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存在400年,为何却挖不到文物?考古显示:大禹建的不是夏朝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怪谈史说

编辑|怪谈史说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朝代歌中,开篇的便是这句。为什么将夏朝称之为朝呢?那是因为从夏朝开始,我国进入了文明阶段,并且兼具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史记》也将夏朝列为我国历史朝代的肇始,并且得到了后世的认可。

然而,作为中国第一王朝,夏朝却困扰了我们多年,这是为何呢?关于夏朝到底存在与否,不少人表示怀疑。夏朝又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禹建立夏朝的依据

大家之所以对夏朝的历史感到疑惑,不仅是史书关于夏朝的记载信息不详细,而且是连考古发现都让学者们陷入了争论和激辩之中。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这句话中说明了夏王朝从大禹到桀总共经历了17个帝王,共历经471年。

大禹在画中的形象

但是考古学家在上世纪末开展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将夏朝的起始年定在了约公元前2070年,距今超过了4000年,年代较久远,给我们考古研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随着考古技术的发展,这并不是导致夏朝事迹模糊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史料的反复考究,发现《尚书》中出现过关于夏朝的文字描述,其中记载了大禹以及商汤灭夏的故事。但书中并没有对夏朝直接地的记载,而是寥寥几笔提到了商汤打败西邑夏这一信息。

而后世通过对发掘出来的甲骨文的研究发现,商人称自己的居住地为“大邑商”,大邑即为商的都城。由此可以推断出“西邑”即位于商朝都城西部的一个地方,而这个地方就是夏朝的都城

牧野之战

这不代表夏和商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历史上,原是夏统领下的一个部落,但夏朝传位至桀时,因桀沉迷美色,实施暴政,导致商汤起兵将其推翻。所以,夏朝的政权由于有附属国作屏障,基本形成一个国家的雏形

那么关于大禹建立夏朝还有哪些依据呢?《诗经》也是一个研究夏朝历史的重要文献。其中有关于大禹建国的记载。诗中讲述大禹治水后,建立了一个国家,但并没有提及这个国家叫什么名字。

大禹治水的神话并不是孤立的,有着自身一个体系。大禹治水前,有他的父亲治水失败的记载,而在大禹治水成功之后,还记载了与禹有关的一系列政治建设,如会稽大会、诛防风氏、任土作贡、接受禅让,建立夏后国等等。

大禹治水

由此可知,大禹治水只是大禹成为共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从神话中看,鲧、禹神话与夏王朝建立有关,这是中国古人关于王朝制度起源的神圣化描写。

此外,在春秋时期的叔夷钟上,也记载了一段商汤攻打夏后氏的历史。而且不少的先秦文献中,也有关于“夏后氏”的说法,而夏后氏就是大禹。从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大禹建立了一个国家的事实是确切存在的,但这个国家没有关于国号的记载。

这可能与大禹的出身有关,他原属于夏后氏,后世的人以此为了将其与后来的商、周区分开,才给这个国家取国号为“夏”

叔夷钟铭文

《史记·夏本纪》中也记载,大禹登上大位,国号曰夏后,姓姒氏。这些记载中透露出大禹治水之后经过一系列考察,顺理成章地得到了舜帝的禅让,登上大位,并建国号夏后。这样夏后国建立的政权获得了合法性证明

除此之外,神话也是我们研究历史可作参考的资料。发现的史料中还有大禹协助舜帝建立国家政治制度的传说。上古(三皇五帝)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并不完善,但到了大禹这里提出了一些新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优化。

例如大禹让人全面丈量土地。《山海经•海外东经》有记载大禹命令部下竖亥丈量了天下疆域。不仅如此,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对山川、交通、矿藏和物产进行了了解。

夏朝疆域图

而《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大禹对国内的大山进行了统计,天下名山共有五千三百七十座,居地有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其中的宝藏,可以作为国家的财用,为建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其次,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还叙述了大禹第一次为舜帝建立了统一的政治区划赋税制度。《禹贡》中有大禹以高山大川为依据划分九州区域的记载。除了划分九州,大禹还根据各地物产和土地肥瘠确定了贡赋制度。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制度,所以,才有了《禹贡》中,国内繁荣稳定,外方四周来贺的盛大场面。

但是这些文献的发现依然不能让我们确切地证实出,大禹在舜帝时代就已经完成了地理调查与政治制度建设。因此,我们针对这一问题的真假不作定论,而把这些内容看作是神话。

禹王城遗址

不过,周代的遂公盨和《山海经》《禹贡》的描述中至少可以说明,周代人相信:大禹奠定了统一国家的基本制度。因为它有统一的地理区划,确立了 天子与地方诸侯之间合理的贡赋关系。这些制度既保证了天子掌握天下各项物产资源,也尊重了地方诸侯的利益。

大禹的治国方法在文化上的优越性也得到了肯定。这比起传说中的更早的五帝时代的国家制度要完善得多。理所当然在大禹接受禅让之后,由他治理的“夏后国”很大程度上会沿用这些制度。

除了这些制度、文化文明的发现,然而很长时间以来,所谓历史长达400年的夏朝没有任何遗址被发掘。我们常常说尧舜禹汤。早在禹之前,就出现了尧的传说。而古史传说的尧帝就因陶寺考古的发现和竹书文字文尧的出土而剥离了神话传说变成了史实。

1984年陶寺遗址发掘现场

但是关于陶寺和尧帝的关系,由于缺少系统证据的论证,还不能盖棺定论。不过,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亦或是出土文物中看,陶寺与尧齿轮和齿槽的吻合度都较高,对此陶寺遗址考古队的领队也用十分严谨的话语概括出,陶寺遗址是尧都平阳的可能性最大。

而经过陶寺遗址的发现,有不少学者在猜测,事实上中国文明的出现可能比我们所认为的夏朝还要更早。这种猜测源于我国江浙一带的良渚文明的发现。而良渚又是一座与夏朝有着密切关系的古城

浙江良渚遗址也已经申遗成功,这也意味着我们国家文明社会得到了国际认可,同时也成为了对夏朝存在的一个佐证。据史料记载,当时的良渚文明十分繁荣,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很发达。但这样一个繁荣的文明却突然消失了,这又是为何呢?

