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从老家来杭州带外孙,小学都没念完的75岁大伯,靠一本学生字典看了200多本书

余杭区仁和街道大运河河滨公园,阳光和煦的日子,总能远远地看见一位老人,坐在长凳上……

旁边有人下棋观棋,他总是垂着头仔细翻读手中的书本。

昨天,橙柿互动见到了这位老人:手里捧着一本硬皮书,足有半块砖头厚。

见有人来,他慢慢放好书签,向记者展示了书籍封面,书名蛮有趣:《好投资与坏投资》

有点惊讶:从书名来看,很难想象这个年纪的老人会对这类书籍有兴趣。

读书的老人叫马振武,今天75岁了,他说自己只有小学学历。

他说,“我这辈子其实没上过几天学,老了终于能安静下来读读书。”老人和橙柿互动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故事……

靠一本词典

11年里读完了200多本书

马大伯说,他在余杭11年了,读书的日子有9年了,除了《水浒》、《西游》、《三国》和《红楼》,还有读过其他很多名著,不下200多本。

前段时间,他甚至读完了因电视剧大热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而很多年轻的观众,都不一定读完了原著。

马大伯说,四大名著中,唯独《红楼》没读完,“爱情素材的,这个年纪,已经看淡然了。”

距离河滨公园几百米远的地方,就是余杭区仁和街道的党群服务中心。

大伯说,他的图书,多从这里的一楼图书馆借阅来的。

他有个习惯,随身携带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编学生字典》。因长年翻阅,书边已破边起毛。

碰见书中生僻词,他会翻开字典查一查,边学习边读书。

大伯说,“这是买的第二本字典,原先自己用一本新华字典,使用多年了,之前遗失了,现在这本字典不算旧,内文里手写的标注,没有以前那本新华字典丰富。”

大伯并非只读古典名著,他说从小说到诗词、从民间故事到外国文学都读过,内容从曾国藩家书涉猎到毛主席智慧……

“以前一本书里最多有三分之一都看不懂,现在读书多了,就好了解了。”

他对看书的态度是“看过一遍,有个印象,再看一遍,记忆和理解就不一样。”

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图书馆会定期更新藏书,马大伯说,“有时候是一车车的书拉过来。”

和图书馆仅一条马路之隔,橙柿互动顺道拜访了老人的家。

家里也堆放着不少图书,外孙的小房间墙上贴着奖状与字帖。老人还向记者展示了外孙的一红红的荣誉证书,满脸骄傲。

女儿在桐乡上班、女婿在金华工作,一周只能回家一天。

平日里,马大伯除了照顾读小学的外孙,就是读书。只有周末,一家人才团圆一天。

读书太用力颈椎出毛病了

马大伯老家是陕西乾县的,女儿一家人在余杭生活。

2012年,老人来到杭州帮女儿带孩子。

除了看外孙,剩下时间,看电视只看新闻和天气预报,他说自己不打牌不跳广场舞。

寂寞日子打发了两年,2014年,听说街道办开办有图书馆,马大伯开始把读书当成生活习惯。

“以前一天能读八十多页,后来慢慢脑袋疼。”马大伯说当时有点惊吓,赶紧到医院去检查。

医生提醒他:老人家你读书太用力了,颈椎都出毛病了。

“现在每天读四十多页,中途要活动活动筋骨。这里提醒下老年朋友:不要久坐要多活动。”

在图书馆里,像马大伯这样的老年读者也有,“我认识两个,一个东北的,一个山东的。”

在余杭,像马大伯这样因为儿女离开家乡的老人大有人在。

聊起附近小区老年人群体,马大伯一个个省份地细数,“陕西的、安徽的、湖南的,新疆的也有……西藏的没有。”

久而久之,大家也成了相识。

但图书馆里,最多的还是家长小孩和年轻人,而老年读者,属于这里的罕见风景。

在滨江公园里,有老人散步路过,揶揄读书的马大伯,“你可以考老年大学……”马大伯一言不发,思忖片刻神态蛮庄重。

仁和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介绍说,马大伯借阅图书的图书馆,是一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

节假日不闭馆,馆内面积510平方米,只要拿出手中的身份证或者市民卡轻轻一刷,自助图书馆的移门就会自动开启,馆内设施完善环境优良。

馆内藏书13000余册,国学经典、名人传记、专业著述、生活散记、少儿读物……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找到心仪的书籍,享受阅读的快乐。

“如今在仁和,像马大伯这样的读书爱好者越来越多了……”

年轻没机会好好读书

老了重拾书本认真努力读

远离故土的日子,读书消解了空白时光带来的孤寂,也给了马大伯无比富足的精神世界。

从世界名著、大众社科,到地球科学、通俗小说……马大叔博览群书,涉猎广泛。对于他而言,读书已成为一种生活的享受。

马大伯读书很努力,他说,自己年轻时候没机会好好读书,“家里条件不好,兄弟姐妹8人,我是老大。

“没读完小学,家里就供养不起了,我只好到生产队挣工分养家。”

大伯说自己最充足的一段人生,是在生产队里做记工员,这是唯一和文字和数字打交道的日子。

“月底要统计社员工分,我边学边工作,学会写每一个社员的名字。”

从黄土地上来,马大伯对杭州这座城好奇也蛮有好感,“刚来仁和街道那年,看到了政府门前的公示牌:一年产值达到一百多个亿!这也太惊人。

“这里环境很好,空气湿润,树木四季长青。

我喜欢呆在杭州,但树老落叶、人老归根,家乡还是要回去的……”

女儿马大姐告诉橙柿互动,“父亲在老家种地种了一辈子,他这辈子几乎没走出过家乡。杭州是他走的最远的地方。

“和很多人家的父亲一样,虽平凡但很了不起!我小时候对他的印象,脾气蛮好,蛮能干。

“爷爷去世时,我的小叔叔年纪才和我哥哥一般大。父亲用尽心力,带大了他的弟弟妹妹,并支持每个弟妹都成家立业。

“记得小时候,家乡养牛的人比较多,邻里谁家卖牛都会找爸爸估价。他人蛮诚信,邻里很信任,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请他来操办。

“我毕业以后一直在杭州上班,有一年回家,看见父亲头发白了,他终于苍老了。

“其实对父亲我蛮愧疚,自己公司从杭州搬到桐乡,平常陪他的时间很少。

“家里和孩子都是父亲在照顾,家务活他也坚持去做。

“父亲从不愿意麻烦孩子们,比如办个老人卡,都要跑腿自己去办。不过,每办完一件事,他蛮有小成就感。”

关于父亲的读书习惯,马大姐说,“他身体挺好的,不过年龄大了,视力也不好了,我看他用上了放大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外孙   大伯   杭州   字典   桐乡   馆内   老家   老年   家乡   家里   街道   年前   父亲   图书馆   老人   日子   小学   图书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