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发病率攀升、仅次于肥胖的第二大儿科内分泌病……家长应注意观察

暑假在即,各大儿科类医院的内分泌科陆续迎来一些带着孩子来的家长。“这孩子是不是提前发育了,会不会长不高?”家长们的焦虑各有不同,有的担心孩子长太快,有的担心长太慢……火热的儿科诊室里,医生们感慨,近年来,性早熟发生率逐年攀升,已成为仅次于肥胖的第二大儿科内分泌疾病,中国学龄儿童性早熟的患病率约0.43%-4.7%。要注意的是,这不仅关乎外貌,性早熟患儿面临生理、心理双重负担。

家长如何评估孩子?记住“一看、二触、三检查”

从全球趋势和我国纵向对比看,我国儿童性早熟提前了吗?

“总体上看,人类在发展过程当中,性发育在不断地提前。上个世纪女孩子可能要到15、16岁才来初潮,到现在大概12岁。亚洲人群特别是中国人群,儿童虽然性发育开始的时间提前了,但总的来说没有影响到我们的身高,整体的平均身高还在缓慢增长。因为除了发育年龄,还有其他因素对身高造成影响,比如营养、运动、生活环境的改变。根据2022版最新共识,女孩在7.5岁、男孩在9岁以前呈现第二性征或女孩10岁前来初潮即为性早熟。”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委罗小平教授表示。

作为家长,有没有办法早期判断孩子是否性早熟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傅君芬教授支招,评估性早熟可以“一看、二触、三检查”。“一看就是看外观,女孩会有体态改变,观察男孩要难些,可能看到有喉结了、长胡须了,就已经到中晚期。这时就得配合第二步骤——触,即体格检查,以及第三步的检查评估,看看骨龄有没有提前,是否为中枢性性早熟等。”

并非所有性早熟都要治疗

“发现后,不是说马上就要给孩子做激发试验,随访是很重要的。三个月一次的随访,观察孩子的骨龄进展程度、子宫卵巢增长的速率以及身高各方面情况,再综合评估,如果是快进展的、又是中枢性性早熟,有需要用药指征的,再用药治疗。”傅君芬教授说。

罗小平教授也谈到,并非所有的性早熟都要治疗,对明显影响到身高的,或产生一些严重影响心理行为问题时,就要开始治疗干预,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成年终身高,以避免出现相应社会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

随着医学技术与认识不断提升,当前对性早熟有什么治疗新进展?傅君芬教授表示,从目前国际国内实践看,对真实快进展的中枢性性早熟目前唯一的治疗药物就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GnRHa)。

受益于我国药物审评审批“提速”,长效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已进入中国。今年3月,达菲林三月剂型经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中枢性性早熟的治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等全国多地,已开出首批处方。相较GnRHa一月剂型,三月剂型的上市意味着可将患儿注射次数从每年13次减至每年4次,患儿及家属只需每三个月到医院接受注射治疗及随访观察,进一步降低家属误工、孩子误学的就医成本。

与吃到底有没有关系?预防“病从口入”

暑假在即,医生同时提醒,预防“病从口入”。原来,很多家长内心有同一个问题——性早熟与吃东西有没有关系?傅君芬教授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撑性早熟可能也是吃出来的。

“在我们的动物模型里,曾给小老鼠喂过高脂、高蛋白的饮食。吃普通食物的小鼠青春发育时间基本上在32-34天,高脂高蛋白的老鼠青春发育时间则是28天。”傅君芬教授谈到,临床上也遇到过印象深刻的案例,这名男孩子来看诊时是9周岁左右,在此前一年的疫情期间,3个月内长了10公斤,细问病史才知,这孩子居家期间跟着视频学烹饪,每晚11点钟会给自己做披萨、面条、炒面,自己还开直播。

“这样会自己炒菜、烧饭的男孩确实很有意思,但无奈的是,到我们诊室一检查,他已经到了发育中晚期。”傅君芬教授说,临床上见到的超重肥胖青少年越来越多,她带领团队开展的涉及23万人群的3-18岁儿童青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如果3-6岁间超重或轻度肥胖,发生性早熟的概率明显增加。

“所以,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一定要管理好孩子的身材,管理好孩子的饮食结构。”傅君芬教授说。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儿科   肥胖   家长   剂型   发病率   中枢   内分泌   激素   身高   近年   教授   孩子   性早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