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升集团研究报告:轻量化先发制胜,多元化构筑核心竞争力

(报告出品方:民生证券)

1 深耕铝合金零部件领域,持续构建客户资源壁垒

1.1 致力于汽车轻量化领域,产品结构不断拓宽

精密铝合金汽车零部件龙头厂商。宁波旭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3 年 8 月,以模具与铝压铸领域发家,现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和汽车轻量化领域。 2011 年,公司与 AmTech International 合作,拉开公司新能源车轻量化业务发 展的序幕。2013 年与特斯拉开始合作,一举奠定了新能源车轻量化业务大发展 的根基。2017 年公司成功在 A 股上市。上市以来,公司不断拓展合作,保持新 能源汽车与轻量化领域的龙头位置。2020 年公司成立子公司布局铝瓶业务。 2023 年公司宣布投资建设墨西哥生产基地,全球布局轻量化生产。 公司历经多次沿革,轻量化先发制胜。2003-2007 年为初创阶段,公司从模 具加工业务拓宽到精密铝合金零部件领域。2008-2011 年为巩固阶段,与海天塑 机合作,由于自身压铸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非常出色,加上投入先进压铸设备, 公司铝压铸业务快速发展。2012-2015 年为公司转型阶段,公司从 AmTech International 合作开始,逐渐转型成为新能源汽车精密铝合金零部件供应商,并 与 2013 年与特斯拉建立合作关系,拉开公司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业务发展的序幕。

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公司经营稳健。公司现实际控制人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 理徐旭东先生。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 徐旭东直接持有公司股份比例 12.41%, 其占股 51%的旭晟控股直接持有公司股份 27.30%,占股 100%的旭日实业直接 持有公司 20.55%股份。公司高管、核心员工及其亲属的持股的旭成投资直接持 有公司股份 3.52%,其中徐旭东弟弟徐曦东的配偶丁昭珍女士为旭成投资执行事 务合伙人。


高管团队稳定,公司管理有序推进。公司高管团队除徐旭东外共 5 人,2 人 为徐旭东的直接亲属。除财务负责人卢建波先生,高管团队均从 2015 年 8 月起 始任职至今,陪伴公司不断成长,团队具有极高的稳定性。

产品矩阵丰富,布局三大工艺。公司主导产品为新能源汽车核心系统的精密 机械加工零部件,包括悬架、车门框、电驱动、门槛梁、电池包、防撞梁、热管 理等产品,是目前行业内少有的能够覆盖压铸、锻造、挤出三大铝合金成型工艺 的企业。公司三大工艺均具备量产能力,且能够针对不同客户需求提供一站式轻 量化解决方案。

1.2 产品序列逐步拓宽,成长空间进一步打开

公司配套产品丰富化。公司三大产品序列,分别是汽车类、工业类、模具类。 汽车类典型产品包括变速箱箱体、电动机固定架、电子元件保护外壳、电池组模 块、油泵组件等,遍及传动、悬挂、电气、电池等系统;工业类产品包括高压清 洗机泵头、电机外壳、注塑机集水器、灯具外壳等;模具类产品包括变速箱壳体 模具。公司进一步拓展锻压件,包括座椅骨架、电池包小结构件等,以及挤压型 材件,包括白车身、 电池盒、电池包纵梁等,丰富产品序列,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1.3 财务分析:业绩稳定增长,盈利优势明显

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高速增长。公司业绩不断增长,2018-2022 年,公司 营业收入从 10.96 亿元提升至 44.53 亿元,2022 年同比增长 47.31%。22 年公 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7.01 亿元,同比增长 69.70%,规模扩张成效显著。2023Q1 公司营业收入 11.73 亿元,同比增长 18.28%;实现归母净利润 1.93 亿元,同比 增长 60.79%,增速较高。


盈利水平趋于稳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18-2020 年公司毛利率有较明显 的下滑,主要原因为市场竞争加剧,销售端利润压缩,行业整体盈利水平降低。2021-2023Q1 , 公 司 积 极 提 高 产 能 利 用 率 。 毛 利 率 保 持 24.06%/ 23.91%/25.78%,净利率保持 13.65%/15.72%/16.42%,趋于稳定。选取同样 提供精密铝合金汽车零部件的三家主流厂商,对比各家毛利率,公司盈利能力处 于行业内中上水平。

