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①②③ - 海洋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是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全面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自然资源部指导沿海各地实施了一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项目实施成效逐步显现,红树林、滨海湿地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海岸带生态安全屏障得到进一步巩固。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优秀典型案例示范引领作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组织开展了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从各地报送的25个案例中评选出9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具有突出的生态效益,兼具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示范借鉴价值。在2023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即将到来之际,开设此专栏,介绍这些案例。本期介绍“锦州市大凌河口生态修复”“南大港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秦皇岛市七里海潟湖湿地生态修复”三个案例实施生态修复的做法和成效。

案例①:锦州市大凌河口生态修复

锦州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在2018年至2020年开展的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工作中,锦州市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投入2100余万元实施了锦州市大凌河口生态修复项目。项目从大凌河口滨海湿地生态问题出发,因地制宜地采取养殖围堰拆除、地形重塑、盐沼植被修复、海堤生态化等修复措施,有效改善了大凌河口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生态修复效果显著。如今的大凌河口重现了“红滩绿苇、鸥鹭齐飞”的生态景观。
引 言

大凌河发源于辽宁省与河北省接壤地区,全长447公里,流域面积2.33万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17.91亿立方米,是辽宁省西部最大的河流,是辽西人民的母亲河。大凌河入海口地处辽河三角洲湿地西部,域内滩涂广袤、芦苇和碱蓬壮阔、生物群落丰富多样,是我国河口湿地的典型区域。锦州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大凌河口生态保护修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问 题

整治修复前养殖围堰侵占滨海湿地

大凌河入海口两侧原为芦苇和翅碱蓬交替出现的滨海湿地。随着区域围海养殖的大规模发展,养殖围堰占用了滨海湿地,割裂了河口天然潮沟,导致滨海湿地海水交换受阻,盐沼植被逐渐退化,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受损。

整治修复前养殖围堰占用湿地,阻隔潮沟连通

措 施

针对修复区域的生态问题,项目以恢复河口湿地生态功能为重点,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按照“保障生态安全、突出生态功能、兼顾生态景观”的次序,科学选取技术模式,保障修复效果。

(一)湿地地形重塑

拆除围海养殖围堰3670米,恢复滨海湿地,因地制宜进行地形改造,疏通潮沟水系,重塑了芦苇-碱蓬湿地生境。

整治修复后改造地形,恢复滨海湿地形态

(二)潮沟清淤疏浚

开展河口潮沟清淤疏浚,疏通养殖围堰外围潮沟9317米,恢复河口滨海湿地的水动力条件,修复滨海湿地190公顷,改善河口生境质量。

整治修复后围堰拆除、潮沟连通、湿地恢复,芦苇-碱蓬植被长势喜人

(三)盐沼植被恢复

在地形重塑的基础上,选择芦苇、翅碱蓬等当地植物进行补植,恢复盐沼植被37公顷,打造鸟类栖息适宜生境,恢复典型河口滨海湿地生态景观。

整治修复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在修复区现身


整治修复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在修复区觅食

成 效
(一)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项目实施养殖围堰拆除及潮沟清淤疏浚后,首先恢复了原有滩涂及Ⅰ级潮沟,修复了滩涂潮沟的水动力条件,改善了滩涂径流及潮流的交互过程;并在潮沟清淤疏浚后的自然演化作用下,促进Ⅲ-Ⅳ级潮沟系统发育,形成天然的滩涂潮沟水文动力环境。其次通过滩涂生境改善及盐沼湿地植被种植等措施,逐渐恢复大凌河口芦苇-碱蓬生态系统景观。
2021年8月22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在修复区附近1天内观察到鸟类34种,种类涉及中型涉禽、小型涉禽、中型游禽和中小型猛禽,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黑脸琵鹭、黄胸鹀、黑嘴鸥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翻石鹬、阔嘴鹬、大杓鹬、白腰杓鹬、大滨鹬、小天鹅、白腹鹞、白尾鹞、短耳鸮9种,保护修复效果显著。
(二)生态效益持续显现
项目通过拆除养殖围堰、开展盐沼植被种植,遏制了大凌河口滨海湿地植被的退化趋势,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和纳污自净能力,实现了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循环。
(三)经济价值逐步体现
引来众多久未谋面的珍稀濒危鸟类回归,带动众多摄影、观鸟爱好者到当地打卡、留念,促进了当地旅游、民宿的发展。
(四)示范效应显著
项目采取的养殖围堰拆除、地形重塑、盐沼植被恢复、潮沟清淤疏浚、护岸生态化改造等措施,修复成效显著,对同类项目具有示范意义,为河口滨海湿地修复相关的科研、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范例。

