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父职角色的缺失对儿童的认知有何影响?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在我国儿童家庭教育中,儿童家庭教育的责任常常被父亲所忽视。

然而父亲在儿童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父职实践代表的不只是家庭生活的物质基础,还意味着正义、力量、坚强等精神基础。

在一定条件下,父职实践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会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人格发展产生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在父职角色实践能力较低的家庭中,儿童的身心可能会出现性格懦弱、情绪暴躁等问题。

尽管我国对于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出台了明确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与义务的法律和政策。

但是在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由于家庭结构、经济基础等原因,不同家庭的父职实践能力提升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

一、理论基础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套系统性的教育方法与思想。

如今,人们普遍将其作为有目的的、自觉的教育行为。缪建东认为,家庭教育既包括广义上的教育,也包括狭义上的教育,具体则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以及子女对父母产生的影响。

马和民和高旭平认为,在家庭中开展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家庭中开展的教育行为,二是家庭环境所形成的教育功能。

家庭中开展的教育是在指父母亲以及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所产生的教育影响。

而家庭环境因素所作用的方面则是家庭背景、生活方式或者互动行为对受教育者产生的无形的“隐性”的影响。

总的来看,家庭教育的特征表现为“显性”和“隐性”的特点。

从各位学者的表述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对家庭教育的概述存在差异之处。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父母对子女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单方向的教育。

广义的则是父母开展的教育,以及子女对父母的反馈教育。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针对家庭教育做出如下定义:家庭教育是父母等家长对儿童施加的一种教育,它会作用于儿童今后知识技能的提升,且对其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影响。

其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照料、人际关系指导、情绪行为处理和学业辅导。

父职实践

针对父职的研究是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从90年代开始对于父职实践方面的探索。

父职是指父亲在家庭中的职责与理念,也是一个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被建构的一个社会生态系统产物。但菲和昌兴茹指出,父职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方面的。

黄枫岚则指出,在21世纪官方媒体的报道中的父职角色,其供养家庭的身份依然存在,当代父职参与关注的话题中,课业辅导依然占据首要地位。

关于父职实践,部分学者将处于婴幼儿阶段的父亲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父亲如何扮演父职角色。与此同时,父职实践是指个人实践,是他身为父亲的角色,从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父职角色是个人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其职责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社会期望和评价的影响。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是指通过运用一个体系化的理论与方法纠正某些个体存在的不当行为,进而修正其对于某些事物的不良认知的理论,它由社会认知理论与行为主义理论衍生发展而来。

其中,认知行为理论包括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也就是ABC理论、贝克的认知治疗理论和梅钦鲍姆的认知行为纠正理论等。

在认知行为理论的框架中,认知与行为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也就是说认知会影响一个人的态度,进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同时这些行动还会反作用于个人的知识,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认知行为理论中,认知的作用主要聚焦于修正个体的某些错误行为,并且着重强调外界与内在的互动过程。

因此,认知行为理论可以在社会工作中帮助某些个体改变其内在认知与外在行为,形成不同于以往的行为方式,进而更正其过去存在的缺陷。

研究将基于认知行为理论,探讨小组工作介入儿童家庭教育中父职实践角色缺失或低下的问题,通过改变父亲在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错误思想和认知。

修正父亲在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不当行为,并通过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进而提升儿童家庭教育的父职实践能力。

二、关于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现状的研究

在我国的儿童家庭教育当中,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一直由母亲承担,父亲则长期缺席儿童家庭教育。

针对北京市的1000多个家庭开展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家庭教育中,父职角色履行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教育主要由母亲主导,占比高达70.2%,高出父亲参与的2倍之多。

这也说明了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承担了主要的家庭角色职责,其中母亲与孩子相处最多、交流最多,也更加了解孩子。

刘园指出,我国父亲参与儿童家庭教育的时间缺乏,整体表现较差,此外,父亲采用的教养方式也以鼓励居多。

魏爽与王童颜则表示,父职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已逐渐为年轻父亲所熟知,但是母亲或者双方长辈仍然是主要照顾者。

