规矩,“同姓不婚”,后稷不能在母亲的部落娶妻,于是他娶了临近部落“姞”姓部落的女子为妻。

可见,周族是从羌人繁衍出来的。

按照《史记》说法,后稷曾经在尧帝的朝廷担任“农师”,到他儿子一辈时,丢掉了这个职务。(这个说法不可信,即使有过尧帝,其势力也不可能到达陕西西部)他的儿子叫不窋。不窋只好带着本族人离开了周原,向北方移动到更落后的戎狄野蛮人居住地谋生。他们在陕北山地生活了十一代,共三百多年,直到文王的祖父亶父才率领族人返回了周原。

不窋率领族人走后,邰地的部落仍然存在着。有邰氏的多数人还是在邰这个地方生活着。据《山海经》记载,后稷的弟弟台玺的儿子叔均继承了后稷的农耕事业,建立了一个“西周之国”,这就是第一个“周”,即羌周。

不窋北走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他和堂弟叔均不合而出走。

在春秋时代以前,中国人的观念中并没有黄帝和炎帝这两个神祇,他们的形象是春秋以后才被塑造出来的。周人把自己的祖先后稷塑造成黄帝,把叔均塑造成炎帝,说炎帝教人农耕,又把他说成是“神农氏”。

在不窋出走之后,邰地的这个周部落,曾经一度十分繁荣。因为在商武丁时期的甲骨文资料中,有十余处记录着商对周的讨伐,结局是羌周被商征服,许多人被商掳走成为奴隶,或者成了祭祀用的人牲,总之被灭掉了。

有两点说明。其一,没有文字记载后稷是农业耕作的发明者,农业应该在他之前已经产生了。其二,商人信奉的神祇叫“上帝”或是“帝”,周人信奉的神祇是“天”。直到周灭商之后,周人才开始信奉“上帝”或“帝”。

商王画像

再说商周。

在商族刚刚兴起时,可能一度进入到关中平原,不过他们并没有在此停留。直到一百年后,由于中原地区人口增长,商人才开始越过潼关,在关中定居。

根据考古发现,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河边上的老牛坡一带,有商人几百年居住史的证据。除老牛坡外,在关中东部还有一系列大大小小商人居住地点。老牛坡是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

尽管商人早就进入了关中平原,不过在商朝中期大约一百年时间里,并没有向关中平原大力扩展,其原因是来自商朝内部的九世之乱。直到盘庚迁殷之后,经过几十年休养,商朝的实力得以恢复,到武丁王时期才开始对四方大肆征战。这时的征战,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个别部族的自发扩张,而是王国有组织的、由商王统一指挥的军事行动。

武丁组织的第二轮军事行动主要就是在关中平原向西扩张。这时已经有了马拉战车,这就为长途奔袭和物资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这次行动,到达了以前从未到达的关中西部地区。

关中西部有一个叫“周”的羌人部落。在殷都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一条是这样写的:“丙辰卜,宾贞,王惟周方征。”意思是武丁占卜要不要亲自去征讨周方。类似的卜辞多达九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说的“周”,不是后来的姬周,而是“羌周”。这时的姬周还生活在陕北山区,武王不可能知道他们。

商朝部队消灭了羌周之后,占据了岐山之南、渭水之北的周原地区。然后,武丁任命了一位贵族统治周原,在甲骨文里,他被称为“周侯”。这是商人建立的名为“周”的侯国,也就是我们说的“商周”。

考古发现,周原地区出土过几代青铜器,有窖藏也有墓葬,其中多数属于殷商早期,恰好和武丁时期的西进吻合。这些青铜器表明,占领周原后,商朝试图在这里建立稳固的据点或扩张基地。并且,这位“周侯”和商王室关系密切,在武丁的卜辞里有许多有关他的内容,例如:“令周侯今生月亡祸”,意思是,武丁祈祷周侯这个月没有灾祸。

相比周侯的封号,他是“侯”,而几代人之后商朝封给姬昌的封号只是“伯”,叫“周方伯”。商朝是不会给异族首领封“侯”的,顶高就是“伯”。

武丁死后,西进的势头大减,西部土著羌人与商人冲突加剧,关中西部的商人据点纷纷瓦解。据分析,在周原建立的这个商周存在时间不会太久就被消灭了,或是赶走了。

此后,商人撤出关中西部,不过商人还是坚守着关中东部的老牛坡,武丁王册封了一位新的贵族,他就是在《史记》和《封神演义》里赫赫有名的崇侯虎。后来在武乙时期发展成崇侯国。

后稷后人迁徙路线图

最后说姬周。

不窋率领族人向北迁移,到达戎狄居住的地方。戎是比羌稍微落后一点的族群,他们也是以农业为主,当然也有畜牧业。不要把戎人理解为游牧部族,他们也是定居的。关于狄人,在春秋以前很少有记载,他们比戎人更落后一些。

至于不窋他们到底到达的是什么地方,史书没有记载,大致位置就在渭河平原北边的山地。

脱离了姜姓有邰氏部落之后,后稷的后人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新的族姓,叫做“姬”。表示出他们和姜姓已经拉开了距离,两个族群之间可以通婚了。这就是后来建立周朝的姬周族。

不窋的儿子叫鞠。他们在戎狄地区居住了不止两代。到了公刘这一代,进行了一次举族大迁徙,迁到了一个名叫“豳”的地方。豳究竟在哪里?《汉书.地理志》认为,豳就在陕西省旬邑县。据考古发现,豳的具体地址是在现在的咸阳市西北148公里的长武县碾子坡村。

这次迁徙的过程隆重而欢快。他们提前做好了准备,把粮食装进口袋里,手里拿着弓箭、戈和盾,一路翻山越岭,涉水渡河,终于到了一片平坦的山间平原,这里就是长武县碾子坡村。他们在这里安营扎寨,搭建房屋,开垦荒地。大家对部族首领公刘十分拥戴。

