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王朝都超不过300年,原因在这里!

在封建王朝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大禹的夏朝471年,成汤的商朝554年,姜太公祝武王伐纣所建立的周朝,更是一口气创造了790年的国祚记录。

然而,从此之后,在没有任何一个中原王朝能撑得过300年历史,好像在夏、商、周之后,就有一张无形的手在调整着政权耕迭频率的同时,因为历朝历代提前设置好了300年这个始终无法突破的极限时长。

直到19世纪,中科院院士竺可桢先生结合史学幕后帮志等资料,才终于找到了这个奇怪现象的幕后操纵者与朝代更迭的底层原因。原来,这一切的背后,其实都离不开两个字。

据研究,公元前约1000年,随着夏商与西周时代的结束,史上首个海伦期正式到来,东周列国中诸侯之间的乱斗也随之开始。这是气候对历史推进所起到的首次重要影响。从此,凡朝在更迭与社会动荡之刻,气温往往要比兴盛之时低上个二到五度左右。

在这里,非常有必要解释一下气温上升两度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以黄河流域为例,假设气温上升两度,则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就会变成亚热带地区,等同于如今的广东、云南。这种斗转星移的巨变,可能河南老乡是最有感触的,要知道在数千年前的商朝时期,大象才是河南人家家户户饲养的家畜,因此,如今河南的简称就是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的豫字。

当你建立了一度之差,沧海桑田的世界观之后,再来看竺可桢先生所绘制的这张图,不难发现,在5000年的气候变迁中,气温高的时候大多是风调雨顺,四海归一,军民合创王朝盛世,而气温低的时候,中原王朝的三大威胁便会如同冷酷的终结者一般准时到达,并毫不犹豫的敲响一个帝国的丧钟。

中原王朝三大威胁中的饥荒,是历朝一代普遍存在的顽疾。在人工耕种的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看天吃饭。据统计,平均气温每下降一摄氏度,降雨量就要下降100毫米,粮食产量也随之下降10%。或许这10%对特权阶级来说算不上什么严重的风险,但对绝大数贫农来说,减产这就是致命的生存问题。一旦收成不好,贫农们想要活下去,就只能把土地卖给家里还有余粮的地主,一夜间从平庸变成更卑微的佃谷。这种恶性循环随着气温的升降周而往返,直到农民在一轮轮的土地兼并中忍无可忍,从而揭竿而起。

另外,气候的变化在影响农耕经济的同时,也影响了北方的游牧经济。当草原上游牧民族得不到充足的食物。此时,他们就开始过界,依靠发动战争来抢夺资源。

历史上,无论匈奴、突厥还是契丹,他们从安分守己到公然为敌,其根本原因都离不开气候变冷后所造成的食用饥荒。温度下降,粮食等物资大幅减产,让中原王朝不但综合国力直线下降的同时,还要面对同样要解决饥关问题的游牧铁骑。这两种威胁,就是历朝历代的末期为什么最终总会处于内忧外患这一困局的核心原因。

另外,凡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对医疗条件有限的古代来说,瘟疫其实与饥荒、与游牧民族相比,更是一种无解的危胁。据史料统计,从西汉到清末,仅记录在册的大型瘟疫就有300余次。东汉末年,一场瘟疫让东陵碣时魏武挥鞭的曹操梦断赤壁,曹植在《说疫气》中以家家有僵尸之痛,世事有嚎泣之哀,或阖门而噎,或覆族而丧的诗句,真实记载了这噩梦一刻,明末时期瘟疫爆发,十室九空,阖家俱灭成为这个阶段明史中的高平热词,风雨飘摇的大明帝国也在这场瘟疫中彻底失去了复兴的资本与一切希望。数英雄看成败,人们总以为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其实如今看来,古代这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也不过是在大自然的拨弄之下做出正确选择的普通人而已。与浩瀚的历史和苍茫的宇宙相比,他们终究也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王朝   贫农   商朝   中原   历朝   饥荒   河南   瘟疫   气温   气候   古代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