费用结构进一步优化,费用管理水平领先于行业。集团逐年降低管理费用率 与销售费用率,同时提高研发费用投入。2022 年公司合计费用率 6.16%,其中 销售/管理/研发/财务占比 0.56%/2.01%/3.89%/-0.29%,费用水平较低。相较 同行业公司的费用水平,管理优势明显。


公司营运能力与偿债能力处于良好水平。公司 2020-2022 的 ROE 均处于同 行业公司水平前列,分别为12.53%/12.09%/16.31%。公司资产负债率处于行业 正常水平,22 年财务风险总体较低,整体资产负债率为 41.55%,同比下降 13.73pcts,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面值 13.46 亿元可转债转增股本所致。

汽车类产品为公司主要营收来源,内销占比持续扩大。集团工业类收入占比 逐年下降,汽车类营收占比逐年提升。2022 年汽车类营收占比 91.71%,较 2018 年增长约 12pcts。地区方面,公司国内外市场兼顾。受国内新能源市场的 不断发展,公司内销占比持续扩大。2022 年公司内销占比 56.99%,成为重要的 收入来源。

2 政策与车企需求共振,汽车轻量化趋势明确

2.1 政策支持+产业需求,行业景气度有望加速向上

2.1.1 政策端:节能减排政策实施,推进汽车产业轻量化发展

“双碳”目标已成为共识,开启汽车节能减排新进程。近年来,全球极端气 候事件频发,对人类造成深远影响。通过碳减排,共同应对全球性自然灾害和极 端天气频发等环境问题并实现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并向全球行动推进。美国、 日本、韩国、加拿大及多数欧盟国家定于 2050 年实现碳中和,中国、俄罗斯确 定于 2060 年实现碳中和,印度的碳中和时间为 2070 年。


全球环境保护标准要求提升,各国新能源化转型助力实现碳中和。在汽车领 域陆续推出禁售燃油车时间表,巴黎(法国)、马德里(西班牙)、挪威于 2025 年 禁售燃油车,加州(美国)于 2030 年禁售燃油车,德国、英国、印度也定于 2030 年禁售燃油车,2035 年丹麦禁售所有燃油车,2040 年法国、西班牙、加 拿大禁售燃油车。全球各国纷纷致力于新能源化转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进 一步提升。

汽车轻量化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助力国家节能减排。根据欧洲汽车工业协 会的研究,汽车质量每下降 100 公斤,百公里油耗可降低 0.4L,碳排放大约可以 减少 1 公斤。美国能源部数据亦显示,汽车重量每下降 10%,则其燃料消耗降低 6%-8%,若汽车传统钢铁部件被轻量化材料替代,则汽车车身及底盘的重量可降 低至 50%,相应碳排放亦会降低。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发布的政策《乘 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和《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2025 年中国总体节能目标是平均燃料消耗量水平下降到 4L/100km,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为 95g/km。根据《中国制造 2025》,到 2020 年,乘用车(含新能源乘用车) 新车整体油耗降至5升/100公里,2025年,降至4升/100公里左右。根据2020 年 IEA 数据统计,交通运输 CO2 排放量 7.2Gt,占全球 21.2%,因此随着全球各 国陆续推出更新的燃料消耗标准和环境保护政策,以及中国不断完善的汽车排放 限制标准,轻量化将成为降低每百公里油耗的必然途径,为实现汽车节能减排开 启新的进程。

政策支持轻量化行业发展,加快推进整车及零部件轻量化技术应用。2022 年 1 月中央人民政府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 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有序发 展轻量化材料、电机电控、充换电设备等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2021 年 6 月工 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实施方案》中,要加强绿色 产品研发,增加低油耗、低排放及新能源汽车生产比例,加快推进整车及零部件 轻量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2.1.2 产业端:新能源汽车增长拉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指数级增长,2022 年销量突破了 1000 万辆,渗 透率达到 13%。2016 年-2022 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快速提升,销量由 2016 年 67 万辆增加至 2022 年 1031 万辆,渗透率由 2016 年的 0.73%提升至 2022 年 的 12.86%。IEA 预测,电动汽车销量将在 2023 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到 2023 年底销售量将达到 1400 万辆,同比增长 35%。


