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毛岸青回乡祭拜母亲,欲下跪遭妻子制止,顿时明白妻子用意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960年,毛岸青与邵华结婚,两年后,邵华陪着毛岸青回到了湖南省长沙市的板仓镇,现在叫开慧乡开慧村,这里是他母亲杨开慧的故乡,也是母亲牺牲后的安息之地。

毛岸青从苏联回国之后,曾不止一次地回到家乡祭拜母亲,据杨开慧纪念馆的资料统计,毛岸青是毛家人中回乡祭祖次数最多的一个人,尤其是祭奠母亲杨开慧,三十年去了将近三十次。

毛岸青之所以每年都要回乡扫祭,除了他的空余时间比较多外,更主要的是他心中难以克制的对母亲杨开慧那深深的思念。

作为毛主席和杨开慧唯一在世的儿子,毛岸青每次回到老家都要母亲的坟前磕上几个头,叫上一声妈。1960年他和邵华结婚后,也会带上她一起去,每次看着毛岸青跪在母亲的坟前失声痛哭的时候,邵华也会陪着丈夫跪在地上给婆婆磕头。

但这一次当邵华看见毛岸青要跪下磕头时,却在旁边拦住了他,并说:“这一次我替你给妈磕头。”毛岸青也瞬间明白,他略带感激的看着妻子,也就没有再多说什么。这一刻,他仿佛在妻子身上看到了母亲的身影。

杨开慧与毛主席的爱情

杨开慧1901年出生在长沙县板仓镇,父亲是湖南名士杨昌济。1913年。杨昌济执教湖南师范大学,成为了毛主席,蔡和森等人的老师。青年时代的毛主席对杨昌济十分仰慕,经常到他家里求教,杨开慧与毛主席因此结识。

1918年,杨开慧随着父亲来到了北京到北大执教,在这里刚好遇到了在北大勤工俭学,筹集赴法留学资金的毛主席。

25岁的毛主席思想进步,英姿勃发,受到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高度赞扬,而此时杨开慧也已经17岁,出落成楚楚动人的大美女了。

两人在北大不断的接触,互生爱慕,渐渐地发展成了恋人关系,杨昌济对他们两个人的事情也非常同意,并盼望着他们能够早日完婚。

不料,1920年初,两人正要准备结婚的时候,杨昌济突发疾病离世,已经决定放弃出国留学的毛主席陪着杨开慧回到了湖南长沙。

回到长沙后的毛主席为了发展工人运动,宣扬马克思主义,成立了文化书社,但成立资金一直紧张,杨开慧知道后,强忍着父亲去世的悲痛,把父亲葬礼时亲友们拿出的礼金交给了毛主席,自己也加入书社工作,解了毛主席的燃眉之急。

在母亲的催促下,也为了了却父亲生前的遗愿,1920年底,毛主席与杨开慧在长沙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成为了革命伴侣。

深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的毛主席与杨开慧抛弃一切陈规旧俗,不要彩礼,没有嫁妆,自由结合。这在当时革命青年的婚姻中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毛主席在长沙与杨开慧度过短暂的婚姻生活后,便被任命为共产党湖南支部的书记,并介绍了杨开慧入党。此后,毛主席经常活跃在长沙,上海,广州等地。

1922年,毛主席和杨开慧迎来了他们第一个儿子,毛岸英,次年又生了毛岸青,由于毛主席整天忙于党内事务,很少能够陪伴孩子,所以两个孩子基本上是由母亲杨开慧和外婆向振熙抚养长大的。

两个孩子在板仓度过了他们的童年生活,对于兄弟俩来讲,母亲在他们心中的印象要比父亲熟悉的多,因为大革命开始不久,毛主席就被调到广州工作,离开了妻子家人,直到1926年,杨开慧也被党中央派到广州,一家人才长期团聚。

这期间杨开慧也协助毛主席做了很多工作,毛主席发表的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杨开慧整理抄写的。

不过这样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母子的安全,也为了坚持斗争,杨开慧又被党中央派回到板仓展开地下斗争。毛主席则回到上海党中央工作,两个人再次分离。实指望斗争胜利后很快就会再团聚。但却没想到,这一别竟然是两个人最后的一面。

与毛主席失去联系,被捕遇害

杨开慧离开广州回到长沙不久后,又为毛主席生了第三个儿子,毛岸龙,她本来想写信将此事告知毛主席,让他高兴高兴,但是她却因为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残酷打击而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

这让杨开慧非常担心丈夫的安危,而且一直得不到上级的指示,杨开慧的地下工作开展的也十分艰难,自己的处境也变的越来越危险。

得不到消息的她只能零星的从报纸上获取一些党的信息,当得知毛主席带领军队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时候,作为妻子同时也是同志的她感到欣喜万分,此时她虽然不能陪在丈夫身边对他表示祝贺,但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丈夫。

从回到板仓后到她被捕的三年间,杨开慧在联系不到上级的情况下,仍然组织开展了多次武装斗争,并且极力的发展扩大党组织,自己的三个孩子则是交给了母亲和哥哥看管。

此时毛岸英和毛岸青已经到了懂事的年纪,以前是很少见到爸爸,现在连妈妈也很少见到了,兄弟俩难免会经常哭闹,好在舅舅一家和外婆都非常爱惜这三个孩子,舅妈更是将兄弟三个视如己出。

杨开慧虽然平时的工作时间非常紧张,但作为一个目前也会时常挂念自己的孩子,所以自知对孩子有亏欠的她也会时不时秘密回到家里看望母亲和孩子,时间一长,杨开慧也引起了国民党特务们的怀疑,她毛主席夫人的身份也暴露了

