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军 - 湘西凤凰赶场记

王晋军

湘西是个神秘的地方,金庸小说中的蓝凤凰就是苗女,武功和放毒的本领都确实诡异。武侠小说中有名的“放蛊”,也是出自苗族的传说。神秘湘西,还有这比凤凰更具风情诗意的赶场不可辜负,不可不光顾。装点凤凰旖旎风景的,不仅是青山绿水,不仅是独特风韵,更有这方土地上坚韧、勤劳、淳朴、智慧的人们,还有那充满了生活露水和鲜嫩空气的赶集市场。

湘西苗族以远古骧蔸部落的仡熊仡夷为主体,融合三苗、盘瓠两个部落中的一部分先民组成。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赶集,凤凰称之为“赶场”。乡亲们说,“来了凤凰不赶一趟集,就不算真正来过凤凰”。凤凰周边有许多古香古色的原始山寨,山江、禾库、腊尔山皆是远近驰名的苗族圩场。不仅附近几个乡镇的乡亲来此赶集,远至花垣、吉首、泸溪、麻阳、贵州松桃、铜仁、重庆秀山等地的商贩也不辞长途劳顿来此交易,可谓“山地闻鸡鸣,三省赶一场”啊。那物品之丰富繁多,价格之公道便宜,民族手工艺品之匠心精湛,都在凤凰圩场集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赶场能品味到苗家村寨的市井味道。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桥,看自己的风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苗家村寨自古就有“赶场”的传统,四邻八乡的人穿着民族盛装,汇集到集市上,绚丽多彩、琳琅满目的货品应有尽有,城市里早已没有的市井味道,在湘西凤凰圩场上都能轻易找到。而在年轻人中,“赶边边场”的机会是他们结识恋爱对象的好时机,把握住机会,向心仪的对象表达爱意。我看到了苗家小伙扯着心仪姑娘的衣角那含情脉脉的眼神……

这天,我来到山江。山江是一个大苗寨,原来“青帕苗王”的寨子,现在是附近苗寨赶场的地方。赶场日,周围寨子里的人,都到这里采购和交换东西,很多人穿民族服饰,拿出自己的手工艺品,很有看头。山江苗寨位于凤凰古城西北20公里处的一个峡谷之中,是一个具有浓郁苗族生活气息的小山寨,苗语称“叭咕”,意为蛤蟆洞,因寨边山洞蛤蟆甚多,故而得名。这里还曾是湘西最后一位苗王的统治中心,又名总兵营,则源于清朝镇压苗民起义时在此驻兵设过总兵营房。山江,保留着古老的苗家习俗。山江苗族为东部方言苗族,旧称红苗,保留着古老的苗家习俗。绚丽夺目的苗族服饰,情调别致的拦门酒,风格独特的卡鼓、拦路歌、边边场,都使我耳目一新,如痴如醉;还有传统的跳月跳花与山歌对唱,又让人心动神摇,叹为观止。

想当年,山江苗人为了抵抗朝廷进攻,修建了大量保家楼和防御墙,具有很强的军事防御功能。碉楼和防御墙是构成山江苗寨的两类主要建筑。它雄踞村寨高处,碉楼基座用石块堆砌而成,上方夯土,四面都开有窄窗,用于瞭望和射击。与碉楼相呼应的是防御墙,环村而建,高4到5米,墙体上设有瞭望和射击孔,沿着山势蜿蜒直上,并在山顶仿效长城筑起烽火台。寨门作为重要的附属性建筑,大都开设在险要位置。这种碉楼式建筑演变成为当地民居的一大特色,山江镇的街巷新兴建筑也是石墙高耸,壁垒森严,不同程度地沿袭了苗寨的建筑风格。如今这座曾经充满兵匪之患的山寨早已尽享幸福安宁的日子,那些防御用的石墙也只剩下断壁残垣,青苔斑斑,惟有这些起于风云年代的碉楼,到今天依然傲然挺立,向后人讲述着那烽烟际会的悲壮历史。

不必仰望它处,这里皆是风景。一条碧绿清澈的小溪穿镇而过,镇边山峦起伏,石峰削壁。镇口有一小亭,亭前有一坪,坪上碑书“对歌台”三个遒劲大字,这是苗家人“四月八”“六月六”“赶秋”节日聚会的地方。今天赶集的人不少,宽阔的地盘变狭窄了,走路要小心踩了前面人的脚。

来赶场,最让我眼花缭乱的是苗族服装,最具特色的是苗族女装。出门赶场时,她们头上戴着青丝帕,身上穿着滚边绣花无领满襟、滚边绣花裤,头帕和上衣缀满银饰,有银帽、银凤冠、银项圈、银手镯、银戒指、银牙钎、银挂链、银腰带等,雍容华贵,落落大方。山江女装,衣着鲜丽,色彩夺目,银饰精美,造型讲究。山江苗镇每月农历逢三便有一小集,逢八有一大集。赶集这天,十里八乡周围山寨苗族人家便齐齐约好,穿戴上独有的民族服装,背上背篓满怀喜悦,三五成群,前来赶集。