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占全球销量 60%,欧洲和美国紧随其后。2022 年中国新 能源车销量 649 万辆,大幅超越欧洲的 247 万和北美洲的 103 万的销量,2022 年中国新能源车同比增长 96%。随着国内汽车新能源化进程的提速,根据乘联会 数据,2017-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从 2.7%大幅增长至 13.4%, 渗透率于 2022 年达到历史新高 27.6%。

2023 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高增长。2023 年 1 月至 4 月,新能源汽 车销量从 40.8 万辆增长至 63.60 万辆,4 月同比增长 113%,市场占有率达 32.3%,渗透率连续三个月超过 30%。2023 年随着新能源汽车销售基数的增加, 增长率也逐渐维持平稳。由此可见,随着碳中和背景下各个国家大力推进汽车电 动化,电动汽车的普及正加速进行,消费者的接受度不断增长,全球新能源车产 业也将大力发展。


汽车销量带动汽车零部件的高需求增长。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 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在传统油车关键汽车零部件方面,中 国发展起步较晚。然而,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遇。随着汽车市场规模扩大,我国汽车零 部件产业快速成长,供应体系也在逐步完善,2012 年到 2021 年,我国汽车零部 件产业规模平稳增长,是全球规模最大、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汽车 零部件销售收入从 2012 年的 2.23 万亿增长到 2021 年超过 4.07 万亿,21 年占汽车制造业比重达 45.5%。

新能源汽车销量高增促进轻量化行业发展。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走高,但是 “里程焦虑”一直成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阻碍。一般来说,传统内燃 机车加满油可以行驶 500 公里以上,而大部分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在 300-500 公 里左右,仍然存在差距。解决里程焦虑包括:1)提升电池能力密度。《我国制造 2025》明确了动力锂电池的展开规划:2020 年,电池能量密度抵达 300Wh/kg; 2025 年,电池能量密度抵达 400Wh/kg;2030 年,电池能量密度抵达 500Wh/kg。电池能量密度短期内较难提升;2)增加电池组数量并减重。与传 统能源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由于搭载三电系统,往往比燃油车重 10%,增加电 池组数量可提升续航里程,但是电池组总重达 900Kg,已占总车质量的 42.7%。 综上,提升续航里程应最大化进行新能源汽车减重。

汽车轻量化发展有助于缓解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焦虑。张海在《高性能铸造 铝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中介绍,新能源汽车每减少 100Kg 重量,续航里程可提升 10%-11%,同时还可以减少 20%的电池成本以及 20%的日常损耗成本。当前 SUV 总重量中钢铁材料平均占比 59%,铝合金因其 轻质特性而广泛用于汽车工业,使用铝合金部件可以在不牺牲安全性或性能的 情况下将车辆重量减轻,未来随着轻量化材料铝合金的大范围应用,钢铁占比 降至 30%,铝合金占比升至 37%,整体预期实现减重 28%。因此采用轻量化技 术可以在降低整车质量的同时增加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不仅有助于解决续航焦 虑问题,还可以提升电动车的性能和驾驶体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2.2 汽车轻量化趋势明确,铝合金压铸行业高景气

2.2.1 轻量化势在必行,市场初现峥嵘

汽车轻量化优势明显。轻量化是设计和制造产品的过程,目的是在不牺牲强 度或性能的情况下减轻重量。高强度钢的密度是 7.87g/cm³,而铝合金的密度是 2.7g/cm³,传统汽车中车身约占整车重量的 30%-40%,用高强度钢替代普通钢 材能减重约 11%,而如果采用铝合金,减重效果约为高强度钢的 2.25 倍。价格 上,铝合金的价格约为高强度钢的 6.7 倍,镁的价格约为高强度钢的 16.7 倍。

轻量化材料多选择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的成本较高,并且在零件制造过 程中存在着一些技术障碍。铝合金具有较小的密度和较低的价格,是地壳中含量 最多的金属元素,占地壳总质量8.1%,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除钢铁以外能 最大限度回收利用的材料,几乎 90%的汽车用铝可以回收并循环利用。铝合金塑 性优良,工业生产中的铸、锻、冲工艺均能适用,适于广泛应用于压力铸造工艺。 其余材料如镁合金面临价格较高及高温抗蠕变问题,碳纤维是脆性材料,具备高 昂成本,难以普及。因此在综合性能、成本、制造技术和机械性能等方面都表现 出色,企业普遍选择铝作为汽车轻量化的替代材料。用铝合金代替汽车钢材零部 件,例如气缸体、变速器壳、转向机壳、发动机罩等等,绝对减重均可达到 70kg。当前众多主流车型均采用全铝车身,前后悬架大部分材料也采用铝合金, 用铝化程度越来越高,最大程度实现轻量化制造。