周原博物馆外景

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碾子坡进行了发掘,发现了这处遗址,后来在1980—1986年期间又进行了十余次发掘。经碳14测定,在商代,即距今3500—3100年这个时间段,这里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考古学家把它叫做“先周”文化。据分析,它可能就是公刘率领族人到达的地方豳。

周人在豳这个地方居住了二百多年,到了商朝武乙王时期迁到了周原。

当时的周族首领是古公亶父,是他率领周族从豳迁到了周原。至于周族迁徙的原因,在周朝的文字记载中只说是因为受到了戎狄的威胁,并不提与商朝有什么关系。

这个说法并不可信。据考古发掘证明,亶父率领族人走后,豳这个地方仍然有周的族人居住,在这里也没有找到任何能够证明遭到戎狄侵入的痕迹。

其实,周人南迁是另有原因的。

武乙王是商纣王的曾祖父。他做了一个当时看来微不足道的决定,就是准备接纳一个从北部山区迁来的小部落,它的名字叫周。武乙允许他们在周原居住,充当商朝的微末附庸。

武乙为什么会允许周人迁到周原呢?现在的历史学家给出了答案。

周原发掘的姬昌住宅平面图

有历史学家分析《易经》“益卦”六四爻辞内容,认为其中的“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它的意思是这样的,即:商朝派使者乘着马车到了豳地,他对亶父(公)说:“跟我走吧,为了殷商朝,你们这个小国搬迁一下,这对你们也大有好处。”据判断,这个使者很可能是崇国国君崇侯。

史学家认为,商朝需要招募一个仆从部族,让他们定居到周原,充当商朝的附庸和马前卒。这才是姬周族来到周原定居的根本原因 。只是周人在灭商之后不愿再提起这一段不光彩的黑历史。

《易经》升卦六四爻辞写到:“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说的是亶父到了周原,拜见武乙王,武乙举行祭祀,招待了这位异族番邦的小头领。当时,可能武乙到周原巡视,正在考虑如何利用这片荒废了的土地。至于亶父的行程,估计是沿着泾河河谷先向东南,出了山地之后再折向西,到达岐山之南的周原。

在《诗经.绵》中记载了亶父到周原的情形。他带着夫人对周原进行考察,他的夫人是他在豳地娶的姜姓女子。后来周人把她尊称为“大姜”或“太姜”,她生了泰伯、仲庸和季历。

到了周原后,亶父仔细考察环境,发现这里有广阔平坦的草场和树木,很容易开发成优质良田。正所谓“周原膴膴,堇荼如饴”。以前这里不安全,现在有了商王的允许,就完全不同了。《诗经》中对周人在周原是如何建设的进行了大量细致的描述。

周原博物馆内景

武乙王恩准姬周人迁到周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周人要为商王朝捕猎人牲,供商王祭祀上帝和祖先时使用。据说,商王祭祀规模很大,每次祭祀需要使用四百个人牲,因此对人牲需求量很大。

甲骨文中记载,商朝使用祭祀的人牲主要来自羌人。羌人是周人的邻居、近亲,因此,为商朝捕猎羌人并不符合周人的道德观念。有人推测,亶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庸之所以出走,估计是不同意为商朝捕猎羌人,与亶父和季历发生了冲突。

而亶父和季历则认为,如果不依附于商朝,姬周很难发展起来,只能在山里过那种蛮荒生活。

后来,季历继承了亶父的族长之位。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去捕猎羌人,为商朝提供人牲。

在公元四世纪的晋代《竹书纪年》中,对季历的事迹有所记载。书中写到,武乙王三十四年,季历到殷都朝见商王,被武乙王授予土地三十里。估计这块土地在殷都近郊,是作为季历到殷都时居住的封邑。看来,季历得到了武乙王的赏识。

姬昌画像

自从迁到周原后,亶父和季历一直四处征战,为商朝捕猎人牲。季历娶了挚国国君的二女儿为妻,她姓任,被晚辈称作“大任”或“太任”。挚国在现在的河南省汝南一带,离商朝中心地带不远,因此接受商文化应该比较多。大任到了姬周后,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姬昌,即周文王。大任对姬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特别是商文化对他的浸淫。他从小就会说商朝语言,会书写商朝文字(这时的姬周没有文字)。他晚年沉迷的占卜和易卦,也都是起源于商朝,应该也和他母亲的影响有关。

姬昌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叫虢仲,一个叫虢叔,知名度很低。他们两人估计是季历和其他女人生的孩子。

季历在到殷都献俘时意外地被杀死,有人猜测他是死于商朝的内斗。商王文丁也几乎在同时死去。季历死时,姬昌还不到十岁。

商朝新王帝乙上台后,对姬周不感兴趣,只要把俘虏按时押送过来就行。在这段四十余年时间里,没有发现姬周与商朝来往的记录。姬昌经历了四十余年沉寂时光,直到他的晚年才出现了转机。这时,商王朝新王继位,他就是最后一位商王——商纣王帝辛。

最后总结一下,所谓的“周地”只有一个,那就是名为周原的地区;而名为“周”的族群则有三个,即羌周、商周和姬周。长期以来,人们不知道前两个族群的存在,只知道姬姓建立的姬周和由姬周建立的周代。根据近年来考古发现和历史学研究,证明了在周原这个地方,先后曾经有三个名为“周”在族群存在,这就极大地丰富了周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揭示出关中西部文化的灿烂多彩,是一件值得宣传的大好事。

资料来源:李硕著《翦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炎帝   岐山   关中   商朝   族群   族人   祭祀   商人   地区   部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