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以学《城市的笑容》

来源:铜都文学 张文林

山水行吟情凝笔端

——读万以学的《城市的笑容》

张文林


不久前,万以学先生《城市的笑容》新书首发及读者分享会,在铜陵市新华书店与铜陵市图书馆联合体的月读公社大厅成功举行。在现场读者特别是少年儿童心目中,博学多才的万以学根本看不出是一位年过六旬的长者。于我而言,以学先生是一位集官员、学者、作家于一身的兄长和良师,他儒雅可亲、待人真诚,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从容的年轻态,岁月仿佛在他身上难以留下变老的痕迹。他的第一本书《谁与争锋》出版,距今大约30年了,我算是较早一批的读者之一。
如今《城市的笑容》正式结集出版,可以说是展现了万以学散文创作的最新成果,并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城市的笑容》共四个篇章,31万多字。收入书中的“铜陵篇”,虽然从文章篇数上以12篇排在第二,但在我看来,相比较“徽州篇”“淮南篇”“合肥篇”来说,“铜陵篇”无疑是份量最重、倾注感情色彩最浓的。
在开篇《爬山记》中,以学先生这样深情地写道“我习惯叫爬山,不叫登山。像笔架山这样的山头并不十分高峻,也没什么名气,说登字总觉太庄重;再说我小时候这山上没有道路,手脚并用的时候常有。用爬字虽然俗,但贴切”。在文中,以学先生并不避讳自己矿工子弟的身份,反而是津津乐道地回忆自己的少年往事,“放学后上山砍柴,我们这帮子砍柴的家伙,与矿上的护林队形成了拉锯战,总体上我们赢得多。”“假装偶然经过,偷偷瞄了下矿长家的饭桌。虽不敢停留不敢定睛看,但那菜香味可直冲鼻孔。很多年过后,我都能记得那股香气。”以学先生出生、就学、成长、工作在铜陵,对铜陵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充满感情,文中这些细节的描写尤其让人感动,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作为矿工子弟,他与父辈们一起为铜陵这座资源型工矿城市的崛起流过汗、出过力,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但以学先生这篇《爬山记》,远不止于这种回望过去的叙事,从文中的第二部分开始,以学先生开始了在宏观视野上更广阔的思考与抒情,“从开发矿山滥觞,这些陆续兴建的系列居民新村,系统而鲜活地展现了铜陵独特的历史发展风貌。”“当然,最重要的是新村里的居民,他们来自山南海北,北到辽宁、山东,南到浙江、福建,东到上海、江苏,西到湖北、河南,安徽省内各地市,包括高级领导干部、专业知识分子、退伍复员军人、工人、农民等。”以学先生认为,“铜陵是个移民城市,第一代移民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如今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很多人已在此扎根,同时也有很多人。因为种种机缘,星散全国甚至全球各地。特别需要有人,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中在认识和理解这个城市的生长过程,建构起有人关注、保护和记忆的文化传统。对于远行的人来说,这就是牵绊、魅力。”在《爬山记》的结尾,以学先生这样写道:“千秋伟业,百年正是风华正茂时。作为个人,都会渐渐老去,但我希望,自己能长久保留一点儿浑朴之气、童稚之气、草莽之气。”这是画龙点睛的精彩“文眼”,这更是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告白。
在《回望铜官山》《家在铜官山》中,以学先生则从不同的视角抒写了铜官山的前世今生,写到了铜官山对于铜陵这座城市的决定性意义,写到了母亲大人当年艰难的创业史。“说那时不知道劲从何来,刚开始时的工资一天才三毛六分钱。从天不亮就出门到下午才回家,自带中饭,多是用一个搪瓷缸,后来用饭盒把饭菜放一起,到中午时加热吃。我偷看过她的饭盒,所谓菜只是一根咸萝卜头。”“问她最忆什么,她说是毛主席把她们妇女组织起来上班,能工作拿工资了。这是祖祖辈辈妇女没有过的,所以她们那代人特别自豪。”“他们从没有把自己看成是苦力,这使得他们把自己与历史上那么多朝代及无数矿工区别开来,这使他们最后拥有了一个不同于前朝、前代、前人的青春和生命。”“这是我们后辈在滚滚红尘中,遥望过去需要致敬的。”在这两篇文章中,以学先生体现了浓厚的人本思想和人文情怀,像他父母亲那一代矿工,在他的心目中,就是共和国铜工业的拓荒牛,是应当受后代敬仰的无名英雄!
中国美学最根本的特点和意义,就在于重视人的心灵的作用和精神的价值。唐代思想家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照,是无所谓美的。”散文的美也是同样。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以远观与近看。更重要的是要闪烁思想的光芒,在写出自然山水美的同时,更要写出作者心灵感悟和意境之美,达到叙述的美、抒情的美和哲理的美和谐统一。以学先生的散文可以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游记、随笔和地域文化小品文,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在山水行吟中体现大散文观、大历史观,把学者化、专业化叙事与思辩性、交融性状物抒情结合起来,一方面他简约精炼、惜墨如金,而另一方面又大开大阖,洋洋洒洒,纵情流淌,给读者以一种密不透风、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与审美快感。
在《已然成追忆》中,作者记述与孙树兴同志的难忘过往,真情感人,不少细节地是第一次对外披露。“那年省委组织开展”理思路、奔小康“大讨论,因他在中央党校学习,主持市委工作的市长觉得按常规做法组织讨论,难以深入人心,取得实际效果,就在主题里加了”抓落实“三个字,还决心深化搞‘醒来,铜陵’大讨论,并让我牵头组织写稿。我找了一帮人写出初稿,孙树兴同志看后说,辣味不足,让我们再补案例。后来的稿件,是经他审阅后,再由市长签发的。稿子引起了很大社会反响。”至此,以学先生作为当年那场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直接组织者和见证人,在文中真实还原了历史真相。