实现车身轻量化主要有三种途径:材料、结构和工艺。轻量化车身结构的优 化设计是前提,高强度轻质材料的应用是手段,先进轻量化成形和连接技术是保 障,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市场上企业比较常用的轻量化材料包括高强 度钢、镁合金、铝合金等,高强度钢拥有极高的强度等级,在设计部件中可以降 低板件厚度来降低重量,因为其强度高的特点,可以用在十字构件、防撞杆、保 险杠、座椅滑轨、A/B 柱等关键区域。铝合金由于较小的密度和较低的价格,已 成为汽车车身的主材。碳纤维复合材料,由于其成本高昂,通常会用在超跑型汽 车。

国家“双碳”政策下,轻量化成为汽车行业碳减排的发展重点。依据《节能 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的轻量化总体目标,2025 年、2030 年、2035 年 燃油乘用车轻量化系数分别降低 10%、18%、25%,纯电动乘用车轻量化系数分 别降低 15%、25%、35%。由此可见,汽车轻量化是未来汽车的必然发展方向, 中国汽车轻量化将进一步强化力度和速度。

国内外企业致力于轻量化制造。结合汽车轻量化节能、减重、降本的优势,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渗透的背景下,轻量化是汽车行业的大势所趋。车企轻量 化方向包括:1)在汽车底盘、动力、车身、电池盒等部件上用铝合金代替钢;2) 内外饰件使用塑料代替钢;3)使用一体化压铸工艺。汽车零部件每个环节都能 实现轻量化制造,国内外主流零部件公司均在致力于轻量化制造。

2.2.2 轻量化趋势下铝合金市场空间测算

国内汽车轻量化前景广阔,铝合金市场规模持续提升。受益于中国已进入产 品驱动的黄金时代,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预计 2025 年国内新能源汽 车销量有望达 1395 万辆,2027 年有望达 2127 万辆,5 年 CAGR 达 25%,2025 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将有望超 40%。全球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有望达到 2300 万辆 以上。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提出,我国汽车轻量化技术要 求单车用铝量 2020 年 190kg,2025 年 250kg,2030 年 350kg。按照铝合金锭 平均价 1.95 万元/吨计算,2025 年中国汽车铝合金市场规模有望达 1186 亿元, 2027 年有望达 1700 亿元,5 年 CAGR 达 14%;2025 年中国汽车铝压铸件市场 规模有望达 913 亿元,2027 年有望达 1275 亿元,5 年 CAGR 达 13%。


3 绑定优质客户,全球产能布局构筑核心竞争力

3.1 铝合金压铸件龙头厂商,生产规模持续扩张

3.1.1 布局压铸、锻造、挤压三大工艺,打造平台型铝合金企业

公司掌握技术全面,打造平台型铝合金企业,覆盖客户多样化需求。压铸是 液态金属转化为固态的过程,利用高压将高温金属液高速压入金属模具腔内,金 属液在压力的作用下凝结成型,是铝合金成型的主流工艺;锻造是固态金属转化 形状的过程,利用机器对金属原料施加压力,使之缓慢发生塑性形变;挤出是液 态/半固态金属转化为固态的过程,使液态或半固态金属在高压下凝固、流动成形。 公司现有压铸产品基本覆盖汽车动力系统、底盘系统、电池系统最核心的铝合金 产品,锻造类产品包括转向节、扭臂连杆、热管理流道阀等,挤出类产品有热管 理系统储能器、电池包纵梁及电池包其他产品。

公司深耕铝压铸行业多年,自主研发实力强劲。经过多年自主研发生产,公 司在压铸技术上积累显著优势,形成变速箱箱体及总成生产技术、新能源汽车电 池系统壳体生产技术、热成像仪在线监控技术等多项专利技术。1)原材料方面, 公司能够自主研发铝合金配方及原材料铸造工艺,提升产品强度、韧性、寿命、 力学性能。2)模具制造方面,公司用专业软件进行流态、温度场、凝固等模拟 分析,融合压铸工艺,优化模具方案,同时具备自行设计制造 4400 吨以下压铸 模具的能力,可设计生产优秀的工装夹具和刀具,进一步提升零部件的精密度。

