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奔腾年代》,只要追求梦想,就不是咸鱼

文|锦知意

编辑|锦知意

前言:电影《奔腾年代》改编自真实事件,是典型的以美国梦为蓝本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经济大萧条的灾难呼啸而来时,或穷或富的不同角色追逐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故事。

《奔腾年代》采取了与众不同的叙事方式,着力刻画了三人一马四位主角,读懂主角们的故事,就读懂了电影中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来深度解析电影中的三人一马。

马奎尔:再穷也不失风度


影片一开始有这样一个镜头波拉德一家为了躲避事业浪潮带来的经济危机,来到了离家千里之外的城市生活,可父母并没有找到工作,一家人连吃饭都成了难题。

波拉德骄傲地走到了父亲的面前,摊开手,将手中的两个硬币交给父亲,说:这是我挣到的两块钱。

这段镜头色调阴冷,也预示着波拉德的悲惨命运即将开始。

很快,父亲拎来了一个布袋,袋子里都是书,他将这些书作为礼物送给了波拉德,而自己则和母亲带着其他的孩子离开了这座城市去讨生活。

另外一个,与家人分别的镜头十分感人:十四岁的波拉德一脸惊讶地看着对面的父亲,而他的母亲则站在一侧又哭又笑,父亲语气坚决,手段强硬,几乎是用蛮力将装满书的布袋子塞到了波拉德怀里。

波拉德的惊讶是理所当然的,在马场工作一天赚到了两块钱,他甚至不敢私吞一分钱,而是第一时间回家把钱送给父亲,请父亲来安排一家人的吃喝。

可父亲不但不接受他的钱,而且立刻提出了分别。

波拉德这个时候还是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少年,他脸上的惊讶表情正是在暗示他心中的猜想:父亲因为巨大的生活压力要抛弃自己。

可实际上,导演安排这个故事桥段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虽然波拉德还是个没成年的小孩,但他已经可以自食其力,这时其他的家庭成员反而成了他的负担,所以父亲选择离开。

那为什么导演又将一大布袋书作为临别礼物呢?

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因为作为本片主角之一的波拉德,他人生的前半段完全是在贫困潦倒、饱受磨难的泥泞中挣扎着的,直到被伯乐发现后,才真正展现出了自己的才能。

如果没有精神支持,波拉德一定会因为生活的困顿或者大环境的影响,迅速堕落成随处可见的小偷、盗匪,那么《奔腾年代》的故事就缺乏一定的真实性。

所以,这袋子书,就是导演有意安排的。这样的临别馈赠,既是父爱的深沉表达,也是日后的波拉德在一次次失败中重新振作起来的精神食粮。

在以下这些桥段可以印证笔者的观点:

镜头一:父亲离开后,波拉德换了很多工作,但都跟骑马有关,这既是他的兴趣,又是他唯一掌握的技能。

在又一次被赛马场辞退后,为了赚到饭钱,波拉德参加了地下拳击场的比赛。

在擂台上,饿的饥肠辘辘的他被对手迅速击倒,看客们爆发出阵阵嘲笑声。

只有赢了比赛才有钱赚,输比赛不光是白挨打,甚至一分钱没有。

深夜里,波拉德躺在车站里的长椅上,虽然已经遍体鳞伤,但他却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是在专心地阅读父亲留下的书。

果然,波拉德又一次重新振作起来,找到了一个在赛马场遛马的工作。

镜头二:在被富商霍华德和驯马师汤姆选中后,波拉德如愿以偿地成为了赛马“海饼干”的骑师。

然而在第一次的比赛中,波拉德收获了惨败。

他将惨败的原因归结于对手骑师的干扰,而自己只顾着与那名骑师对抗,没办法专心驾驭海饼干。

为此,他和汤姆大吵一架后愤愤离去。

夜色中,波拉德站在一堵桥上,手里拎着父亲留下来的一袋子书,想要把这些书都扔到河里,好在最后他放弃了这个想法。

这段镜头中,波拉德的饰演者托比·马奎尔的表演堪称完美,他的面部表情从悲伤到绝望再到果断,层层递进地将波拉德的心理变化刻画的淋漓尽致。

正是这袋子不值钱的书,让波拉德又一次守护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风度,没有让自己在生活的深渊中堕落下去。

