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百万黄金秘密转移台湾内幕


导读

1949年,中国的命运走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关口。在这河山变色、乾坤易主之际,万般无奈的蒋介石加快了退守台湾的战略实施,密令将“中央银行”上海金库里的黄金秘密抢运台湾,数百万两黄金由此源源不断地运出……



01

蒋介石下野后为何仍能运走黄金


1948年11月,淮河两岸战场上,国共两军展开了一场生死大决战。国民党军覆军折将,伤亡惨重;徐州重镇一失,江南门户已然洞开。一个濒临破产的政府,首要的表征即是物价飞涨,经济全面崩溃。


此时,国民党军还控制着长江以南地区,但蒋介石“唯恐京沪失守”,因此,着急要把上海的黄金及银元,分批运送到尚未受战火波及的台湾。剩余小额金银,则分散存于成都、广州等处,专供军政机关发饷及军费用途。


抗战胜利之初,国民政府国库中仅剩黄金不足3万两,而后,没收了汪伪政权“国库”的49.5万两,发行“金圆券”又从老百姓手中收到184万两。此外,抗战中,美国欠中国军用机场建设费4亿美元,国民政府拿其中2.2亿美元买了600多万两黄金。减去花销,到1948年底,国库黄金总数尚余400多万两。


1948年8月,上海市民涌入银行兑换国民政府新发行的金圆券。


1948年11月底,一纸密电紧急送进俞鸿钧(时任中央银行总裁)的办公室,要求他在一个星期之内,将国库一半黄金运到台湾。对蒋介石而言,国库的黄金是其立足台湾、另起炉灶的唯一本钱,必须谨慎。此时此事,他只能依靠亲属和心腹:长子蒋经国负责沟通护航军队,宋子文负责调度海关总署运输舰,俞鸿钧的职责是“央行”和金库方面的公文协调。


时任中央银行行长俞鸿钧


俞鸿钧的机要幕僚何善垣回忆,奉命筹划密运黄金期间,俞鸿钧“凡公文撰拟、缮写、用印、封发,均一人任之,即于总裁室后之一小室中办理”。


到启运之夕,“军方施行特别戒严,断绝交通”,因而,“当时外间无人知有此事。”“海星号”等按计划装载了260万两黄金、400万枚银元。这是一项极度机密的运金行动,没有任何军舰护航。“海星号”在海上航行了一天一夜,终于在12月4日平安抵达基隆港二号码头。几辆大卡车早已静候多时,一个小时左右卸运完毕,大卡车便在央银人员押送之下,朝台北绝尘而去。


12月1日深夜的运金行动,震惊了全中国,上海滩人心惶惶。消息见报后,原本发行仅半年已贬值500倍的“金圆券”,此刻犹如雪崩般狂贬,完全失控。但蒋介石已顾不上这些,军费开支庞大,战局日渐糜烂,更有李宗仁等政敌步步紧逼着下野,促使其决心争分夺秒加紧运送黄金。


金圆券如雪崩似地狂贬,上海更是人心惶惶,没过几天出现了“黄金挤兑惨案”。


1949年1月1日,60万两黄金自上海海运离开,其中50万两秘密运台。此时正值淮海战役,国民党军完败;内外交困中,蒋介石心知下野已成定局。为此,他必须提前制定一纸合法通行条,才能在下野后继续运走国库黄金。


他的办法是以军费名义调拨预支剩余国库黄金。但财界对此意见不一,担心此举会导致国库极度空虚、诱发挤兑风潮,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蒋特派蒋经国前往上海接洽俞鸿钧,沟通军方落实运力及安全保障,同时向财界持反对意见者施压。双方最后达成妥协:拟订一份“草约”,先从国库“预支”军费的半数。


1月11日,吴嵩庆(注:时为联勤总部副总司令)收到指令,办理把黄金转成军费的相关草约。这是蒋下野后仍能运走国库黄金的关键。


02

运往厦门的黄金成了蒋介石私人金库


1949年1月20日清晨6点,海军的“海平号”“美朋号”“昆仑号”等舰艇,装载着90万两黄金、3000万枚银元及7000万美元驶离外滩码头时,情急之下,竟有500箱银元未及装船,因此时离蒋介石下野只剩18小时。在这之前,蒋介石已专门任命自己的侍卫长石祖德为警备司令,先行到达厦门,为运金事务打前站。到了2月初,运输黄金的任务已大致完成。


运往台湾的银锭在等待装船


蒋介石每遇不顺,总会回到浙江奉化溪口镇的老家静养,这次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这次他所面对的是即将改朝换代的剧变。不过,1月10日(其中的10万两)、20日的两批黄金,都没有直运台湾,而是运到了当时位于厦门风光秀丽的鼓浪屿上的中国银行地下金库(现址在鼓浪屿晃岩路30号)。