辽宁省自然资源厅推荐
锦州市自然资源局提供案例



案例②:南大港湿地生态保护修复

河北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南大港产业园区东北部,渤海湾西岸,是东亚至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网络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南大港产业园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动基于湿地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持续改善湿地生态状况,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动绿色经济转型。
引 言
南大港湿地是我国29个国家重要湿地之一,东亚至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网络重要节点,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湿地内现有植物237种,昆虫291种,鸟类268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鸟类16种,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鸟类50种。
2020年,南大港产业园区深入参与河北省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申请中央财政资金2898万元,开展南大港湿地(北部养殖池塘)生态修复项目,实施针对性修复,恢复原生湿地。
问 题

项目实施前养殖池塘占用湿地


修复前的养殖设施占用湿地导致水系不连通

南大港湿地北部处于南大港湿地水循环系统的末端。由于多年来缺乏有效保护,该区域被围垦形成连片养殖池塘,改变了原有湿地地形地貌,割裂了湿地的水文连通性和生态空间。湿地水体盐度升高、水质恶化、水生生物减少、鸟类栖息和觅食空间萎缩等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南大港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修复前水系不连通,造成湿地部分区域干涸退化

措 施
(一)生态修复,筑牢“两山”根基
2020年,为改善鸟类栖息空间,提升湿地生态环境,河北沧州市组织实施了南大港湿地(北部养殖池塘)生态修复项目。该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资金2898万元,通过退养还湿、微地形整理、滩面营造、坡面生态化改造等措施,清理围堤长度4.54公里,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08.8公顷,恢复了由水域—浅滩生境岛组成的自然湿地结构,有效提升湿地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通过退养还湿、围堤拆除、微地形整理修复后,形成滩面、水面的自然湿地

(二)科研监测,擦亮“两山”底色
开展以东方白鹳为重点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专属保护栖息地建设。建设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开展野生鸟类调查监测,实现鸟类智能监测与管理,掌握鸟类品种、数量、分布等信息。实施保护站点提升工程,完善保护站点10处,新建瞭望塔6座,加强保护区巡护监测工作。科研监测系统性工程正在逐渐发挥作用,为湿地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保障和科技支撑。

修复后形成的浅滩和觅食的鸟类


修复区修复后珍稀鸟类照片(上图为东方白鹳,中图为小天鹅,下图为白琵鹭)

(三)科学规划,促进“两山”转化
充分调研生态资源和土地利用现状,按照“优先保护、合理开发、综合治理”的原则,编制《河北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规划(2018-2035年)》和《南大港湿地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坚持以原生态景观保护为基础,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为重点,将湿地生态保护成果转化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

近万只雁鸭抵达南大港湿地生态修复区

修复区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在此过冬

候鸟于湖面起飞景观壮丽奇特
成 效
(一)生态产品供给提升,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通过生态保护修复和坚持不懈的治理,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吸引着更多鸟类来到南大港湿地。2021年仅北部修复区观测到鸟类10360只,鸟类数量较修复前同期提升了109%,2022年候鸟迁徙期间观测到鸟类数量2万余只,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种——东方白鹳、白枕鹤,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种——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白琵鹭。鸟类的种类、数量以及珍稀程度均有明显的提升。修复区内水体盐度、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总氮等水环境指标下降60%-70%;湿地土壤监测点位平均清洁度提升27.5%,土壤质量向好转变;湿地水体环境和水文连通性改善之后,游泳动物实现了自然恢复,矛尾鰕虎鱼、中华绒螯蟹、梭鱼、鲫鱼等游泳动物的恢复完善了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二)生态产品价值显化,实现绿色经济转型
通过湿地生态治理修复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南大港湿地景区作为重要生态旅游节点持续发挥着带动作用。南大港产业园区依托独特的湿地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态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康养等旅游产业,打造“旅游一业突破,引领多业融合”的全域发展新模式。2020年12月,南大港湿地景区获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1年5月,获批省级智慧旅游景区;2022年4月,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7月,获批省级文化和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旅游人数和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三)生态品牌成效显著,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南大港湿地以其独特的原生态环境、高负氧离子空气、生物多样性,素有“心灵港湾、富氧之乡、康养福地、观鸟天堂”之美称,带动了周边村落开展乡村旅游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1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家星级饭店以及多家乡村旅游采摘景点经营,增加就业200余人。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推荐

沧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案例



案例③:秦皇岛市七里海潟湖湿地生态修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近年来,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紧紧依托资源禀赋,积极转变“向海要经济”的发展思路,不断增强湿地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奋力打造“蓝天、绿水、阳光、沙滩”交相呼应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体系。
引 言
七里海潟湖湿地位于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新开口附近,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潟湖。气候类型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干湿相宜。七里海潟湖是国内仅存的现代潟湖之一,在海岸潟湖湿地中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兼具防潮护岸、降解污染、涵养水分、维持生态平衡、固碳增汇等功能,对区域小气候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候鸟迁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特殊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渔业的兴起,围塘养殖占用导致七里海潟湖出现湿地面积萎缩、湿地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秦皇岛市立足于推动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于2016年组织实施了七里海潟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退养还湿(海)面积449.7公顷。项目实施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带动了滨海旅游业发展,吸引了周边高品位投资,营造了绿色经济、环保经济的良好发展氛围,增强了海洋生态功能,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形成景观价值突出、生态效益显著的滨海资源特色,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问 题

