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类型是否是影响个体欺凌行为的重要因素?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校园欺凌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经网络媒体传播与舆论发酵,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随着校园欺凌题材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一双白球鞋》、《少年的你》等的热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惨案如“2020年浙江某职技校女生被8名女同学殴打致耳膜穿孔”的发生。

这些都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到了校园欺凌这一问题,如今曾遭受校园欺凌受害者也都纷纷发声留言,倾诉自己被欺凌的经历。

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受欺凌行为有一定的关系。

如:长时间在惩罚严厉这种消极的教养环境下的孩子,更有可能产生抑郁愤怒等消极的情绪反应,更容易参与欺凌他人或被他人欺凌。

此外,青少年受欺凌与亲子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其对父母的依恋类型存在一定的关系,如过度保护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受害对象。

这些父母会过度参与孩子的自主活动,替代孩子发现并解决问题,因此会影响到孩子解决冲突技能的发展,使孩子更容易成为欺凌的对象。

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子依恋水平越低,青少年参与校园欺凌行为的水平就会升高。反之,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子依恋水平越高,青少年参与校园欺凌行为的水平就会降低。

一、国内外关于欺凌行为的研究

Olweus把“欺凌”分为三个特征:蓄意伤害的消极行为、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具有反复性和持续性。

同时有研究认为,校园受欺凌就是欺凌者蓄意长期反复对受害者进行侵略且受害者难以反抗的恃强凌弱行为。

在Pellegrini研究中,其将欺凌行为中的受害者分为主动欺凌者和被动受害者,他认为欺凌行为的受害者与欺凌者有相似之处。

欺凌者是主动欺凌,攻击性极强,而欺凌的受害者没有攻击性,只能受欺凌。

同时国内研究者赵旭东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复仇性受害者的概念,认为长时间经受身体和精神折磨的受害者,可能会通过将伤害转嫁到更弱势的受害者身上。

通过这样的间接报复和对欺凌者的直接报复这两种极端式的输出模式来终止自己受到的欺凌,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

在当前有关中职学生的欺凌行为的研究中,对中职生校园欺凌的文献主要是从其现状、成因以及对策进行初步的研究。

其中,肖笛和徐大真在对中职生校园欺凌现状研究中发现,中职校园中校园欺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其中言语欺凌是最常见的欺凌类型。

谭晓鸣在对中职生校园欺凌现状的研究中,发现中职学校校园欺凌事件存在较大的校际差异,并表现出集中化倾向。

欺凌他人发生率和被欺凌发生率呈现对称性发生规律,欺凌发生率和被欺凌他人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

之后,吴梦雪和刘晓对中职学校在校生校园欺凌行为进行性别分析发现,中职校园中男生欺凌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生,其中身体欺凌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青少年欺凌行为不容忽视,有关欺凌行为的研究可以为青少年欺凌行为提供解决策略以及方法,因此对欺凌行为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的研究很有必要。

欺凌行为的测量

在校园欺凌的分类中,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通常分为直接受欺凌和间接受欺凌,也有学者将其分为显性受欺凌和隐性受欺凌。

常见的受欺凌类型主要划分4种类型,如言语受欺凌、身体受欺凌、关系受欺凌和网络受欺凌。

如张文新和武建芬对我国校园欺凌现状进行调查,将《Olweus儿童欺负问卷》进行重新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分为小学和初中两个版本。其中小学版有38个项目,初中版有56个项目。

之后,陈世平等人在其基础上修订成了《中文版欺凌行为问卷》,到现在这个问卷还被广泛应用于校园欺凌的相关调查研究中。

近些年,谢家树等人对有关校园氛围系列量表进行中文翻译,从受欺凌者的角度出发修订成了新的《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之后又经过多次修订。

最终形成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四个维度的量表,可对校园受欺凌的不同维度进行测量。

同时,褚晓伟和范翠英等人修订了《网络欺负量表》,通过在我国初中生群体中施测检验其信效度,结果发现其有较高的信效度。

该量表也成为了调查中国青少年网络欺凌与被欺凌状况的主要量表。

纪艳婷编制的量表有被欺凌和欺凌两个分问卷,各包含言欺凌、身体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四个维度,该问卷克隆巴赫Alpha系数为0.940,信度稳定且良好。

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类型与欺凌行为的相关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依恋类型对青少年成长有着显著的影响。

以往研究表明:从小受惩罚性教养的孩子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关系,长大后会更容易将所受的欺凌内化到其社会行为中,从而导致其社会行为退缩,更容易被社会孤立。

生活在惩罚严厉的教养环境下,更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更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更容易产生冲突。

在家教严厉,家庭暴力与混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逃避惩罚迎合父母,从而影响其的人际交往中,进而导致其形成顺从逃避的性格,导致其更容易受到欺凌。

李俊磊研究表明,父母拒绝的教养方式与不安全型亲子依恋关系、对中职生性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安全型亲子依恋类型、对中职生性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杨丽娜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蒙古族青少年依恋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中父亲温暖理解、母亲温暖理解和母亲拒绝否认三个因子对蒙古族青少年的父母依恋总分及各个维度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邓诗颖的研究发现,在安全型父母依恋的儿童中,其父母最多采取的是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溺爱型教养方式的较少,放任型教养方式的次之,没有专制型教养方式。

溺爱型、民主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相对于专制型教养方式对依恋安全性总分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家庭中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表现出的言语、行为倾向,大多可能会造成青少年欺凌行为的习得,专制、放任、严厉和惩罚都影响着孩子对待学校同伴的态度。

刘富良在研究中发现,父母教养方式的积极因子得分校园欺凌者低于未参与校园欺凌者,积极因子中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行为呈负相关。