公司打造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和加工场景,持续提升数字化水平、生产效率 和产品质量。生产方面,公司拥有40余台瑞士布勒、德国富莱等自动化压铸机, 吨位在 210T-4400T,拥有多重工艺自动化产线;加工方面,拥有 400 余台德国 巨浪、日本马扎克,森精机等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逐步转型无人化和自动化。 质量方面,公司配备先进的进口检测设备,并自主开发了针对客户产品特殊要求、 用于过程产品测试的核心自有技术,实现原材料来料、制程、出货等各个环节进 行全程质量管控。


公司压铸设备采用“两模板液压锁模技术”,技术水平行业领先。公司拥有 40 余台瑞士布勒、德国富莱等自动化压铸机,吨位在 210T-4400T,铝压铸产品 产能高达 5 万吨/年。布勒压铸机具有独特的“两模板液压锁模技术”,具有液压 动态补偿功能,锁模力由各自液压油缸自动调节,使锁模力更均匀、持续和稳定; 结构优化,占地面积小,具有体积优势;适合大型复杂铸件生产场景,解决了大 型结构件壁薄、形状复杂、对称性较差的问题;无需进行模厚调节,只需输入模 厚即可自动适应,节省调节时间。

压铸先发制胜,锻造及挤压待持续放量。公司横向扩展工艺品类,由原先的 压铸,拓展至锻造、挤出,是全国少数掌握三大工艺并兼具量产能力的企业。公 司于 2017 年开始进行锻造工艺布局,建设六厂一期项目生产扭臂、转向节等锻 造产品;2020 年进行挤压工艺布局,建设挤压毛坯件、机加工积压件等挤压产 品产线。

铝压铸作为重资产行业,行业公司龙头效应突显,具备先发优势。铝压铸属 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具有相应的压铸设备、加工设备、检测设备和模具设备 等,前期固定成本支出大,产线建设时间长,资本回收期长,新进入后发优势弱。 公司入局铝压铸时间早,全产品自动化产线和自动化压铸设备布局趋于完整。


公司销售收入上涨迅速,投入产出比 1:1.3 左右。2022 年营收 44.54 亿元, 同比增长 47.3%,投入产出比维持在 1:1.3 左右,相关龙头公司如爱柯迪 1:0.9 左 右,广东鸿图 1:1.4 左右,公司位居行业中游。

集成化、一体化趋势明确,未来成长可期。公司于 2022 年设立系统集成事 业部,完成了部件集成产品及工艺方面的人才引入和梯队搭建,加速集成化零部 件的产品研发和设计优势,增强材料开发、同步设计、先进制造工艺研究、试验 验证等全产品开发实力,填补行业空白,具有行业前瞻性。集成化优势:1)公 司深耕新能源轻量化领域十年,积累了和主机厂协同的正向开发的能力,并且能 够打通概念设计-手版的块样-软膜样品开发-模具开发-批量量产的整个产业链;2) 公司工艺布局完整,集成高压压铸、锻造、挤出材料的研发和材料前端铸棒的生 产,有效融合三大工艺;3)最大化满足不同市场与不同客户的需要,针对电池 箱体、储能以及车用电池包的总成以及储能技术的总成进行产品的延伸开发,增 加与客户的黏性;4)集成化、一体化趋势明确,能实现单车价值量的提升。

3.1.2 产能扩张稳步推进,全球化布局引领二次增长

公司发行可转债扩建新厂,深化“新能源、轻量化、集成化”优势。2023 年 3 月,为了顺应下游市场需求,公司发行 28 亿元可转债规划建设新产能。项 目规划如下:1)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项目拟新增电池系统壳体总成 50 万套、电 控系统结构件 146 万套、控制系统结构件 100 万套。2)轻量化汽车关键零部件 项目拟新增传动系统结构件 130 万套、电控系统壳体总成 60 万套和电池系统结 构件 25 万套。3)汽车轻量化结构件绿色制造项目拟新增传动系统结构件 80 万 套和轻量化车身结构件 70 万套。精密铝合金零部件的扩产和集成化发展,将顺 应绿色低碳转型下电动汽车轻量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公司主业优势,占据有利市 场。


