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亡倒计时?专家:保护地球8大项关键措施中,7个已失败

唯一的家

人类灭亡倒计时?专家:保护地球8大项关键措施中,7个已失败。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也是生命的摇篮。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的消耗、污染的加剧和气候的变化,地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人类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失去这个美丽的星球。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联合国于2015年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消除贫困、保护地球、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和未来。这些目标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然而,根据联合国202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在实现这些目标方面,全球的进展远远不够。报告指出,由于不平等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地区和群体的生活水平正在恶化,而且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更加剧了这些问题。报告呼吁在2020-2030年这十年内加快行动,才能在2030年之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那么,保护地球的8项关键措施是什么?为什么其中有7个已经失败?这种结局又如何改变呢?

保护地球的8项关键措施

目标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的基础。然而,全球仍有20亿人无法安全饮用水,45亿人缺乏安全卫生设施,30亿人缺乏基本洗手设施。

水资源也面临着过度开发、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因此,保护水资源、提高水效率、减少水污染、扩大水服务覆盖面、增强跨界水合作等都是迫切需要采取的措施。

目标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能源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减少贫困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然而,全球仍有7.89亿人没有电力服务,28亿人依赖于传统生物质燃料作为主要烹饪燃料。能源消费也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扩大清洁能源比例、促进能源创新和技术转移、普及能源服务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目标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城市是文明和创新的中心,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引擎。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拥挤、污染、贫困、不平等、犯罪、暴力等。

城市也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能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增强城市应对风险和灾害的能力等都是迫在眉睫的措施。

目标12:负责任消费和生产。实现可持续管理和利用自然资源,并减少废物产生与处理对环境和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消费和生产模式是决定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然而,当前全球消费和生产模式并不可持续,导致资源过度开采、环境破坏、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因此,在消费者端提高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在生产者端推广清洁技术和循环经济,在政策端制定有效法规和激励机制等都是必要的措施。

目标13:气候行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所需各方面能力,并将其纳入国家政策中。气候变化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挑战,对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构成了巨大威胁。

气候变化已经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生态系统退化等后果,并对农业、健康、安全等领域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在国际层面加强合作与协调,在国内层面制定并执行减排与适应计划,在社会层面提高公众意识与参与度等都是紧迫需要采取的措施。

目标14:水下生物。保护水下生物多样性并防止海洋污染与过度捕捞等威胁海洋健康与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恶化。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约70%,为数以百万计种类提供栖息地,并为数十亿人提供食物与收入来源。海洋也对调节气候与吸收二氧化碳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海洋正遭受着来自陆地与海上活动造成污染与垃圾排放以及过度捕捞与非法捕捞等威胁,并受到气候变化引起海温上升与酸化等影响。因此,在全球层面建立有效治理机制,在区域层面加强。

目标15:陆地生物。可持续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森林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0%,为80%的陆地生物提供栖息地,并为13亿人提供生计。森林也是重要的碳汇,每年吸收全球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的近三分之一。

然而,森林正遭受着来自人类活动的破坏,每年有1300万公顷的森林被毁,导致土地退化、水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因此,在全球层面加强森林治理和合作,在国家层面制定并执行森林保护和恢复政策,在社区层面提高对森林价值和功能的认识等都是重要的措施。

目标16:和平、正义与强大机构。让所有人都能诉诸司法,在各级建立有效、负责和包容的机构。和平、正义和强大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保护地球的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安全的环境;没有正义,就没有公平的分配;没有强大机构,就没有有效的治理。

然而,全球仍有数十亿人生活在冲突、暴力、腐败、歧视等环境中,无法享有基本的人权和自由。因此,在国际层面加强对话与合作,在国内层面推进法治与民主,在社会层面促进包容与参与等都是必要的措施。

目标17: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重振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保护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利益,需要各国、各组织、各社会力量之间建立紧密而有效的伙伴关系,共同协调行动、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共享成果。

然而,当前全球伙伴关系面临着多重挑战,如贸易保护主义、援助减少、技术鸿沟等。因此,在全球层面加强多边主义和多边机制,在区域层面加强区域一体化和区域合作,在国家层面加强政府与民间社会的沟通与协作等都是必要的措施。

7个已经失败

从上述8项关键措施中可以看出,保护地球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层面,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同配合。然而,根据联合国202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在这些措施中,只有目标17: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取得了一些进展,其他7个措施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出现了倒退或停滞的情况。

目标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报告显示,2017年仍有21亿人无法安全饮用水,45亿人缺乏安全卫生设施,30亿人缺乏基本洗手设施。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其他疾病对水源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些数字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目标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报告显示,2018年仍有7.89亿人没有电力服务,28亿人依赖于传统生物质燃料作为主要烹饪燃料。虽然可再生能源在电力部门中所占比例有所增加,但在供暖、冷却和运输部门中仍然很低。

目标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报告显示,2018年城市人口中有10.2亿人生活在贫民窟中,比2015年增加了1.5亿人。城市空气污染也在恶化,2016年城市居民中有90%呼吸不达标空气。

目标12:负责任消费和生产。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每万美元GDP产生了1.1吨固体废物,并且只有19%被回收利用或堆肥处理。2019年全球电子垃圾总量达到了538万吨,并且只有17.4%被回收利用。

目标13:气候行动。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了59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并且比2010年增加了1.5%。如果按照现有承诺执行减排行动,到2030年全球温度仍将比工业化前水平上升3°C以上。

目标14:水下生物。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海洋酸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26%,对珊瑚礁和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威胁。2019年全球海洋捕捞中有34.2%超过了可持续水平,并且海洋保护区覆盖率仍然不足10%。

目标15:陆地生物。报告显示,2015-2020年期间每年约有1000万公顷森林被毁,并且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仍然不足17%。2019年陆地生物多样性指数比2000年下降了9%,并且预计到2030年将下降18%。

我们如何改变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保护地球方面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国、各组织、各社会力量之间建立紧密而有效的伙伴关系,共同协调行动、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共享成果。

在全球层面上,需要加强多边主义和多边机制,在联合国等框架内制定并执行具有普遍性、包容性和有效性的国际规则和标准,并充分考虑不同国家之间发展水平和责任能力的差异。

在区域层面上,需要加强区域一体化和区域合作,在相邻或相近国家之间建立互信与互助机制,并针对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制定并执行区域性的保护地球的战略和行动计划,并加强区域间的经验交流和技术合作。

在国家层面上,需要加强政府与民间社会的沟通与协作,在制定和执行保护地球的政策和法规时,充分听取和反映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诉求,并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媒体等参与保护地球的行动。

在社区层面上,需要加强对保护地球的价值和意义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和参与度,并倡导和推广低碳、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本文总结

保护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利益,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当前全球面临着多重危机和挑战的形势下,全球人类应该共同协调行动、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共享成果,以期在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为后代留下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球。

我们美丽的地球目前是宇宙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存在文明的星球。如果我们将地球破坏了,地球变得不可居住了,那么人类也将会失去这唯一的家园,毁灭倒计时或许已经开始了,我们又该如何将其结束呢?#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地球   措施   大项   可持续   陆地   倒计时   层面   气候变化   森林   目标   关键   专家   社会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