何绍辉的研究调查结果表明,父亲与儿童心中完美父亲的形象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马爽等指出,农村地区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现状不乐观,表现为农村父亲因外出打工,存在着参与缺位的情况;父亲每天参与育儿时间明显较少。

参与运动类、益智类、娱乐类等育儿活动的数量较少,在七种项目活动中,仅占4.4%,明显低于母亲。

由此可以看出,父亲缺位现象较为明显,有待提升参与水平,且父亲的参与程度对幼儿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与此同时,造成父亲缺席儿童家庭教育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父亲自身因素、家庭婚姻关系因素等方面。

在父亲自身因素方面,又包括父亲工作因素,时间因素等。

例如,Kaitlin发现,经济收入是影响父亲参与儿童家庭教育时间的主要因素,低收入家庭的父亲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外出工作,因此,他们很少能够抽出时间参与儿童家庭教育。

Raley指出,婚姻状况以及父母双方对于家庭的经济贡献是影响父亲是否决定参与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

如果母亲对于家庭的经济贡献超过父亲时,父亲则会决定将大多数时间用于教育儿童。

Bo发现,父亲自身的性格也会影响父职实践能力的提升。陈妍认为,新市民参与父职教育的动机较为强烈,但是时间是阻碍父亲参与父职实践的主要因素之一。

徐晓华认为,农村学校新市民家庭中的父亲存在着较大参与儿童家庭教育的愿望,但是经济压力是阻碍其进行父职实践的主要因素。

在家庭婚姻关系因素方面,Jay认为,妻子对于父亲参与儿童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McBride等指出,父亲在社会与家庭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经常与其他家庭或社会组员进行交流互动。

家庭内部是否保持和谐关系直接关系到父亲参与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与时间,并且婚姻的质量与家庭环境的质量息息相关。

父母糟糕的婚姻会造成儿童生活在一个糟糕的成长环境中,并且影响儿童人格的正常发展。

Amato认为,影响父职实践能力的因素可分为人力资本、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Epstein认为,家庭经济水平愈高,则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意愿愈高。

Dornbusch则通过调查指出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则儿童家庭教育的参与水平愈高。另外,父职长期缺席儿童家庭教育也会对儿童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

Judy等发现,父亲是否参与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认知力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若父亲长期缺席儿童家庭教育,则可能使得儿童的社会认知力停滞不前。

除此之外,美国卫生部则指出父亲的职能包括培育和谐夫妻关系、陪伴与养育孩子、成为孩子的模范等。

Yogman指出,父亲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父亲通过给予母亲精神与物质多方面的支持,也能够帮助孩子增强其自主发展的能力。

在家庭层面上,父亲较高的参与度不仅有助于增强母亲的育儿信心,还能够有效提高母职效能,这一点通过Jelani的研究得以证实。

Hwang在其研究中指出,父职角色参与对儿童的教导可以帮助儿童发展社交能力。

此外,父亲可以有效协助儿童社会认知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幼儿时期的陪伴中父亲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儿童逐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也需要抽出一些时间陪同孩子完成一些事情,例如共同完成一项手工作业,进而促进儿童自信人格的形成。

Surabhi等指出,父亲缺席儿童家庭教育会使得儿童出现某些心理健康问题。

纪成双认为,某些父亲认为,可以儿童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作用微乎其微,进而影响儿童认知的发展。

王争艳等则指出,父亲与母亲共同参与儿童家庭教育,可以有效帮助儿童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

关于社会工作推进父职实践的研究

目前,针对社会工作介入父职实践的研究则侧重于社会工作介入父职实践的可行性以及对策。

詹华旺与杜杰认为,社会工作所具有的某些特点,使得其可以协助解决父职实践缺失的问题。

夏菡与周帆指出,社会工作协助解决父职实践缺失的路径涵盖小组工作、个案工作与社区工作。

陈亚杰在一项调查中,通过社会工作中的亲职辅导法开展实务工作,并以此为基础改善农村家庭的父职实践失调问题。

胡加燕则通过采用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进而改变外来务工子女家庭中的父职实践参与度较低的问题。