1930年10月24日深夜,杨开慧再次回到板仓看望三个孩子。不想被早已蹲守在家门口的密探发现,随机报告给了湖南省反动军阀何健。何健得知这一消息后如获至宝,随即派出80余名特务前往抓捕。

慌乱中,杨开慧和哥哥毛岸英被抓,弟弟毛岸青和毛岸龙则是被舅舅抱着逃了出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杨开慧表现得非常冷静,她知道自己身份特殊,早已做好了为革命现身的准备。

何健抓到杨开慧后,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妻子,就对她严刑拷打,逼问毛主席的下落,杨开慧虽然确实不知道毛主席的下落,但她还是表现的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即使被折磨的遍体鳞伤,她也只是留下了那句:“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吓不住共产党人。”

杨开慧被捕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湖南,很快毛主席也知道了此事,他又惊又喜,因为早在两年前,党内就因为迟迟联系不上杨开慧而误以为她已经牺牲了,毛主席伤心不已。

而现在知道妻子没死,毛主席自然是十分高兴,迅速组织展开营救行动,但何健在湖南对共产党人的清剿十分残酷,对杨开慧的关押也十分严密。地下党的同志迟迟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救援行动一时陷入困境。

好在社会各界人士在得知杨开慧被捕后,纷纷发文声援,指责何健以及国民政府,要求尽快释放杨开慧,何健顶不住舆论的压力,便有意放了杨开慧,但前提是要杨开慧和毛主席脱离夫妻关系,这显然是杨开慧不能答应的。

杨开慧告诉何健:“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没有从杨开慧身上得到一点有用情报的何健恼羞成怒,为了向共产党人示威,何健一气之下,于11月14日,公开处绝了杨开慧。

杨开慧牺牲前留下了一句“我相信毛泽东的事业一定会成功,革命终将会胜利”后,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消息传到瑞金,毛主席痛苦地写下了:“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已经懂事的毛岸英和毛岸青虽然不知道牺牲意味着什么,但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身份很特殊,并且知道自己再也见不到母亲了。

哥哥死后,更加重了对母亲的思念

两个月后,经过地下党和社会各界有志之士的不懈努力,毛岸英被成功救出。为了兄弟三个的安全,舅舅杨开智和舅妈李崇德临危受命,迅速把三兄弟转移到上海地下组织的同志手里。

其中年龄最小的毛岸龙初到上海就患上了腹泻性噤口痢疾,医治无效死亡,毛主席也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这个小儿子。剩下的兄弟两个被暂时安置在大同幼稚园。

后来上海的地下党组织也因为叛徒出卖遭到破坏,兄弟两个被迫流落街头,年长的毛岸英带着弟弟卖报纸,打零工,甚至还拉过洋车,虽然只比弟弟大了1岁,但毛岸英却非常懂事,经常是自己饿着肚子也要让弟弟先吃饱,毛岸青也对哥哥非常依赖,两兄弟就这样无依无靠,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这期间,中央红军也正在遭受蒋介石的围追堵截,毛主席无暇太多顾及两个孩子,兄弟两个就这样在上海流浪了五年,直到1936年,两个人才被上海地下党重新找到,而此时毛岸青也因为曾经写下“打倒帝国主义”的街头标语,被外国巡捕打成脑部重伤,医生都饱受病痛折磨。

兄弟两人被地下党组织找到后,随机被送往苏联学习生活,虽然远在国外,但两个人总算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并且得到了学习机会,最后两兄弟也都顺利考上了莫斯科大学。

在苏联的兄弟俩虽然见不到父亲,但也能时常收到延安的来信,并且当时贺子珍也带着女儿李敏来到了苏联,虽然是继母,但贺子珍对他们非常照顾,他们也亲切地称贺子珍为“贺妈妈”,在她这里,兄弟两个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的温暖。

上学期间,毛岸英主动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毛岸青虽然身体不好,但也积极在后方挖战壕,送给养,两个人也因此受到了苏联政府的表彰。

抗战胜利后,毛岸英率先回到延安,见到了从来没有见过几面的父亲,毛岸青虽然想和哥哥一块回去,但由于身体原因,耽搁了一年,直到1947年,他才和贺子珍一同回国。而毛岸青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哥哥一起去看望母亲。

兄弟两个在母亲坟前痛哭流涕,心中压抑的对母亲的思念在这一刻全部倾斜而出,在场的人无不动容。的确,比起“高高在上”的父亲,兄弟俩对母亲的感情要更深。

回国后的毛岸青大部分时间都在修养,期间也不断的返回苏联治疗,这让从小就很少照顾兄弟俩的毛主席非常愧疚,尤其是对有病的毛岸青,身体好的时候,毛主席也并不让他做太多工作,而他也会趁着身体好的时候,回到老家住一段时间,为亲人扫墓。

在哥哥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后,毛岸青更加重了对母亲的思念,他时常做梦,梦回到儿时居住在板仓的小院,兄弟两个坐在母亲腿上,外婆在旁边轻摇蒲扇。那种幸福的时光多么美好。

随着年龄的增大,毛岸青对母亲的思念也越来越重,所以他一有时间就去看望母亲。

1962年,当他再次来到母亲坟前准备磕头的时候,妻子邵华因为担心他的身体制止了他,毛岸青也知道自己头部近一段时间疼的厉害,这次来就是准备去苏联治疗前来看望母亲。看到妻子阻拦,毛岸请也只能作罢。

晚年的毛岸青也会经常带着家人去参观母亲的纪念馆,并且在登记名字时,他也总是会写上“杨岸青”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并且在临终时立下遗嘱,死后安葬在母亲身边,2007年3月23日,母子两个在另一个世界得以团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党中央   苏联   妻子   母亲   共产党人   长沙   湖南   回乡   广州   用意   上海   思念   哥哥   父亲   两个   兄弟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