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真相:一场海盗式掠夺的侵略战争 要如何应对?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中国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日益凸显,造成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滞后,从而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力差距愈来愈大。

在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与侵略下,这种滞后性使中国一直处在任人宰割的地步,并逐渐从一个独立民族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殖民地的大肆开拓,资本主义国家随之把侵略矛头投向中国。

鸦片战争爆发后,近代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市场,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将鸦片贸易殖民地制度一同带到东方。

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西方列强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两次鸦片战争的真相,揭示了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性及其犯下的滔天罪行,批判了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非正义性。

同时从经济、政权、军事等维度论述了近代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他们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论述包含着辩证法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因以英国为首西方列强的侵略而引发的中国变革,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出发,对这场变革的本质、前景以及可能对欧洲变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依据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阐述了近代中国的命运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和起因

两次鸦片战争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近代中国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切入点。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挑起纷争,意图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最终,1840年英国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叩开了中国这个东方古国的国门,并在中国犯下了不可磨灭的罪行。

他们围绕着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性质和起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们指出,西方列强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是罪恶的、粗暴的。他们揭开了英国为维护鸦片贸易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却宣称以维护贸易公平借口的虚伪性。

同时揭露了欧洲列强利用鸦片来牟取暴利的丑陋行径,谴责欧洲强盗对中国人民肆意烧杀抢掠的残暴行为,对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予以热情支持。

一、性质——“极端不义”和“海盗式”的殖民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发生后,所有的西方资产阶级媒体的新闻报道充满了对中国人民的污蔑和谴责。他们声称中国是一个封闭落后的野蛮国家,中国人侮辱英国的尊严,而英国之所以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纯粹是出于回应中国的挑衅。

但马克思、恩格斯在对鸦片战争的起因等做了深刻的剖析以后,认为事情真相并不是这样,并对此作出了有力的反驳。他们从人民的立场出发,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的罪行,为近代中国人民发声,支持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鸦片战争之前,东方和西方的商业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与英国早在十七世纪晚期就开始了商业往来,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排外特点,使中国与英国的商业贸易交流受到了阻碍,英国向中国输入的纺织品并不受中国民众的喜爱,几乎没有什么市场。

中国丝绸、茶叶等产品在英国的畅销与英国产品在中国的销售情况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英国为了促进与中国的贸易,扭转贸易劣势,竟然丧心病狂地向中国输入鸦片,以此来开拓中国的市场。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表示,两次鸦片战争就是由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发起的侵略战争,而不是什么为了所谓的促进双方的贸易。

在马克思、恩格斯主要论述近代中国的著作中,其中仅阐述鸦片贸易文章的就有八篇,马克思并特别撰写了《鸦片贸易史》,阐述鸦片贸易的起源,并揭露了此项贸易对中国造成的巨大危害。

在最初时,鸦片作为药品实际上允许进入中国的,但输入中国的数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1800年之前到1820年,每年对中国的鸦片输入不到4000箱,每箱鸦片的重量大约是130磅,而且基本上是通过澳门辗转运输到中国内地。

马克思指出:“北京中央清廷抵制无效的鸦片贸易规模日益扩大。”自进入19世纪开始,这种罪恶的鸦片贸易竟然扩大了规模,一发不可收拾,“鸦片走私贸易在对华贸易上总是占着极大的比例”

马克思揭露了这项触目惊心的变化,“1820年,偷运进中国鸦片数量增加到5147箱……1821年是7000箱……到了1834年增加到21885箱。”

天朝帝国对此采取抵制行动,尽全力制止非法的鸦片贸易,并采取决定性行动,“这位皇帝把吸食鸦片当做邪教一样来取缔,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没收、销毁走私的鸦片。

天朝帝国的禁烟运动使得英国找到侵略中国的合理借口。英国等西方国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必须要获得更多的原材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但是中国封闭式的对外政策,妨碍了英国的殖民扩张,也妨碍了他们的货物倾销。英国最初试图说服中国清廷为他们提供贸易市场,失败之后就开始酝酿对华采取军事行动,逼迫天朝开放中国市场,最终英国以天朝的禁烟运动为由,悍然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发现,英国工业产品仍然在中国的销路不佳,且由于他们对中国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不甚了解,使得出口到中国的工业品往往出现滞销的情况,中国市场的开放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收效甚微。