公司积极完善产能布局,持续放量满足交付订单需求。目前公司在宁波北仑 在建或已建有 10 个生产基地,规划建设产能在 100 亿左右,位于北仑的 1-5 号 工厂以高压压铸板块为主;6 号为铸锻件工厂,7 号工厂以挤压产品为主,8 号以 机加工为主,9 号和 10 号工厂包含压铸和挤压板块。当前 1-8 号工厂已基本全部 投产,其中 6 号工厂的新能源汽车精密铸锻件二期项目因疫情影响,项目建设所 需设备采购、运输、安装组织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制约,预计 2023 年年底投产; 公司 9 号工厂在根据建设进度推进中。公司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投资了第 11 个 生产基地,湖州工厂 540 亩地会分两期进行建设,预计会在 25-26 年分批释放产 能,对应零部件集成化项目。

公司开展海外投资布局,促进海外业务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扩大。2023 年 3 月 28 日,公司计划成立子、孙公司最终投资建设墨西哥生产基地,预计累计总 投资额不超过 2.76 亿美元。其中,旭升香港国际和旭升香港贸易负责境外孙公 司管理、生产设备资产海外租赁等,旭升美国国际负责提供海外技术和销售服务, 旭升墨西哥工业和旭升墨西哥制造负责产品生产和销售。此举有利于快速响应当 地客户技术服务及售后服务需求,实现产品的快速交付,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北美 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3.2 绑定新能源头部客户,铸就优质客户资源壁垒

2013 年公司与特斯拉展开战略合作,持续稳定为其提供轻量化解决方案。 公司成为特斯拉供应商以来,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开发出新模具和新产品,持续 满足特斯拉对汽车传动系统、电池系统等各类汽车零部件的需求。公司向特斯拉 销售新能源汽车所需的铝制零部件及模具,主要产品包括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 电池系统、悬挂系统等配件,典型产品包括变速箱箱体、变速箱悬挂、充电器壳 体等。


随着公司与特斯拉在研发,生产合作的深入,公司对特斯拉的营收逐渐上升。 2013 年 10 月公司与特斯拉签订了 10 年期通用合同;2014 年,公司与特斯拉合 作升级,作为一级供应商参与到 Model S 车型产品所需配件的设计和研发; 2015 年,公司 2 个月内完成传动系统的关键零部件从开模和可批量生产阶段的 转换,用于 Model S 及 Model X 等车型的变速箱箱体;2017 年,公司为 Model 3 提供动力系统零件壳体。公司的产品质量、技术和研发实力、客服服务响应速 度等获得特斯拉认可,2014-2018 年公司对特斯拉的营收比重逐渐上升,至 2018 年达到 61.08%的峰值,随后由于公司客户和合作项目范围的扩张,这一比 例有所下降,2022 年对特斯拉营收占比下降至 34.37%。

随着特斯拉产能持续爬坡,销量增势良好,公司订单和营收将持续受益。 2022 年,特斯拉 Model 系列电动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138.96 万和 131.38 万台, 同比增长 47.2%和 40.3%;同年,公司对特斯拉的营收达到 15.3 亿元,同比增 长 26.8%。2023 年,特斯拉宣布投资加建内华达新厂,生产 Semi 卡车,预计 2025 年将累计交付 5 万辆,以及宣布投资墨西哥工厂,用于生产 Cybertruck 和 Model Y 汽车,预计产能达 100 万台/年,进一步扩张全球产量,预计公司未来 将继续受益于特斯拉的放量增长。 受益特斯拉销量增速,公司来自特斯拉的销售收入逐年增长。集团与特斯拉 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携手发展。2022 年特斯拉带来营收 15.31 亿元,较去 年增长 26.8%。随着公司新客户的持续拓展以及整体总收入的增加,特斯拉带来 的营收占比同比下降约 5.56pcts,公司对特斯拉依赖性不断减弱,随着新客户的 持续放量,抗风险能力有效提升。

