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方面24项具体任务!行动方案明确!

6月5日,天津市召开“十项行动”见行见效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天津绿色低碳发展行动目标确定 污染物、能耗等指数再降低

会上,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孙文秀介绍了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

孙文秀表示,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环境污染防治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序开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持续优化,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普遍推行,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9.7%,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27.5%,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3.5%以上,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5微克/立方米。

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总体目标,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提出5方面24项具体任务措施。主要包括: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包括加快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交通运输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城乡建设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社会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等5项具体任务措施。明确了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或产品数量达到260个左右、国家级和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达到7个、“津农精品”品牌保持在200个以上等17项可量化指标。

深入开展污染治理。包括深入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5项具体任务措施。明确了创建不少于100个“无废细胞”、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7%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等9项可量化指标。

加快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包括优化空间规划布局、强化国土用途管控、加快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城市园林绿化改造提升等4项具体任务措施。明确了绿色生态屏障区内蓝绿空间占比保持在67%以上、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保持8.5%以上、新建提升改造口袋公园300个以上等6项可量化指标。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包括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全面发展绿色科技、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动零碳低碳先行先试等5项具体任务措施。明确了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力争达到1000万千瓦、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等2项可量化指标。

建立健全政策机制。包括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推动生态资源市场化利用、加强源头管控、加强执法监督、加强考核问效等5项具体任务措施。

孙文秀表示:“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还包括组织领导、法治基础、政策措施、细化责任、公众参与等5方面具体任务措施。同时,配套制定重点任务清单,明确108项五年重点工作安排,细化200余项2023年重点目标任务,动态谋划绿色低碳发展项目。下一步,我们将强化统筹协调、加强沟通协作、凝聚各方共识,合力推动行动方案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2022年天津生态环境质量为历年来最好水平 优良天数比率达73.2%

会上,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史津介绍了污染治理和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的有关情况。

史津表示,2022年,本市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历年来最好水平。全市SO2、NO2、PM10年均浓度均低于国家年平均浓度标准;PM2.5年均浓度降至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1%,优良天数比率73.2%、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4天、同比减少3天;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质占比58.3%、同比提高13.9个百分点,近岸海域优良水质占比71.7%、同比提高13.4个百分点。此外,土壤、噪声环境质量状况保持稳定,自然生态系统保持良好水平。环境风险总体可控,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史津表示,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天津的具体行动。下一步,生态环境部门将不断深化污染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做到“四个更进一步”。

更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坚持燃煤源、工业源、移动源、面源综合治理,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深化工业源污染治理,继续推动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动垃圾焚烧企业对标治理;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全过程综合整治,加快实施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替代,推动橡胶、油墨等行业重点企业提标改造;扩大绩效分级结果应用。推进柴油货车清洁化,强化油品储运销环节油气治理。加强扬尘管控,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更进一步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深化水污染治理,强化工业废水治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加强水资源调度与配置,统筹配置外调水、再生水等各类生态水资源。加强水生态保护,探索建立水生态监测评价体系,推进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溯源、分类整治。实施入海河流“一河一策”,加强海水养殖污染防治,开展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调查,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

更进一步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确保农用地、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利用,深入开展农用地周边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加强用地准入管理,动态调整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名录,加强腾退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推动中石化、中海油等绿色化改造试点建设。开展重点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与风险评估,落实新污染物管控措施。有序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开展“无废细胞”创建工作。

更进一步补齐城乡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及监测监管等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7%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推进恶臭异味污染治理,开展大型化工园区异味排查治理。强化噪声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安静小区”创建。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建改造农村户厕2.7万座,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管水平,补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短板。

天津实施重要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推进“一环十一园”“植物园链”建设等

会上,天津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张宏晖介绍了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生态保护修复的有关情况。

张宏晖表示,市规划资源局科学优化空间格局,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天津提供规划资源要素保障。

