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早教课结束后,老师给父母讲了这样一个"小事件":
三个小朋友在一起玩玩具,他们的年纪大约都在四岁半左右。在玩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孩子们争抢玩具,多多突然拿起玩具打向了科科和朵朵。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科科和朵朵作出了不同的反应。
科科:"哇"的哭了,一边吵闹一边拿着玩具进行了回击,这种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
朵朵:没有太多的反应,只是愣了一下,然后继续玩自己的玩具,感觉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
小事件讲完之后,老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各位家长们,科科和朵朵,谁的处理方式您们会更青睐一些呢?
有的家长认为是科科,因为科科懂得回击,懂得反抗,是维护自己权益的一种方式,若是不哭闹就更好了。
有的家长认为是朵朵,因为朵朵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自己"吃点亏"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那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科科和朵朵的反应:科科和朵朵作出的不同反应都可以归结为是情绪管理的问题。其中科科因受到多多的攻击,意识到这种攻击对自己造成了伤害,侵犯了自己的权益,从而产生情绪并通过回击和哭闹的方式进行回应。而朵朵面对多多的攻击,先是愣了一会儿,然后继续玩自己的玩具。这种"愣"应该是一个思考问题的过程,可能在朵朵心中这个只是小事儿,不足以发怒,于是通过自己就把情绪过滤掉了,照旧玩玩具。科科和朵朵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但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导致最终情绪问题的处理方式就不一样。
孩子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哭,一旦遇到问题就闹,一旦生气就开始乱扔东西……,这就像玻璃碎了,变得糟糕透顶一样。孩子的"玻璃心"确实让很多父母招架不住。
父母期望孩子遇到问题时,能够心平气和,从容不迫地去面对和解决。要实现这种期望,就需要孩子有一定的情绪处理能力。那么父母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这种能力呢?"情绪ABC理论"对此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它是由三个核心因素组成的。其中:
A:指导致情绪产生的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就比如上面"小事件"中多多作出的攻击行为;
B:指对诱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elief),(一般指错误或片面的认知和评价,即非理性信念)就比如上面"小事件"中科科认知到多多的攻击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危害",由"危害"而产生"回击"的信念;
C:指在诱发事件A和信念B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就比如上面"小事件"中的科科面对多多的攻击,产生的哭闹和回击的结果。
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对事物产生了错误或片面的认知和评价,才导致我们产生不合理的信念,从而让我们被情绪困扰。若是这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时间存在,还可能会引起情绪障碍(正常情感反应的夸张、混乱和减弱)。
我们在理解"情绪ABC理论"时,需要注意把握这"三个关键点",这也是三个核心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关键点一:A+B=C
A+B=C,即人在诱发事件A和对诱发事件A产生的信念B的共同作用下,导致情绪和行为结果C的产生。也就是说,人先受到诱发事件A的刺激,并本能地要对其进行认知和评价,从而产生看法和态度,也就是信念B,最后在情绪或行动上表现出来对诱发事件A的反应,也就是C。
关键点二:A是导致C的间接原因,B是导致C的直接原因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诱发事件A是导致情绪和行为结果C产生的直接原因。然而这样的认为没有建立在"人"的这个主体上,人对诱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直接作用于情绪和行为结果C的产生。就比如上面"小事件"中,多多的攻击行为是间接原因,科科对多多的攻击行为产生危害的认知才导致其产生回击、哭闹的结果。
关键点三:同一个A,但有不同的B,则结果C就不一样
诱发事件A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改变的,就比如"小事件"中多多的攻击行为具有"危害"的特征,这种属性无法改变。但是对A的认知和评价可以有很多种,就像"小事件"中科科和朵朵两人对多多的认知不一样,从而信念不一样,最终表现出的反应也不一样。
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是一个接受刺激,认知事物,自我控制的一个复杂过程。而刺激是诱发因素,主要是来自孩子的自身能力不能满足其欲望的发展,以及类似父母等外界的客观因素。面对这些刺激,孩子情绪管理的能力主要受认知能力,自控能力和处理方式的影响。所以父母要提高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就要从这三个点发力。
发力点一:父母要致力于孩子认知能力的提升
孩子认知能力的水平决定了孩子能否对事物作出合理的评价。一般来说,孩子认知能力缺陷的表现主要为爱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提出"绝对化"的要求(比如,"我必须要"、"你应该给我"、"我就要看电视"等等),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比如,自卑自弃、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不会),消极心态(比如,"我没考好,一切都完了"、"我的未来在哪里")等。
父母要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就必须要从孩子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建立抓起,并培养孩子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多带孩子与外界接触,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正确认识自我,最终实现合理信念(也就是对诱发事件的认知和评价C)的合成。
发力点二:父母要致力于孩子自控能力的提升
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往往会破坏原则和规矩,或者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从而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为。自我控制能力能让孩子在接受刺激,产生信念之后的情绪和行为结果更趋向于合理化,所以父母要足够重视孩子自控能力的培养。
发力点三:父母要致力于优化孩子的处理方式
孩子面对刺激不可能不产生情绪,关键是如何正确处理情绪。但是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的不良情绪不能憋在心里,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发泄出来。父母要反过来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从而以正确的方式来处理消极情绪。比如,孩子面临打针的刺激肯定会有恐惧和不安的情绪,并且还可能出现哭闹以抵抗打针的行为,这时父母就应该给孩子安慰、鼓励、奖励的方式来将孩子的不良情绪逐渐转化为孩子想获得勇敢的积极情绪,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不要哭。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不光是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父母的情绪也会影响孩子。所以父母想要孩子有更多的积极情绪,那么父母就要做好孩子情绪发展的"风向标"。要做好"风向标",父母就要抓住"三个要点"。
要点一: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诱发条件是孩子产生情绪的前提,而父母是产生刺激的重要来源,尤其是父母的情绪就会对这种刺激"加成"。父母的积极情绪会引导孩子也变得积极,父母的消极情绪会引导孩子也变得消极。所以父母在生活中要多给孩子积极的一面,在教育引导孩子的过程中,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能将不良情绪发泄在孩子的身上,否则父母的脾气有多坏,孩子以后的脾气就会翻倍坏。
要点二:父母要有耐心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不能操之过急,要有耐心。尤其是孩子产生情绪时,父母更应该要有耐心。因为父母的耐心,其实也是控制自己情绪的结果,这也会给孩子控制情绪产生正面效应。
要点三:父母要构建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导致孩子产生情绪的诱发条件还可能来自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很容易滋生孩子不良性格的产生,从而更容易产生不良情绪,长时间下去就会让孩子产生情绪障碍。所以父母要为孩子营造和谐温馨的环境,以减少不良刺激对孩子的影响。
结束语:"情绪ABC理论"让父母学会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感受。父母把这种能力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能够实现自我情绪管理,做情绪的"小主人"。
※我是育儿小当家KING,既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在教育我的学生。在育儿的道路上,有很多感受,希望可以与您一起分享,在育儿能力上的"本领恐慌",也让我迫切向您学习,希望您关注和留言,我们一起交流和学习※
更新时间:2024-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