公司持续优化客户结构,新老客户持续放量。公司主要客户遍布“北美、欧 洲、亚太”三大新能源汽车主要消费地区,客户机构不断拓宽,构筑优质客户资 源壁垒。公司主要客户包括:1)国内主流新能源车企和零部件厂商,主要包括 比亚迪、蔚来、理想、零跑、小鹏、宁德时代等;2)海外客户,包括特斯拉、 采埃孚、法雷奥、西门子、Rivian、Lucid、Polaris(北极星)。2021 年特斯拉在公司销售占比 39.93%,其次为赛科利,占比 9.55%。2022 年特斯拉仍为最大 的客户,但在公司销售收入占比下降至 34.37%。公司逐步降低过渡依赖单一客 户的风险。公司已与比亚迪多款车型建立起合作关系,未来随着比亚迪新款车型 的放量,助推公司业绩高增。


3.3 多元化新业务持续突破,构建第二成长曲线

3.3.1 入局储能新赛道,开拓全新增长空间

储能技术可以促进电源、电网和用户多场景的协同调整,加速随机波动能源 向友好能源的转换。在电源侧,储能技术可联合火电机组调峰调频、平抑新能源 出力波动;在电网侧,可支撑电网调峰调频,在系统发生故障或异常情况下保障 电网运行安全;在用户侧,可在实现用户冷热电气综合供应的同时,充分调动负 荷侧资源弹性,支撑电网需求侧响应。

各国政策利好户用储能发展,国际储能扩容大势所趋。各国增强户用储能的 政策驱动力,美国通过太阳能投资减税优惠(ITC)法案、发电激励计划(SGIP) 和通胀削减法案(IRA)等法律法规支持户储发展;德国、西班牙、瑞典、意大 利等欧洲国家也纷纷推出各自税收优惠抵免和补贴政策,顺应新能源发电和储能 的发展趋势。

供需驱动全球储能高速增长,未来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打开。2021 年全球 户用家储装机规模达到 6.4GWh,根据 GGII 预测,乐观估计 2025 年全球户储装 机规模可达 100GWh。全球户储市场竞争加剧,2021 年 CR5 约为 60%,行业市 占率第一的企业是特斯拉,主要产品为 Powerwall 系列和 Powerpack 系列,其 次是派能科技、比亚迪、华为、LG 和 Alpha;此外,晶科、协鑫、阿特斯等新势 力也积极入局户储领域,随着新玩家和新产品的进入,全球户储市场格局有望重 塑。


2022 年起,公司将精密铝合金零部件的核心优势逐步延伸至更为广义的新 能源业务领域。公司布局范围包括户用或商用储能系统的核心铝制部件等,已针 对户用储能系列产品研制了配套的金属结构件。公司的储能产品具有大尺寸、高 附加值、集成化高等特点。公司未来有望整合现有客户体系中部分参与储能布局 的新能源汽车客户资源,并协同推进户用商用储能电池业务的合作。 公司未来将受益于特斯拉储能装机规模,增量有望超预期。公司已获得全球 知名储能客户(特斯拉)的户用储能项目定点,项目生命周期为 5 年,每年销售 总金额约人民币 6 亿元(占公司 2022 年收入的 13.4%),已于 2022 年四季度实 现了户用储能一体结构件的量产交付。未来将受益于特斯拉储能项目发展:1) 后续会直接受益特斯拉户储的放量;2)公司布局海外墨西哥工厂,特斯拉在中 国也拟建储能工厂,海内外协同也会对公司的储能产品受益。

2015 年 特 斯 拉 发 布 Powerwall , 在 全 球 户 储 市 场 占 据 一 席 之 地 。 Powerwall 系列 2 相比 Powerwall 1 容量提升至 13.5kWh,电池容量变大,尺 寸更小巧易安装,同时扩大应用场景。Powerwall+增加了集成光伏逆变器,同 时提高了峰值功率,并区分有无阳光功率。2023 年 4 月,Electrek 宣称特斯拉正 准备推出第三代家用电池组 Powerwall 3,是一款利用太阳能充电的电池组,将 着重在储能容量、性能和造型设计三个部分有重大提升。