浙江良渚文化遗址

最受认可的有以下两种说法:一是良渚与夏朝之间经历过战争,因为战争的失败,被夏朝的政权和人民取而代之。而战败后良渚人民不得不搬迁,因此造成文明的消失。二是因为良渚文明遭受了巨大的洪水灾害,而我们的考古学者在探索良渚遗址中也确切地发现现场有被水冲刷过的痕迹。这也说明了良渚文明的突然消失很大概率上是遭遇了洪水灾害有关。

神秘的夏朝遗址

无论是尧帝遗址还是良渚遗址的发现都证实了华夏文明在较早的历史阶段已经有了部分国家组织形态。那为什么夏朝的遗址这么难找呢?

我们的学者在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中发现了和夏朝有关的部分线索,它与陶寺遗址有些类似,都是从时间、空间和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上的相吻合

二里头文化出土的礼器

证实了在商文化出现之前,中原地区存在另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王朝,但是二里头文化中尚未发现能直接与夏朝有关的史料,如自证性文字等。并且在二里头遗址在时间上远远达不到夏朝的国祚时长。

二里头文化从年代上分为四期,经历了部落、宫殿、手工业作坊到青铜礼乐器群的转变,规模逐渐扩大。由此,二里头文化出现了跨地域整合的迹象。所谓的跨地域整合说明华夏已不再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新石器时代,而是按行政区划组织的成熟国家社会

而二里头文化的时间上只到了公元前1750年,而这个时间距离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出现已不足二百年。从中也可以推断出,无论二里头文化中是否出土与夏朝直接相关的自证性文字,都只能算是夏朝中晚期的遗址了。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

而我们的考古专家同样也是如此定义我们的二里头文化遗址的。而这也说明了目前的材料只能证明一半夏朝的历史,而另一半至今还没有找到。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竹书纪年》等史书记载错误,而造成的现在的谜团呢?

有没有可能夏朝原本就只有200年国祚,其始建年代原本就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呢?如果我们按照这个假设推断那么又会出现另外一系列的连锁效应。例如,大禹的生存年代出现时间差

文献中关于大禹的记载,他与尧舜同时代,通过治理洪水从舜帝手中获得了部落首领的地位,我们也熟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而尧舜的生存年代明显不晚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的。

舜帝画像

事实上,考古学者也证实了陶寺遗址在公元前2000年衰落,在公元前1900年沦为普通聚落,所以在陶寺和二里头之间存在近200年的时间差。

其次是大洪水的证据。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展示,公元前1900年左右,早期中国出现了以人口锐减为显著特征的大灾难。从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时代,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聚落总数量由1669个骤降到180个

考古学者根据聚落遗存的洪水冲刷痕迹判定,造成这一大巨变的罪魁祸首正是史料记载的大洪水。而大洪水的时间节点和二里头文化遗址同样有着100多年的时间差。因此,有学者尝试弥补这缺失的一两百时间。

夏朝时期的部落还原

将二里头之前的新砦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也算作夏文化,这样从时间上就把夏文化的时间上限拉长至公元前19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末期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二里头文化并不是龙山文化直接发展而来,因为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层次较低的日用陶器和小型墓葬葬俗来自龙山文化。鬲来自晋南龙山文化,玉器陶樽上的臣字等符号来自良渚文化。

这些印证了二里头文化是由不同族群创造组成的。而这也说明了二里头是当时广域王朝的核心都邑,是国家文明的中心所在。那么在二里头文化崛起的公元前1750年之前,华夏大地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龙山文化器皿

据考古发现除了晋南的陶寺和陕北的石峁两个超级聚落之外,华夏大地依然是万邦林立。绝大部分地域组织属于大大小小的酋邦。没有如二里头文化这样广域的王朝出现。

著名考古工作者许宏教授在作品中下定论: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一二百年时间里,即夏王朝前期,考古发现的中原地区各类群体间互不统属,战争频繁。考古学上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这也意味着大禹治水虽让他取得了部落首领的地位,奠定了家天下的基础,但其所建立的政权仍然不能超出酋邦治理的模式,大禹政权与尧舜时代的天下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大禹所建立的并非是朝代,而依然是以夏后氏血缘为纽带的方国。

陕北石峁遗址

那为何周代以来的文献都将大禹和启作为夏王朝的开创者呢?那是因为夏朝处在邦国文明和国家文明的过渡时期,很难界定其国家属性。但是大禹因治水的功劳名正言顺地成了历史上有记载以来的朝代的奠基人,受到了大家的尊重。所以,后世在追记夏代世系时就以大禹为起始依次排列,以便日后的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夏朝   大禹   龙山文化   王朝   大禹治水   公元前   遗址   文物   发现   国家   文化   禹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