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比鸡蛋还小?那怎么怀孕生孩子,医生告诉你残酷的真相!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方便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

小刘总是感觉小腹有点难受,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着想,她给自己预约了全身体检。

体检那天,小刘早早请了假,赶去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的回答让小刘感到安心,

原来她的身体没有什么病症,就是工作压力太大了,加上没睡好,所以会感觉身体不太舒服。

医生叮嘱小刘回去好好休息,补充体力和精力。

回去的路上,小刘无聊地拿着自己的各种化验单和报告单翻看,忽然,一张纸报告单引起了她的注意。

上面写着自己的子宫大小是4*4*3厘米。

好奇的她拿起手机搜了搜一个普通鸡蛋的大小,发现正常鸡蛋的尺寸是高5厘米左右,中心直径也在4.3厘米左右。

这可把小刘惊呆了,自己的子宫竟然还没有一个鸡蛋大?这可是能孕育婴儿的子宫啊。

孩子足月生产的时候,平均体重在6斤左右,能赶上一个半大的西瓜了,谁能想到,最开始的子宫竟然和一个鸡蛋差不多大小?

这么小的子宫是怎么孕育孩子的呢?女性在怀孕生产的过程中,又要承受多少痛苦呢?

生命的摇篮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生命的摇篮——母亲体内的子宫开始的。

子宫可以称得上是女性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但是其实很多人对子宫的了解并不太多。

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形状像一个倒着放的鸭梨,前面靠近膀胱,后面有直肠,左右两侧是输卵管和卵巢。

子宫的内部是一个空腔,正常状态下,子宫的容积就只有5毫升,也就是差不多能装下一瓶盖水。

子宫壁有三层。

最外层是浆膜,就是包裹在脏器外面的那一层膜;中间是一层非常有力量的肌肉;最内层是黏膜,也就是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会在妊娠期,也就是女性怀孕的时候给胎儿提供养分。

当女性不处于妊娠期的时候,子宫内膜不需要提供养分,它就会定期脱落,也就是形成月经。

我们都知道人体内的脏器有很多,那么这个小小的子宫是怎么在体内固定自己的位置,不被其他器官挤走呢?

这就要提到子宫韧带了。

韧带可以理解为弹力绳,它有弹性,能伸展。

子宫有四个韧带,分别是阔韧带、圆韧带、主韧带和宫骶韧带。

正是四个韧带共同作用,才保证了子宫不发生移动。

一个小生命的诞生,开始于输卵管中的受精卵。

受精卵移动到子宫腔内时,子宫内膜上细细密密的小绒毛会帮助受精卵附着在上面。

前一个月内,子宫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怀孕八周的时候,“鸡蛋”会变成“鸭蛋”。

十三周的时候,子宫就会再大一些,差不多一个拳头那么大。

这个时候,变大的子宫会渐渐压迫到它前面的膀胱,孕妇就会尿频。

十六周的时候,孕肚就开始显现了。

这个时候尿频的症状会减轻,因为子宫是在不断往上张开的,此时它对膀胱的压迫已经没有以前那么重了。

六个月的时候,已经能感受到胎动了,这个时候的子宫像一个成年人的头一样大,子宫底的位置也高了。

其他内脏也会像膀胱一样受到压迫,这时候孕妇最容易腰疼,走路也要小心别摔倒。

八个月末的时候,子宫继续变大,子宫底已经到了胸口这里,孕妇会胃胀、烧心和胸闷等等。

高高隆起的腹部会让孕妇连自己的脚也看不见。

快要临盆的时候,孕妇的子宫会像西瓜一样大。

孩子生出来以后,子宫又会慢慢缩小,只要一个周多一点,就能恢复到孕前的大小。

但是要想完全恢复到孕前的状态,需要将近两个月。

就这样在十个月的时间里,子宫从鸡蛋变西瓜,再变回鸡蛋。

而新的小生命也在这个过程中降临人世。

每一位新手妈妈都要在这十个月的时间里经历许多身体上的痛苦可精神上的疲累,真的非常不容易。

其实容易得病

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看起来很厉害的器官,实际上总是在被各种疾病盯着,一不小心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前面说过,子宫的形状像一个倒放的鸭梨,梨柄的位置就是宫颈。

宫颈向上连接宫体,向下连接阴道,是子宫联通外界的“必经之路”,

由于位置的特殊性,宫颈也更容易发生各种病变。

宫颈最常见的几种疾病是宫颈炎、宫颈湿疣、宫颈肌瘤还有宫颈癌。

但最叫人头疼的,还是宫颈疾病前期没有太多临床表现,不像头疼脑热那样能立马叫人感觉不舒服。

等身体发出警报时,大部分情况下疾病已经发展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

所以对于这些早期没有症状的疾病,还是要靠定期做筛查和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早期的检查还是比较简单的,取样化验就行了,没什么痛苦。

