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上层文化,在二战之后又发展的如何了,国际上又有何反响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创作的动力,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它不仅改变了世界地图、重塑了国际秩序,也对当时的西方上层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战后的几十年里,西方上层文化经历了繁荣、分裂和多元化等不同阶段。

战争压抑后的爆发

西方上层文化在本世纪下半叶又如何呢?战后的第一个十年显示了与战前时期强烈的连续性。在纽约学派即一个在纽约工作的松散的艺术家联盟的标签下,抽象表现主义和行为绘画席卷了美国艺术界,而后者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致力于人物画。1944年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前进中的艺术”展览没有展出一件美国的抽象艺术作品。纽约学派的思想源于战前欧洲的西班牙人琼·米罗和智利人罗伯托·马塔·埃乔伦等画家的超现实主义,而非美国的艺术。出生于亚美尼亚的画家阿西尔·戈奥尔基和理论家兼画家罗伯特·马瑟韦尔象征着这一横越大西洋的联系。

与此同时,作为对战争期间新的建设被压抑的需求和重建欧洲被毁坏城市之要求的反应,现代建筑的国际风格开始盛行。鲁德维格·米尔斯·范·德·洛赫在1921年设计了一座全玻璃的摩天大楼,在包豪斯设计学校1925年从魏玛搬到德绍后,他于1930年成为该校的主任。他移民到美国后与菲利普·约翰逊合作,于1956-1958年间设计了纽约优雅的西格拉姆大厦。约翰逊在1953年创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I.M.派也是一个曾设计了很多有影响的重大项目--如波士顿的约翰逊·汉考克塔(1973年)一的设计者,1955年他创建了自己的公司。芬兰裔的埃罗·沙里宁因于1951-1955年设计了密歇根沃伦的通用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大楼而赢得了声望,正如爱德华·达雷尔·斯通因在1958年设计美国驻新德里的大使馆而获得声望一样。

纽约林肯表演艺术中心是大都会剧团、纽约交响乐团(1956-1969年和1971-1978年分别由现代主义作曲家伦纳德·伯恩斯坦和皮埃尔·布莱担任指挥)和纽约市芭蕾舞团(从1948年到1983年由本世纪第一流的芭蕾舞动作设计者、曾在俄罗斯接受训练的乔治·巴兰钦指导)的演出地,该中心是于20世纪50年代设计,并在1959至1972年间建造的,其设计师包括菲利普·约翰逊和埃罗·沙里宁。

流行艺术

但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一些评论家和学者开始怀疑现代主义变革的道路是否走到了尽头。流行艺术此时刚刚诞生于英国,在安迪·沃霍尔和罗伊·利希滕斯坦等艺术家的影响下而在美国发展起来,它轻松愉快地融连环画艺术、商业肖像、日用物品于一炉,并参考了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保罗·塞尚、毕加索或波洛克等为个人表达而斗争的流行文化。通过复制商业或摄影肖像,沃霍尔损害了艺术家的个性,而这曾是现代主义的标志。流行艺术只是后纽约学派诸如光效应绘画艺术、最简式抽象派艺术、概念艺术和地景艺术等一系列发展中的一环。

罗伯特·史密森在犹他州盐湖城用废弃物堆砌了《螺旋型的防波堤》,企图以此作为地景艺术的代表作,但实际上人们感觉不到它与保罗·塞尚的作品有什么内在的联系。约翰·凯奇战后的创作也几乎显示不出其研究的作曲是在循着阿诺德·勋伯格的轨迹。在《4分33秒》(1952年)中,一位钢琴家在一架钢琴前静坐4分钟33秒,任凭音乐会四周听众的声音填满界限分明的时空。他后期题为《变奏曲》的作品则把偶然性、模糊不清、陈腐的声音和形象化的音素混合到大多数听众听起来觉得是粗音调的东西中去

在50年代,一些自称“国际文学家”的巴黎人明确表示排斥除达达主义者虚无主义之外的所有以前的艺术概念。该团体的核心人物、电影制片人盖伊·迪鲍德在1952年创作了一部名为《支持德·塞得的号叫》的电影,影片没有任何图像。当该片1957年在伦敦首映时,节目单预告道:愤怒?这部电影······在巴黎放映时引起了骚乱。本协会放映这部电影是基于这一点,即相信各位成员应有机会对该片作出自己的判断,该片不应对观看影片者的愤怒行为负责,本协会希望大家能够谅解。

该影片脱销了。迪鲍德描绘了“国际文学家”对艺术的态度:资本主义给予艺术永恒的特权,即纯粹的创造性活动的权利,是为了让它有一个疏远其他活动的借口······但同时,这个保持了“自由的创造性活动”的领域也是我们实际地和完全地提出与生活和交流有关的问题的惟一领域。他在其他场合评论道,“图像已成为商品具体化的最终形式”。“国际文学家”的目标是发动一场革命来消除艺术效果,并使创造性活动同真实的社会政治生活及日常经历联系起来。

后现代主义

沃霍尔、凯奇和迪鲍德-迪鲍德在有限的先锋派小圈子外实际上并不为人所知,对那些接受现代主义传统教育的评论家和理论家发起挑战。同时,在1968年,反叛学生的政治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在巴黎的街道上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里发起了群众示威运动并号召人们革命。这种运动发展了它自己的虚无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反主流文化,进一步坚定了一个时代即将结束的信念。但是,如果现代主义及其大量亚主义终结了,那么将由什么来取代它呢?那就是后现代主义。