在《凤凰遥望》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以学先生提出了具有权威专家视角与见地的建议:“我觉得铜陵有关部门联合芜湖、池州等地,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可行性,且对皖南地区和长江流域,甚至整个中华文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铜官山—凤凰山—大工山采矿冶炼集群,已有2000多年了,屡仆屡起,至今尚在存续,全世界都很难找,完全‘具备景观的美学性、特殊性、多样性和稀缺性特征‘。”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和罗家村大炼渣遗址为申遗提供了无限的佐证和可能。1995年12月26日,来铜陵参加铜陵长江公路大桥通车典礼的李纳曾为铜陵金牛洞古采矿遗址题词:“历史的见证,民族的骄傲”。这在《那年接待李纳王景清》里,都有真切自然、不加雕饰的感人记述。
《大通观澜》《铜官红素手》《青铜的声音》《长江上的书屋》等篇章,如数家珍地描述了铜陵的地方特产、文化风貌和格外温馨的风土人情,文中不泛赞美和自豪的情愫,而这一切都在作者行云流水般的抒写中得以呈现。
以学先生1982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铜陵工作,直到2009年,他从铜陵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岗位,交流到黄山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他在铜陵学习、生活、工作长达27年。加上他在上大学之前的17年,可以说,以学先生对家乡铜陵倾注了太多的情感、智慧和气力。令人略感惊讶的是,在与以学先生交谈中,他说自己是安徽省第一个工商注册担任企业“总裁”的,原来是他当年曾负责牵头筹备成立铜商品市场。后来他离开市委办公室,担任市外经贸委主任兼外商投资局局长。他是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文学学士,后来又攻读该校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美国马里兰大学高级行政管理研究生,香港理工大学品质管理专业硕士。长期的文秘行政、外经外贸和经济管理工作经历,无疑使以学先生具备了更多的实战经验和国际视野,同时他担任过近4年的省旅游局局长和首任省旅游委主任。用他自谦的话说,他在铜陵、淮南、黄山、合肥四市都工作过,“书中大部分文章的初心是为家乡做形象推销。”
以学先生在《城市的笑容》这本书中,所要表达的既有对四座故乡城市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又有在长期创作实践积累中的自觉不自觉的创新创造。用他自己的话,那就是作品中体现出的“浑朴之气、童稚之气、草莽之气”。在“徽州篇”中,《梦黄山之上》《山与山齐人为峰》《无梦到徽州》《镶着金边的女王》等文章,可以说是我见到过的以黄山和徽文化为主题同类型散文作品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以学先生对黄山和徽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挖崛,既有文献史料价值,又有创造性转化的当下应用价值,更有不可替代的审美韵味。《梦黄山之上》从“自性黄山、神性黄山、知性黄山、共性黄山”四个维度进行深度探究与描摩,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全新印记。以学在文中动情地写到“可以说没有黄山就没有徽州文化,黄山是徽州文化生长发育的最大环境,是徽州文化的底色,是徽州文化的基础和灵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山就是那养育了、庇荫了徽州人及其文化的一方水土。”
以学先生在《春到淮南》《楚风来袭》和《合肥之约》《合肥相约》等篇章中,写出了“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那种意境和神韵,让读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若不是带着情感、带着责任、带着慧眼去观察、去体悟,是断不会有这样美好的文字,像清泉一样在我们面前流淌。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以学先生如今可以更加自由潇洒地进行山水行吟,期盼以学先生在今后的日子里为读者和家乡奉献更多的精品佳作。

作者简介:张文林,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安徽省作家协会理亊,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散发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深圳特区报》《安徽日报》等报刋,曾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著有《湖畔物语》、长篇传记小说《云山横水》。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

点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铜陵市   徽州   铜陵   淮南   黄山   安徽省   城市   合肥   安徽   矿工   文中   散文   笑容   读者   文化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