而消极因子中严厉惩罚、过度保护和干涉则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行为呈正相关。

欺凌者的父母对于孩子的行为不加管束、过于放纵,造成了孩子不良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

王雪凌的研究证明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还发现其中母亲教养方式对孩子欺凌行为的影响较大。

不良的亲子依恋类型与父母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各种问题行为,更容易导致欺凌行为的发生。

有研究发现,父母关爱、鼓励自主等积极的教养方式与中职生受欺凌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并对其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父母过度保护、过分偏爱和拒绝惩罚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对中职生受欺凌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并对其有正向预测作用。

以往研究表明,亲子依恋类型与欺凌行为之间存在联系,不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容易出现行为障碍和心理问题。

岳永华等人的研究表明,不安全的亲子依恋类型个体往往会出现越多的问题行为,从而导致欺凌行为的发生。

李锦萍的研究问题行为的其中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出现攻击行为,他发现个体的亲子依恋质量越差,其出现攻击行为的水平也越高。

缺乏安全与信任感的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充满敌意认知,会消极应对外界环境。而安全的亲子依恋会提供社会控制的作用,促使个体阻抑其攻击行为。

如青少年与父母依恋程度越高,攻击行为的水平越低,两者呈显著负相关。

同时许秀芬等人研究发现高质量的亲子依恋能为个体提供比较强的社会支持,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减少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二、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类型与欺凌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父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父亲依恋、母亲依恋与欺凌、受欺凌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父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父亲依恋、母亲依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依恋类型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中职生父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与父亲依恋、母亲依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如果能够准确关注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及时回应,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理解与支持,就能使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使得依恋质量更高。

相反,如果父母总是忽视孩子的情感和需求,漠不关心,让他们觉得不被重视、支持和理解,就会使孩子形成不安全的依恋,依恋质量就低。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欺凌行为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中职生父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与欺凌、受欺凌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对于中职生来说,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减弱子女欺凌他人的水平,甚至可以在面临欺凌时积极应对,且更不易欺凌他人。

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使得子女更容易受欺凌,从而模仿父母的言行,进一步演变为欺凌者。

子女需要得到父母的肯定与赞许来形成自信自尊的人格,反之则会产生敌对恶意的消极情绪。

父母对待子女的暴力、冷漠态度,会催生子女形成同样的暴力手段来对待他人,进而产生欺凌行为。

中职生依恋类型与欺凌行为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中职生父亲依恋、母亲依恋与受欺凌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也就是说,与父母的沟通越多、关系越好,个体受欺凌的可能性就越低;中职生母亲依恋与欺凌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也就是说,与母亲的沟通越多、依恋越强,个体出现欺凌的可能性就越低。其中父亲依恋与受欺凌间存在的关系更强,父亲依恋与欺凌间存在的关系相对较弱。

这与郑希付的研究结果:亲子依恋水平越低,子女行为的异常程度越高相符。

高质量的父母依恋也为子女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能提供更合理的建议和更成熟的经验,与父母的关系进一步影响了与同学的人际关系相处,为良好的社交奠定了基础。

中职生依恋类型作为父母教养方式和欺凌行为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分析

结果分析显示,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对欺凌行为有直接影响,又通过父母依恋类型间接作用于欺凌行为。

具体来看,父亲教养方式负向影响欺凌、受欺凌,而父亲依恋会增强二者间的负相关,说明父亲依恋在父亲教养方式和欺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母亲教养方式负向影响欺凌、受欺凌,而母亲依恋会增强二者间的负相关,说明母亲依恋在母亲教养方式和欺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依恋类型在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和欺凌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这一中介效应检验的结果说明,家长可以通过改变父母教养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支持和照顾,来提升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质量,从而降低孩子在校欺凌和受欺凌的水平。

进入中职学校后,子女与父母的相处时间减少,但这绝不代表子女的情绪和行为不被父母影响。

当孩子进入校园后,因为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安全的依恋所造成的潜在人格创伤可能会逐渐暴露,而家庭氛围温暖、亲子依恋良好的孩子能避免欺凌行为的发生。

另外,研究中还发现依恋类型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欺凌行为的影响中起一定的调节作用:父亲依恋正向调节父亲教养方式对欺凌、受欺凌的影响。

即随着父亲依恋的增加,积极的父亲教养方式对欺凌、受欺凌间负向影响逐渐减弱;母亲依恋正向调节母亲教养方式对欺凌、受欺凌的影响。

即随着母亲依恋的增加,积极的母亲教养方式对欺凌、受欺凌间负向影响逐渐减弱。换句话说,在父母依恋质量高的情况下,父母教养方式并未显著影响个体的欺凌、受欺凌水平。

三、教育建议

学校层面

第一,学校应定期开展积极有效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尽管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已经纳入中职教学体系中,但仍存在巨大问题。

尤其是师资配备及课程设置,心理健康课及心理辅导工作大多流于表象,没有及时、有效地监控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学生无法得到深层次的学习与指导,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第二,学校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应尽可能将对被欺凌者所受的伤害和负面影响降到最小,给予其关注和安慰。

同时,要认真严肃地给予欺凌者应有的教育与处罚,决不可草草了事,或是简单的归结为学生之间的胡闹和玩笑。

过程中,学校要多关注学生,多和家长沟通,增强家校交流,使家长能关注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第三,学校应对校园欺凌的防治措施和规章制度进行不断改进和进一步完善。

应建立相关应急处理预案,定期开展家校活动,确保学生在受到欺凌时有地方可以求助,家长和老师可以及时介入,最大程度下减少对学生造成的身心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母教   类型   生父   教养   受害者   消极   亲子   青少年   个体   父亲   父母   母亲   因素   关系   方式   孩子   校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