修复前七里海潟湖湿地存在占用自然岸线围海养殖的问题

据史料记载,19世纪中期,七里海潟湖湿地面积达到2000公顷。1978年,围堤和挡潮闸修建后七里海潟湖湿地水动力条件发生了改变,潟湖与海洋之间的联系更加困难,泥沙在湖盆及潮汐通道内淤积,水深变浅,水域面积萎缩,环境逐步恶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围塘养虾活动增多,导致水域面积进一步缩小。至2017年,由于养殖池塘占用和淤积等原因,七里海潟湖湿地水域退缩到新开口附近,面积仅为286公顷,海水水质变差,垃圾成堆,杂草丛生,生态环境恶化,迁徙候鸟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

修复前围海养殖活动减少了七里海潟湖湿地面积及鸟类活动空间,降低了鸟类种类及数量

措 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谋划项目

2016年来,秦皇岛市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启动实施了七里海潟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其中,中央资金约1亿元。项目采取岸线修复、退养还海等措施对七里海潟湖进行生态修复,完成岸线整治5.46公里、清淤疏浚228.6公顷、岸坡植被恢复68.35公顷、退养还湿449.7公顷。

修复后将人工岸线修复为生态恢复岸线

(二)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治理

针对七里海潟湖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状况,秦皇岛市依托技术单位,精准科学设计实施方案,对七里海潟湖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工作。一是退养还湿。针对湿地面积减少的问题,对七里海海域养殖及相关设施进行彻底清理,最大程度地恢复了湿地水面面积,将七里海潟湖湿地归还大自然。二是微地形改造。通过精准设计,采取工程修复措施塑造不同的自然地貌形态,缩短自然演变过程,为鸟类及水下生物提供栖息、觅食场所。三是岸线修复。通过降低标高,岸线生态化等措施恢复岸线自然形态和生态功能,将人工岸线修复成生态恢复岸线,为全省自然岸线保有率做出积极贡献。

修复后清除了养殖围堰,恢复了湿地周边植被,增强了生态系统功能


修复后湿地面积增加,为鸟类提供了更多栖息、繁殖、捕食场所

(三)限制人为干扰,构建长效机制

七里海潟湖湿地位于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实施后由保护区管理中心严格按照保护区管理要求实施监管,限制人为干预。在核心保护区禁止人为活动,稳妥推进核心保护区内原住居民有序搬迁;在一般控制区内仅允许按规定开展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严禁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属地海洋管理部门开展常态化执法巡查,打击涉海违法违规行为,最大程度减少人类活动,保护七里海潟湖湿地资源。

成群的红嘴鸥 佟永理供图

修复后翘鼻麻鸭、灰鹤、绿头鸭在此栖息 佟永理供图

修复后小天鹅、白鹤等大批珍稀鸟类在此栖息 佟永理供图
成 效
(一)生态系统恢复成效显著
一是生态系统功能明显提升。项目实施后,七里海潟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显著提升,水域面积大幅增加,实现湖内水体与外海海水的充分交换,水动力条件和自净能力大幅提升。二是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作为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共发现鸟类15目29科101种,其中湿地水鸟82种,3月份鸟类数量最多,约6000只左右;植被、海洋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种类更加丰富。七里海潟湖湿地现有陆生植物59科172属275种,其中,蕨类植物2科2属2种,种子植物57科170属273种;有海洋生物165种,其中,浮游植物33种,浮游动物49种,底栖动物71种,游泳动物12种。
(二)带动滨海旅游产业发展
工程实施后的七里海潟湖湿地擦除了养殖印记,与自然融为一体,恢复了景观生态价值突出的滨海区域资源,吸引了周边众多高品位投资,促进了周边阿那亚、阿尔卡迪亚、渔田小镇等滨海旅游产业发展。
(三)产生良好社会人文效益
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实施,赢得公众高度认可,激发群众积极参与。七里海潟湖湿地生态环境恢复后,茶余饭后散步观鸟的游人明显增多,乱丢垃圾、乱泼脏水等污染环境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公共秩序已然形成。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推荐

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提供案例


源: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

新媒体编辑:闫 倩

初 审:赵 蕾

审 核:程秀娟

:汤小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滩涂   锦州市   盐沼   秦皇岛市   河口   滨海   围堰   海洋   植被   鸟类   湿地   南大   生态系统   典型   生态   案例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