因此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进一步攫取在华利益,加紧预谋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英殖民主义者以“亚罗号事件”为由重启战端,亚罗号是一艘中国船,但却是外国船的船身,为了走私不被发现曾在英国当局登记,到1856年10月已超过注册的有效期。10月8日,中国清廷在亚罗号上逮捕了12名海盗和有嫌疑的水手,按道理属于中国内政,外国无权干涉。

仅因为亚罗号悬挂有英国国旗,英驻清帝国官员巴夏礼编造亚罗号为英国船只为由,照会清清廷两广总督叶名琛,编造清军士兵对船上的英国国旗进行侮辱,并要求释放被捕水手,并向英国道歉。叶名琛只释放被捕人员,拒绝道歉。

二十三日英国官员西马糜各厘率领英国军队进攻广州,由此开始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关于这场战争的性质,马克思批判此次侵华战争为“海盗式”的战争,马克思通过对中英两国谈判的信函的深入剖析,得出了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结论:“这种以违背了无中生有的外交礼节为借口,不先行宣战就侵入一个和平国家的做法,是不会得到世界上文明国家的赞同的。”

此外他通过巴夏礼与清廷官员的往来公文指出,一方面他认为英国的做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除了“亚罗号事件”外,英国再无别的正当理由

此外还分析了英两国官员针对此事的不同表现:“海军将军蛮横无理,大肆恫吓,中国总督则心平气和、沉着冷静、彬彬有礼。”针对西方充斥的对中国的指责,马克思回应道:“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

帕麦斯顿无耻地认为英中英两国之间从来都不是战争关系,马克思怒斥道:“帕麦斯顿在对外关系上违背了有关交战的所有国际法准则。”马克思、恩格斯对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性质的分析是一致的,都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发起的极端不义的、海盗式的侵略战争。

二、起因——开拓中国市场和攫取在华利益的需要

工业变革完成后,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飞速发展,愈来愈依赖国外市场出售工业商品,地大物博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外市场,对英国资本家来说至关重要。

中英贸易的现实情况却让他们大失所望英方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英国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便借口中国禁烟运动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爆发的浅层原因是英国为了保护对中国的鸦片贸易,其根本原因则是为了开拓中国市场,把中国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英国资产家认为很快可以将大量工业商品倾销到远东中国,但事实却恰好相反,英国对中国的商品出口额不增反减,“英国对中国的出口额由1836年的132万英镑,在1842年下降到96万英镑”。

由此原因西方资本家便认为商品滞销是因为中国市场还不够开放需要进一步打开中国门户,控制中国海关攫取更大的市场和利益,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则源于此。

可以说,鸦片贸易是引发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马克思对此指出:“几乎不言而喻,随着鸦片日益成为中国人的统治者,皇帝及其周围墨守成规的大臣们也就日益丧失自己的统治权。”从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来看,一是鸦片贸易导致了清清廷的政权危机。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鸦片快速渗透,清帝国的大量官员亦吸食鸦片,从而导致官场腐坏,腐蚀了清朝的统治根基。

二是罪恶的鸦片贸易对中国广大民众的身体和精神造成了摧残,马克思怒斥罪恶的鸦片贸易“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恩格斯批判“英印为毒害中国而进行的鸦片生产”是“唯一导致更带毁灭性的直接后果的一种生产。”

结语

马克思认为“无论就可以说是构成其轴心的那些悲惨冲突而言,还是就其对东西方之间一切关系所发生的影响而言,在人类历史记录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因此作为鸦片战争直接原因的鸦片贸易的在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两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英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主动挑起的,尤其是在英国国内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形势下,恩格斯在《论英国滥设企业骗财的现象》中指出:“生产过剩的英国商品在英国国内的市场中堆积如山,找不到销路,而企业主和投机家则成百上千地破产。”

并且经济衰退导致英国国内的社会冲突和阶级斗争日趋严重,在此背景下,英国意图通过战争将中国变为英国的殖民地,以此转移国内视线,谋取不正当的经济暴利,并以此达到维护英国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统治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鸦片战争   恩格斯   马克思   战争   清廷   列强   英国   鸦片   中国   海盗   真相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