但如果拖到病情严重了再去看医生,可能会需要做手术,甚至切除子宫,再也不能生宝宝了。

除了宫颈,还有一个容易产生病变的地方是子宫内膜,也就是子宫最里面那一层膜。

子宫内膜炎、增生、息肉都是比较常见的一些病变。

这些病变产生的原因比较多,可能跟生产流产后细菌感染有关,也可能跟身体的激素水平有关系。

不过这些疾病都是良性的疾病,相对容易治疗。

恶性的疾病主要是子宫内膜癌。

这种病的产生还没有明确的原因,可能跟雌激素过量、炎症、肥胖、高血压等等都有关系。

比起各种各样的治疗手段,成本最低、对身体最好的方法其实还是定期筛查,通过及时干预来阻止疾病蔓延。

子宫内膜外面的子宫肌层也容易产生疾病,但却不像宫颈和内膜那样连病症也花里胡哨的。

子宫肌层最常见的病症是子宫肌瘤。

虽然名字里带着“瘤”字,却也不是非常可怕。

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子宫肌瘤都是良性的,只是一些肌肉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的小组织。

这些肌瘤如果朝着子宫外部生长,或者只局限于子宫基层上而不往子宫内膜的方向上生长,就不会对人体和女性的生育功能产生什么影响。

除非这个肌瘤太大了或者威胁到子宫内膜了。

因此一般情况下即使女性身体里出现子宫肌瘤也不用太惊慌,按照医嘱正常治疗就行。

也不用非得做手术去切除子宫肌瘤。

因为这样正常的状态下,子宫肌瘤并不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反倒是一旦做了手术,可能会损害身体。

因为肌瘤是身体里雌性激素和其他激素共同作用产生的。

只做手术切除子宫肌瘤,但是体内的激素水平没有发生变化,肌瘤还是会继续长出来。

手术伤人元气不说,更重要的是会在子宫上留疤,也就是会形成瘢痕子宫。

这种情况下要等两年的时间才能再次怀孕,而且往往要剖宫产。

要是这个疤痕不结实,怀着孕的时候它能不能承受住子宫不断膨胀变大的张力也不好说。

所以,面对良性的子宫肌瘤,只要保守治疗,维持到绝经期,肌瘤自己就萎缩了。

远离子宫杀手

生活中许多看似不起眼的行为都会对子宫造成严重的伤害,只有远离这些子宫杀手,这个生命的摇篮才能健康稳固。

混乱的不洁的性生活会引起阴道、宫颈、输卵管等各个部位的炎症,这些炎症是癌症病发的重要因素。

因此,清洁、节制的性爱是关爱子宫的第一步。

产后经常下蹲或者干重活,会让刚生产完的子宫顺着阴道往下掉。

原本应该在盆腔内的子宫可能会下落到宫颈外口,甚至全部脱垂到阴道口外。

所以,刚生完宝宝的妇女还是要多休息,让身体恢复好。

许多人会喜欢双胞胎或者龙凤胎,觉得有福气或者省事。

但实际上,多胎妊娠不光对母亲来说很辛苦,怀孕期间和生产时也更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

如果胎数更多,就有必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减胎了。

忽视定期产检更是及其危险的行为。

产检不光可以及时发现孕妇或者胎儿的某些缺陷、了解母体和胎儿的变化,好让医生给出应对的措施。

更能在生产的时候给医生一些参考,保障婴儿顺利降生。

人工流产对子宫的伤害特别大。

因为医生在做流产手术的时候往往看不见宫腔内部的情况。

如果术前没有查清楚子宫的位置、大小或者操作不当,都会造成子宫损伤,甚至穿孔,各种感染、粘连,最终导致不孕。

就算手术顺利完成,也可能出现其他的一些并发症。

而药物流产严重的时候会让人丧命。

因此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不要做流产手术,更不能去不正规的医院流产。

大家常说多子多福,但是,连续怀孕三次以上,子宫患病的几率就会大大上升。

要知道,每一次怀孕和生产,子宫都需要好好恢复才行。

每多怀孕一次,子宫患病的风险就增加一分。

孕妇难产或者生产时滥用催产素会导致子宫破裂。

除了药物的因素之外,胎位不正、胎儿过大等加上子宫强烈收缩会导致子宫破裂。

这种病症非常严重,通常会引起母子双亡。

而对子宫危害最严重的行为,就是剖宫产,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剖腹产”。

虽然剖腹产避免了生产过程中的疼痛,但它带来的损害可能伴随产妇和婴儿的一生。

在切开子宫时,由于宫壁太薄或者力度太大,可能会划伤胎儿,或者造成婴儿骨折和软组织损伤。

对产妇来说危害就更大了,除了麻醉风险以外,膀胱损伤、肠管损伤、产后大出血等等,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所以,除了产妇身体状况不允许或者胎位不正、胎儿过重这些情况,最好还是选择顺产。

一时的痛苦总比留下一辈子的损伤好。

结语

每个人的生命都开始于母亲体内那个小小的腔体。

它会在必要的时刻,从只有一个鸡蛋大小,变成西瓜那么大,为我们在母亲体内开辟一块单独的小天堂。

保护我们一直成长到能降临到这个世界。

而每一位母亲,更是要在怀孕和生产的时候经历许多痛苦,没有她们的付出,就不会有每一个呱呱坠地的小婴儿。

母亲真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各位朋友,你对子宫还有什么了解吗?快来交流一下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子宫   鸡蛋   韧带   肌瘤   膀胱   宫颈   胎儿   孕妇   真相   残酷   身体   疾病   医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