汤姆:我们不能为了一个伤口就放弃一个生命

影片中的汤姆是一个驯马师,他曾经是一名西部牛仔,却因为城市不断向草原扩张,在失去了自己纵马奔跑的田野后,他被迫来到城市务工。

影片中对于汤姆这一角色的刻画是非常生动的,比如有这样一个桥段:马场中的一匹赛马断了一条腿,它的主人命令工人将赛马按倒在地上,然后举起了手中的枪要枪毙这匹马。

汤姆急忙过去阻止了马主人,然后把这匹受伤的马带走后治好了赛马受伤的腿。

他的这个行为正好被富商霍华德注意到了,霍华德正有投身赛马业的想法,他一下子就相中了汤姆这个与众不同的驯马师。

在霍华德第一拜访汤姆时,他询问汤姆:为什么要救那匹马,它明明没有价值了。

汤姆回答道:我们不能为了一个伤口就放弃一个生命,霍华德深受感动,正式邀请汤姆作为自己的驯马师。

而在后续的剧情中,在波拉德驾驭海饼干第一次参赛失利后,霍华德和汤姆都发现了波拉德的缺点,他在过往的工作中,因为深受黑赛马场的影响,习惯了和其他的骑师对抗,而这种行为是不被正规赛马场允许的。

对于波拉德的缺点,汤姆也选择了包容,也正是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波拉德成为了一代传奇骑手。

不能因为一个伤口就放弃一个生命,这是霍华德的人生信条,同时,也是导演在向观众们含蓄地表达本片的主题:不能因为挫折就放弃积极生活的动力。

霍华德:失独富商的美国梦


霍华德曾经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修车工,后来白手起家经商,最终买下了六千多公顷的土地,成为了一个农场主。

在经济危机爆发的同时,他唯一的儿子因为一次车祸去世了,经济危机的呼啸而来、老年丧子的悲痛,霍华德深受打击。

后来,他结识了一位年轻的女性,两个人很快建立了感情基础并且结婚,霍华德的妻子喜欢赛马,于是他也开始涉足赛马圈,最终再次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霍华德先是以独到的眼光发掘了驯马师汤姆,即使所有人都觉得少言寡语、每晚都睡在树林里面的汤姆是个怪人,但霍华德却力排众议地选择了他。

之后,霍华德又相中了波拉德作为自己赛马的骑手,即使波拉德之前是在非法的黑赛马场工作,即使他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但霍华德却觉得波拉德的性格和桀骜不驯的赛马海饼干一样,都充满了愤怒。

所以,霍华德在影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之于汤姆和波拉德,是伯乐,也是这部以美国梦为主题的电影的灵魂人物。


海饼干:桀骜不驯的传奇赛马


海饼干是一匹又瘦又小的马,但它的食量却是其他赛马的两倍,可虽然吃得多,却跑不快,因此它成为了赛马场的淘汰品,唯一的价值就是陪跑。

海饼干的骑手不但整日用马鞭抽打它,甚至在赛场上也会强行让它绕圈子,把胜利让给其它更有潜力的赛马,以此来为这些赛马增加信心。

在一个凌晨,汤姆发现了正在被驯马师牵着散步的海饼干,他惊喜万分,因为他曾经是个牛仔,他能够一眼看出一个生命对于胜利和奔跑的渴望。

于是,他提出了要买下海饼干。

很多人都对他的行为表示不理解,这样一匹性格暴烈的劣马,怎么会有人愿意买呢?

最后,汤姆以两千美元的最低价买下了海饼干。

作为驯马师的汤姆告诉骑师波拉德:在比赛的前半段,不许你用力抽打海饼干,而在比赛的后半段,你只需要放手,海饼干会将胜利带给你。

果然,在经历第一次的比赛失利后,海饼干找回了自己作为一匹千里马的潜力,它不再是陪跑的工具,只要赛场上有任何对手,它都会全力出动,直至遥遥领先拿下比赛胜利。

汤姆的自信和海饼干潜力的爆发不是突兀的,影片中有大量的细节做出了暗示:汤姆曾经是牛仔,对于驯马他有这与众不同的理解;汤姆热爱生命,曾救下前腿受伤的赛马;

海饼干的毛色与其他马儿不同,红得发亮,明显是稀有品种;它食量巨大,而吃饱后却跑不快,这也暗示了其他的驯马师能力不足,无法驾驭这匹千里马。

果然,在完成与骑师的磨合后,海饼干愈战愈勇,连夺多项比赛的桂冠,最终成为了美国赛马历史上的一代传奇明马。


笔者观点


霍华德、汤姆、马奎尔、海饼干,三人一马四位主角组成的故事,充满着导演的悲悯。

三个人之间互为伯乐,互相成就,而赛马海饼干则为他们夺得了比赛的胜利,赚到了巨额的奖金。

人拯救了马,马则拯救了人的灵魂,帮助他们实现了人生的成功,同时,导演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生命的高度到底几何?

霍华德老年失独,后半生就要孤苦伶仃;汤姆失去了家园,背井离乡处处受到冷眼;马奎尔则历经半生磨难,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海饼干则是一匹身材矮小的马。

他们的生命高度到底几何呢?或者说,作为观众的我们,可能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或穷或富的我们是否能寻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呢?

导演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就像故事中的主角们一样,只要不放弃,不认为自己“小”,不认为自己“失败”,就一定能做出一番大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拉德   伯乐   汤姆   赛马场   咸鱼   赛马   饼干   导演   镜头   父亲   年代   生命   梦想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