当人们面对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时,定义现代主义的问题就更复杂了。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一些悲观的个人主义者使用该术语去描绘他们觉得自己正在进入的后西方、后基督教的世界。但该术语引起普通知识分子的争论则主要是在80年代。当早期的观察家哀叹文化形式的明显枯竭时,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如美国人弗雷德里克·詹姆森和法国人让·雅克·利奥塔却认为,如果从现代主义的灰烬中飞出的不是一只凤凰的话,那它至少也是一种具有飞行潜能的奇特的羽毛未丰的小鸟。另一个后现代主义先锋、美国人查尔斯·詹克斯于1987年写道

登上后现代主义之船的心情类似于寻找印度的意大利和西班牙船员的心情,如果幸运的话,就可能偶然地发现美洲:船员必须背负着他的文化行囊,并且偶尔会得思乡病,但他们会因为自由的感觉和有所发现的希望而十分激动。如果现代主义被理解为一种由工业化和资本主义西方对全世界的支配而引起的一种普遍的人类状况,并且艺术领域的现代主义是与以某种方式从这一过程中获得的具体风格和技术相联系的,那么后现代主义在80年代则被理解为从工业社会过渡到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社会、从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过渡到全球的大众文化占主导地位而引起的一般人类状况。

后现代主义鉴别准则

但现代主义的评论者根据他们所目睹的经济领域的情况直接进行类推-例如,他们认为20世纪30到40年代通常的流线型设备和应用设计,反映了工艺效率;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中所释放出来的下意识的梦想和激情,反映了现代社会弗洛伊德式的神经机能病,从被这个或那个评论家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中引申出定义的做法还未成为共识。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在评论建筑领域时-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合理的概念在那里最容易被接纳提出了下列后现代主义鉴别准则:

(1)不协调的美或不和谐的和谐;(2)文化和政治的多重解释;(3)文雅的都市化(对于建筑师而言),即建筑物和城市环境的一体化;(4)下意识的拟人观,即设计间接针对建筑物的居民;(5)回想症(与健忘症相对),即记住并暗示过去的风格;(6)趋异的含义,意味着关心内容,但希望对内容进行多种解释;(7)双重准则,意味着故意使用反话、模棱两可的话和自相矛盾的说法;(8)多重价值,意味着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多方面的联系;(9)对传统的重新阐述,如1984年菲利普·约翰逊在设计纽约电话电报大厦的屋顶外形时,采用了18世纪细木工托马斯·奇彭代尔曲线的、零碎的三角形设计;(10)对新修辞格的详尽阐述,例如已提及的双重准则和模棱两可;(11)回到缺失的中心,詹克斯意指中心空间模糊不清却未被占用的设计。

在另一方面,弗雷德里克·詹姆森更多地着眼于安迪·沃霍尔的艺术,而非罗伯特·文图里或詹姆斯·斯特林的建筑学,他为“一种新的单调或肤浅,一种新的缺乏想象力的肤浅的出现”和“庸俗自我或个体的结束(后者也带来了那种自我的精神病理学的结束,我在这儿通称为影响的递减)”所震惊。这些准则是如何被运用到詹克斯评论的建筑作品中或许还不明显,但显而易见,在20世纪末,一个强有力的知识活动正尝试着解释过去40年“现代”西方文化的明显解构或过早的变化。

自身问题

问题不仅在于上层文化,因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普遍否认较早地对上层文化和通俗的、大众的或消费的较低文化作出区别的重要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和实践者提倡社会和政治的多元主义,摒弃那些有助于认同现代杰作的假定,间接提到和重新阐述传统而不像以前那样区别“伟大的”和“渺小的”创造性作品,他们信奉并肯定了那些自诩有文化且其祖上具有欧洲血统的人,正式的或通过社会习俗,鄙视、漠视或扔掉当前和以前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连环画、快照、电视情景喜剧、广告、摇滚乐、过时的工艺、迎合低级趣味的小玩意、电影明星大事记、色情文学以及女权运动者、男女同性恋者、有色人种和一般意义上的非西方人的文学与影视作品等。

换言之,马修·阿诺德想当然地把芝加哥工业家在1910年资助芝加哥第一个常设性歌剧公司的行为当作上层文化的观点,在世纪末西方占支配地位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著述中已不复存在。其他的文化评论家拼命反对上述观点,并对文化相对主义和许多后现代主义作品的晦涩表示藐视。因此,在90年代美国人对什么应被认为是大学课程的“伟大作品”,或公共基金是否应被用于展览罗伯特·马普里绍普明显具有同性恋意味的照片进行了激烈争论。

还有一个因素令人困惑,即在一些文化领域内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自身显得脆弱。例如,60年代舞蹈动作设计者伊冯娜·雷纳和特丽莎·布朗的后现代主义,所依靠的是少量的数学公式、平淡的动作、普遍地藐视音乐和戏剧,它们在70年代已被比尔琼斯的后后现代主义或“晚期”后现代主义所取代。

结论

二战之后,西方上层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在50年代和60年代,西方上层文化达到了巅峰,这个时期被称为“文化黄金时代”,它涌现了许多文学、艺术、电影等领域的杰出作品和人物。然而,在70年代和80年代,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兴起,西方上层文化开始分裂和多元化。这个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运动和次文化,如摇滚乐、嬉皮士文化、女权主义等。今天,西方上层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多元化和开放的文化体系,它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思潮,继续影响和塑造世界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大卫·M·肯尼迪,1999年,《美国文化:概览》。

理查德·卡文迪什,2006年,《西方文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马克·约瑟夫·斯特恩,2017,《美国歌剧时代的终结》。

乔尔·罗森塔尔,2002年,《西方文化的变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霍尔   约翰逊   文化   后现代主义   理论家   纽约   现代主义   美国   反响   年代   艺术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