吴亚丽则依据社会学理论与社会支持理论,针对流动儿童家庭设计介入方案。王丹则在其研究中,从社会工作视角切入,进行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家庭的探索研究。

冯益在开展社会工作时选择隔代儿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李颖基于优势视角,采用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研究了青岛市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窦超与谭越依据社会工作的系统化理论,以农转居社区中的儿童家庭为研究对象,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的新路径。任嘉威在研究中给出了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教育的可行性。

Rey-Guerra等在针对哥伦比亚儿童的研究中发现,社会工作的介入对于提升儿童家庭的父职实践能力存在着显著的作用。

Gur和Hind在一项针对残疾儿童家庭的调查中发现,接受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大多数父亲都表示,自身的父职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三、儿童家庭教育的父职再塑的建议

不断完善父亲角色

第一,转变自身观念。父亲在参与儿童家庭教育过程中,可以学会适当地与子女进行深入沟通,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对于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视。

与此同时,父亲参与儿童家庭教育的方式与手段也应当与时俱进,如父亲可以选择与儿童共同参与亲子旅行、亲子户外活动等一些新兴的亲子互动游戏。

第二,加强自主学习。父亲在关注儿童学习的同时,自身也应该重视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陪伴子女。

父亲在学习的过程可以加强其对于父职实践能力的理解,并促使父亲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除此之外,加强自主学习可以使得部分父亲提高其学习效率,从而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参与儿童家庭教育。

促进家庭成员的合力协作

和谐的家庭关系会关系到和谐的家庭氛围的建立,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较大的。妻子是否鼓励丈夫积极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是影响儿童家庭教育的父职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妻子将丈夫排除在儿童家庭教育之外,一人独揽孩子的教育事务,唱育儿“独角戏”,在思想观念上淡化父亲的实践意识。

不仅影响家庭关系,还给孩子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为此,作为儿童的母亲更应该打破传统固有思维,放手并鼓励、尊重儿童父亲,提供条件促进其父职实践能力的提升。

另外,在主干家庭、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中,存在着全部把孩子交由自己的父母隔代带孩子的现象。

因此,祖辈也应该放手,给父亲创造参与儿童家庭教育的机会。

在主干家庭中,祖孙三代的儿童家庭教育观念也应该一致,避免在参与儿童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矛盾,祖辈的过度宠爱或者教育观念的分歧。

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信心。

因此,在儿童家庭教育中,家庭内部的父亲和母亲,以及祖辈需要保持一致的儿童教育观念,并给予和创造父亲更多参与儿童家庭教育的实践机会。

并鼓励父亲不断完善自身的父职角色,这样才能真正让父亲在儿童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有效提升其父职实践能力,进而更好地推动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

建立和完善父职实践的社会支持体系

社会工作者在小组活动中,需要灵活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实现服务对象能力的提升。父职实践能力不足往往是因为社会支持网络不足造成的,社会支持包含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

作为社会工作者帮助父亲延伸自己的合作网络,促进他们更好地开展儿童教育。

许多父亲因为忙于工作而无法抽出时间参与家庭教育。目前,某些国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父亲参加育儿的各项合法权益,明确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各项义务。

尽管我国已有小部分省份与直辖市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为丈夫照顾孕妇以及13岁的幼儿提供部分便利,但我国仍然没有一部完整性的法规来保障父亲照顾儿童的权力。

除此之外,需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执行,保障父亲的休息时间,贯彻8小时工作制,以便父亲每天能够抽出足够时间照顾儿童。

同时,也可以采用灵活工作时间、云办公、延长日工作时间等方法为父亲创造更多的育儿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家庭教育   认知   角色   儿童   社会工作   缺失   父亲   因素   理论   时间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