市场喧嚷,充耳苗音,物产充足,琳琅满目,各卖所产,各买所需。整个圩场看过去,就是一个保留着“原始生态”的买卖集市,随处可见零散摊位和流动兜售商品的小商小贩,用苗家人最真实的生活画面,展示给我这名“外来客”看。听不懂苗语也无妨,只要观神态察动作就能猜测到苗家人是在讨价还价还是在掏心叙旧。我也忙着赶场,穿梭在人流中,抢抓好镜头,忙不迭地按动快门。苗族人不会刻意躲开镜头,感觉很友好,很配合。

我特别注意到,大工业时代的机织品并没能取代手工业的“非遗”绣品,这让我坚信了在山江民族传统不会消失!圩场上卖苗家服装的摊位,也有捎带卖广州及石狮时装的,这似乎从另一个角度让人观察到遥远苗寨的与时俱进。在一个空场地上,摆放着各种竹编制品,有竹篮竹筐竹斗笠竹凳子竹篓竹书架,竹的世界在苗民的手中竟然能编织的那样绚丽多彩、妩媚多姿,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这儿还有许多卖苗家传统银饰的摊位,他们都说自己卖的是真银,我也就不再去遐想和探究真假银饰的模样和成分了,因为它巧夺天工的造型,让人爱不释手,流连忘返,不买个把带走,岂不天大的遗憾!对外地游客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当地苗族特有的衣物、饰品、生活用品、正宗土特产品和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工艺品。圩场集市虽说是生意场,却在这里随处可见山里人的淳朴憨厚、虔诚率真。是啊,在外面的世界物欲横流之时,山里人则以实打实的透明报价省略了讨价还价的诡异过程。圩场里有很多卖野山果的小苗妹,果子红红的,像小红桑葚,是拿小杯子量着卖的,五毛一杯,一块钱三杯。看到小妹妹两手小臂上的道道划痕,讲价钱的事就算了吧。

旅游者一般都爱购买些许苗家饰品留作纪念。逛饿了,就到饮食摊位去品尝一下以酸为主的苗家菜;酸鱼、酸肉、酸菜、酸粉、酸萝卜、酸丸子、酸菜汤,等等。还有湘西特色菜乾州鸭子、地衣、蕨菜、腊肉、罐罐菌、豆腐合渣,货真量多,味美价廉。当地最出名的酒是黄永玉设计包装的“酒鬼酒”,酒瓶造型甚堪把玩,还有“醉湘西”“老乡好”,袋装,很便宜。我买了凉拌兔耳朵,苗家特色菜红辣椒拌“血粑”,再称二两五香煮花生,买上一个山江本地大梨,边走边吃边馋人,这是我赶场的“嘴收获”。狗狗们也来凑赶场的热闹,它们自在逍遥,穿梭于一个又一个架起的摊位下,寻食着心目中的各种美味佳肴,这些不名贵也不娇养的土狗狗们,比起城里的同类伙伴来说,要自由快乐得多啊!

山江圩场赶集,时间虽短,却弥足珍贵。作为一个长期在“外面的世界”生活的湘西北游子,我庆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近距离接触苗族同胞。

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是中华古代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苗族祖先是最先开发中原、最后拓展南方的民族之一,后因民族间征战不断,历经5次大迁徙从黄河流域步步退往大西南,还有的分支抵达东南亚和欧美诸国。至今,国内苗族尚有800多万,海外散居400多万,不管生存在哪里,他们都用勤劳和智慧为创造中华文明增添灿烂篇章。

他们勤劳智慧,并不拥有丰厚的物质财富,甚至在过去还被称为“苗夷匪区”。然而,事实上,这里曾诞生了郑国鸿、田兴恕、熊希龄、陈渠珍、沈从文、黄永玉等一干名人大家!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贫瘠的土地,富庶的理想,一样能产生历史与时代记忆不忘的人。不要仅仅以猎奇的眼光来看待这里的人们和这里的生活,而更应增进对这片土地的深刻理解和完整认识,从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圩场集市看民生变化,感悟平凡中的不平凡,衷心地祈盼和祈祷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们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赶场赶得一场更比一场强,用勤劳的双手去开拓创造,过上更加美满幸福的新生活。

走在古意荡漾的青石板道上,听到刚买了一摞新书的苗民父子的对话——

父亲:“沈从文老先生在《湘西题记》里最著名的那句话是咋说的哩?”

儿子:“日月交替,因之产生历史;民族兴衰,事在人为。”

悠悠的背篓歌飘远了,赶场的人渐次散去。不能辜负的悠长故事,又岂是古老村寨能完全诉说?湘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而实际上,这里的故事却远远不止两千多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作者祖籍湖南石门,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湘西   凤凰   苗族   场记   碉楼   滚边   苗寨   村寨   山寨   摊位   集市   勤劳   古老   传统   民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