持续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农业、生态、城镇、海洋”四类空间,制定实施《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强化京津冀三地联动发展,形成“两带集聚、双城优化、智谷升级、组团联动”的市域产业空间结构;加快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持续筑牢“三区两带中屏障、七廊五湖四湿地”的市域生态格局;完善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配套,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以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持续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城市发展不可逾越的底线,严格限制城市无序蔓延,引导城镇建设紧凑布局。推动《天津市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决定》颁布实施,科学化管理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并释放一定的发展空间。

持续实施重要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包括:

持续开展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全面加强七里海、大黄堡、北大港、团泊875平方公里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修复工作。完成“1+4”规划确定的土地流转、生态移民、湿地修复等各项规划任务,打造国家湿地保护与修复典范,湿地保护率保持50%以上,推动湿地生态系统明显向好。

持续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围绕绿色生态屏障重点片区,全方位实施生态修复、拆迁复绿、造林绿化、环境治理、路网建设等“十大工程”73项子工程,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打造4至5条生态主题精品旅游线路,逐步将绿色生态屏障区打造成“都市生态朋友圈”,为广大市民提供休闲度假新去处。

打造东部国际蓝色海湾带,加强海岸带分类管控,对历史围填海遗留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引导绿色环保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消化存量资源。实施“蓝色海湾”整治修复,推进生态廊道、岸线岸滩修复、滨海湿地修复和生态扩容等工程,修复岸线长度达23公里,修复滨海湿地面积达1180公顷。推动滨海国家海洋公园实施建设。多措并举,提升岸线防护与抵抗海洋灾害能力,拓展公众亲海空间。

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推进“一环十一园”“植物园链”建设,着力构建城市公园体系和连通中心城区内外的生态廊道网络。充分利用边角地、闲置地、现状绿地开展口袋公园建设,新建提升口袋公园300个以上,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游憩场所,让群众乐享美丽天津建设成果。

天津规上工业能耗持续下降 构建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

会上,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尹继辉就近年来,本市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成效进行了介绍。

尹继辉表示,近年来,我市立足工业双碳目标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坚持破立并举,加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腾笼换鸟,有效破解“钢铁围城”“园区围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腾出宝贵空间。另一方面,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以智能科技为引领、优势产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1+3+4”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今年一季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快于规上工业3.9个百分点。

坚持节能降耗,系统提升工业能效利用水平。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三五”下降16%的基础上,2021年和2022年,又分别进一步下降8.5%和2.5%,持续作为全社会节能降耗的主要贡献领域。全市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水重复利用率等位列全国第二,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坚持变废为宝,深入推进工业资源循环利用。30家企业入选国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规范条件企业,形成废钢铁、废塑料、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加工能力分别达到1000万吨、22万吨、1.8万吨,循环利用“静脉产业”不断壮大,全市主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钢渣、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废实现100%资源化利用。

坚持体系推进,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创建15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等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培育了300余家市级绿色工厂,支持了9家国家级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实现重点产业链和制造业主要行业全覆盖,入列绿色制造国家第一梯队。

尹继辉表示,下一步,工信部门将聚焦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打造绿色制造排头兵,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加速构建制造业绿色发展“一二三四”体系。

深入实施“一个行动”。实施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引导消费品、装备制造、电子等行业绿色发展,分业施策、持续推进,循序渐进降低工业碳排放强度。

发展完善“两个体系”。以绿色制造和绿色低碳技术体系为重点,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培育绿色工业园区,加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到2027年纳入国家绿色制造名单的单位和产品数量达到260个。以工业领域高效节能产品、先进节水工艺、重大环保装备、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设备等为重点,培育骨干企业,增强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和装备供给能力。

协同推进“三个转型”。聚焦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产品供给绿色化转型,坚持系统推进,推动工业节能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全系统节能转变。实施废钢铁、废纸、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加快构建高效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开展水效对标达标,促进重点行业节水增效。

落实落细“四项重点举措”。通过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发挥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创新行业管理和服务手段、完善政策措施和保障体系,助力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津云新闻记者 霍艳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天津市   环境质量   天津   湿地   制造业   生态   体系   重点   方案   工业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