特斯拉业务板块中,其储能业务增速遥遥领先。22 年特斯拉储能规模逐季上 升,总装机量达到 6.54GWh,同比增长 64%;全球市占率从 2017 年的 6.42% 提升至 2020 年 46.46%,22 年降至 14.31%。2022 年 Q4,特斯拉储能业务部 署至 2.46GWh,同比增长 152%;2023Q1 特斯拉储能规模创下单季新高,达到 3.89GWh,同比增长 360%,环比增长 58%,相当于 2021 年全年储能安装量。 除了特斯拉已经投产的加州莱思罗普的Megapack大电池产量增加,23年4月, 特斯拉宣布在上海新建储能超级工厂,计划 2024 年第二季度投产,初期规划年 产商用储能电池可达 1 万台,储能规模近 40GWh,产品覆盖全球范围,未来储 能市场增量可期。


3.3.2 凭借铝合金深厚积淀,横向布局铝瓶领域

公司成立控股子公司和升铝瓶,横向布局铝瓶领域。和升铝瓶是成立于 2020 年的合资控股子公司,采用铝冲挤压工艺,集设计开发、加工制造、经营 销售为一体,专业化生产高压无缝铝合金气瓶。公司拥有 1000T 到 3600T 压力 机、全自动化生产线、先进的检测设备等,具有突出的研发能力和高效的自动化 产线生产能力,已开发多款食品用一体高压无缝铝瓶,快速切入车载储能、医疗、 食品饮料等市场。

公司追加投资和扩充海外订单,增强铝瓶业务竞争优势。2022 年 7 月,公 司将和升铝瓶注册资本从 3000 万元提升至 12000 万元,满足扩产项目的资金需 求,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企业实力。基于 2019 年欧盟出台绿色协议要求 铝代钢背景,2022 年 9 月,和升铝瓶与欧洲某餐饮设备、奶油充电器等产品进 口商和分销商进行合作,提供相应铝瓶产品。根据规划,此次定点项目对应年化 销售总金额约人民币 8 亿元(占公司 22 年收入 18%),22 年 Q4 逐步开始量产。

铝瓶应用场景丰富,公司未来将受益氢能发展。高压无缝铝合金气瓶产品应 用范围广,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二氧化碳瓶、潜水瓶、特种气体瓶、医疗瓶、消防 瓶、氢气瓶等,可用于消防、储能、娱乐、医疗、工业等领域。当前储氢瓶国内 以 III 型气瓶为主,未来需向 IV 型过渡。复合材料储氢气瓶构成包括内衬材料、 过渡层、纤维缠绕层、外保护层、缓冲层。气瓶内胆多选用铝合金材料,原因如 下:1)由于铝合金与氢气有良好的相容性和抗腐蚀性能;2)一般铝合金内衬采 用旋压成型,整体结构无缝隙,可防止渗漏;3)储氢气瓶进行充气的周期可能较 长,需要长时间进行高压下的氢气阻隔。


4 盈利预测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汽车类、模具费和工业类,其他新业务持续放量同步驱动 业绩增长。核心经营假设如下: 汽车类:公司大力发展汽车铝铸件业务,汽车轻量化进程加速,下游客户需 求量未来将高速增长。未来公司新募投项目落地,产能将持续释放。22 年原材料 价格趋于稳定,毛利率有望维持在 20%附近,预计 23/24/25 年实现营收分别为 62.68/84.62/110.01 亿元。 工业类:工业类产品 22 年由于全球疫情影响下滑,23 年预计恢复正常。工 业类产品包括清洗机配件、电机配件、注塑机配件等产品,暂无扩产情况,预计 工业类配件营收维持稳定,毛利率小幅下降,并稳定在 23%附近,预计 23/24/25 年实现营收 0.98/1.08/1.20 亿元,年化增长率约 10%。

模具类:公司模具生产以自用为主,公司暂未披露扩产与外销计划,预计 23/24/25 年模具类实现营收 2.21/2.66/3.19 亿元,毛利率略微下降,预计维持 在 40%水平。 其他板块收入:其他类产品包括风扇外壳、支架底座、垫片等小件,此部分 收入增速一般。公司新业务包括户储和铝瓶,考虑到户储目前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景气度较高,结合公司新定点情况,未来一旦量产能够快速驱动业绩增长;同时 铝瓶业务偏消费属性,当前仅以公司定点预估收入。综上,其他板块(包含其他 类和其他业务)23/24/25 年预计实现营收 2.68/4.20/5.75 亿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特斯拉   新能源   压铸   铝合金   电池   客户   集团   全球   汽车   产品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