令后人不解的是,运往厦门鼓浪屿的这两批黄金,竟然完全没有列入台湾“央行”黄金收支账目。台湾“国防部”档案中,也独缺1949年军费预算和支出资料。央行的黄金是“名正言顺”转出了国库,收纳在吴嵩庆个人户头——吴成了蒋的“白手套”。


蒋介石、蒋经国和原国民党军财务军需署长吴嵩庆(右二)


台湾档案资料显示:1949年1月27日,央行交付的1317箱档案送上了自上海开往台湾基隆港的“太平轮”,途中沉没于浙江舟山外海,5名央行工作人员及上千箱央行档案,都随船沉没。


1949年7月,存在厦门的黄金继续往台湾运。由于黄金运输从厦门到台北多是用飞机,所以,当年空军方面的目击证人也很多。杨荣志时任空运队第二十大队大队长。他说:“那是1949年春天,大陆情况甚是危急,第二十大队奉命载运人员及物资,运输机往来大陆与台湾很多趟才完成任务。”


现为厦门货币文化馆


刘存才也曾间接参与运送黄金的任务。1949年,刘存才以流亡学生的身份抵达台湾,协防新竹,担任第十一中队作战室上士文书,负责登记飞行任务的时间与内容。他指出,当时“国军”的两个空军运输大队,有近百架的空运能力,运输机起航时都是空机,返台时都是满舱的人员与物资。所谓“物资”,其实就是黄金及银元,但登记册上一律写明是“物资”。


执行任务归来的飞行员透露,载回来的就是黄金及银元,由于情况紧急,飞行员还看到来不及装运的银元洒了一地……第二十大队因此被称为“黄金大队”。


02

李宗仁一直设法把黄金运回大陆


1949年2月6日,国民党空军运输大队所属南京明故宫机场、上海江湾机场同步接到紧急动员令。入夜时分,两地运输机队同时起飞,载着55.4万两黄金直奔台北松山机场。至此,南京国库已然净空,上海国库则只留了20万两。而台湾已有当时国库黄金总数的60%,共300.4万两。


2月8日,蒋介石又风闻李宗仁正设法控制央行,立即派侍从秘书周宏涛飞赴上海。周宏涛打探到,此时,央行存金已大部如期运厦台,“存沪者仅20万两而已”,蒋介石这才放下心。


等到李宗仁发现国库黄金被搬空,已是2月17日,距他就职总统近一个月。李宗仁致函陈诚,要求运回黄金,并动员桂系立法委员施压。陈回函称“此事归属央行管辖,请找央行协调”。李再找“央行”,得到的答复是“黄金现在已经既定在保管中,不宜再运出去”。但李宗仁对这批黄金从未放弃,甚至向蒋送达备忘录,但蒋未予理睬。


李宗仁到底没能把黄金运回大陆,直至1949年4月23日清晨,南京近郊已听到四处的炮声,“代总统”才乘“追云号”专机黯然离去。负责守卫大上海的“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除了率30万大军,支撑半壁河山,还有一项秘密任务:运出上海库存剩余的20万两黄金及22万上海守军中的6万中央军嫡系。


汤恩伯


5月中旬,蒋连续给汤发了5封亲笔信,信中明确指示,“除在沪维持金融之必要数之外,行留黄金2万两,银元100万元。”亲笔信之外,蒋又派俞鸿钧从香港飞抵上海密会汤恩伯。随后,汤亲笔留字条,要央行“除暂存留黄金5000两、银元30万枚外,其余存于指定之安全地点”。所谓安全地点,指的就是台湾。


时间紧迫,船舰有限,汤恩伯决定动用可信赖的军方舰艇和招商局船只。汤调动的运金船,除了招商局的“汉民轮”外,还有军方舰艇“美朋号”和“中基舰”,装黄金的同时还满载了军人和眷属。等到两天两夜后,终于装运完毕。


第一批260万两黄金运台以后,到哪儿去了呢?最大一笔是1949年6月15日,陈诚以俞鸿钧受蒋介石指示,从“央行”拨还台湾银行的80万两黄金及1000万美元外汇做进口贸易资金,发行流通了与金圆券没有任何联动的第一批新台币(即新台币最初发行额2亿的准备金)。



但最初,台湾民众对于运来大量黄金一事半信半疑。为了证明政府有足够的黄金发行准备,陈诚委托由台湾衡阳路的一众银楼开办黄金储蓄存款,也就是新台币可以换黄金。新台币由此赢得信誉,使得民心安定,为台湾此后十多年的经济稳定奠定了基础。不夸张地说,这批黄金是国民党政府初到台湾时艰难岁月中的支点。

来源:新周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台湾   金圆券   黄金   银元   军费   国库   厦门   央行   蒋介石   上海   内幕   秘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