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奥运会上拿到了银牌,但这两个黑人的举动却改变了他的一生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颁奖台上出现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一幕。两位黑人田径选手,金牌和铜牌的获得者,在颁奖台上,高高地举起了戴着黑手套的左右手。


他们低垂着头,看着脚下的大地,坚定而无声的向全世界宣告对“黑人人权运动”的支持。当时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两个黑人身上,二人也因此载入了黑人人权运动史册。


却忽略了二人身边站着的另一位白人小伙子,这位为种族平等而奋斗一生,且默默无闻的白人英雄,他就是银牌获得者彼得·诺曼。



历史性一刻


1968年墨西哥的这届田径奥运赛场,注定了是最不平常的一届。这次200米短跑,金牌得主汤米·史密斯和铜牌得主约翰·卡洛斯,都是美国黑人。而银牌得主彼得·诺曼是来自澳大利亚的白人选手。


本来这三人是八杆子都打不着的关系,不想场下发生的一件事,却把三人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


在场下等待颁奖仪式的时候,彼得无意中听到了史密斯和卡洛斯二人商议,准备在颁奖台上抗议美国政府的种族歧视,为黑人同胞争取人权平等发声的计划。


彼得是一个正义感极强的人,他听到二人的计划后,为他们的勇气所感动,果断闯入打断了二人的谈话。



彼得的突然闯入让史密期和卡洛斯非常警惕。因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有条规定,不能借助奥运会的舞台,来达到任何政治目的。


如果此事被彼得宣扬出去,计划泡汤不说,争取世界舆论的机会也没有了。看着史密斯与卡洛斯警惕的目光,彼得意识到自己必须表明自己的立场。


于是彼得对史密斯与卡洛斯说道:自己主张任何种族是完全平等的。非裔美国人和澳大利亚原住民,面临着同样的经历和处境,他深表同情。


他支持史密斯与卡洛斯,向全世界声援自己同胞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为了表达自己支持二人的决心,他建议史密斯用黑手套来增强突出效果。



彼得还表示自己也将会佩戴象征正义与公平的奥运会臂章,和他们站在一起表示支持。史密斯与卡洛斯非常感动,认为彼得是他们的朋友和战友,三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互相鼓励。


颁奖现场,当三人穿着各自国家的运动服,一同现身在体育场上时,史密斯转头对着身边的卡洛斯说:“兄弟,看着我”。卡洛斯坚定地点了点头。彼得此时的心也紧张得呼呼直跳,他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但他知道历史的一刻即将到来。


三人跨上领奖台,接受了代表荣誉的授带,全场观众热烈地为他们欢呼,作为一个运动员,人生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此了。



当美国国歌在运动场上响起的那一刻,星条旗也开始冉冉升起,全世界的目光都凝聚在了他们身上,史密斯缓缓地举起了戴着黑手套的右手,拳头紧握,高高地停在头上,他低垂着头,坚定地看着脚下的土地,表达着无声的抗议。


与此同时,卡洛斯也举起了左拳。在美国国歌声中,这两人就像两尊雕像一般,沉默而坚定,整个场面庄严肃穆。


而站在旁边的彼得虽没有举手抗议,但他佩戴着同样象征正义与公平的奥运臂章,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着他们。



全场观众一瞬间静了下来,美国奥委及世界奥委会的官员们惊呆了,那一刻寂静得太可怕了,人们的情感被他们深深地触动了。


这一幕定格在了镜头上,同时也出现在全世界媒体头条。媒体称这是一场“黑人权利示威”。


那么这三位不同肤色的运动员,究竞有何经历,能站在一起,为黑人平权呐喊?



伟大的运动员


其实这次“黑权事件”并非偶然,这一切起因,缘于1968年4月的黑人运动。1968年,黑人民权领䄂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被白人刺杀,由此彻底激怒了美国那些以和平方式争取民权的黑人们。


美国的四大城市爆发了大规模的黑人骚乱。美国黑人运动空前高涨,来参加这次奥运会的黑人们,胸前都佩戴“奥林匹克法律是保障人权”的勋章。



而汤米.史密斯和约翰.卡洛斯因为本身就是黑人,对种族压迫感触最深。


汤米.史密斯出身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个黑人家庭,他家里的兄弟妹姐就有12个。小的时候由于兄弟姊妹多,很穷,常常是吃不饱饭。父母因为是黑人,工作不好找,只能找些下重体力的活干。


白人干一份活,拿一份钱,轮到他爹干两份活,却还是只能拿一份钱。所以他幼年时差点死于肺炎,就是因为没钱看病。


好在黑人身体素质好,史密斯凭自己的天赋,成了一个短跑项目的优秀运动员。在上大学的时候,他就获得多项短跑冠军。



但是他知道,在台上人们为他欢呼,只是因为他的技艺高超,并不是真正尊重他,因为在台下他们仍看不上他的肤色,叫他黑鬼。


而约输.卡洛斯则是出身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哈姆林市的黑人,他的遭遇也好不到那儿去。


卡洛斯少年时期就显示出运动天赋,擅长短跑项目。但从小到大,他与白人运动员在一起,就事事以白人运动员为先。


比如吃饭的时候,白人运动员先吃,菜品丰富精致,而轮到黑人运动员,不但饭迟而且还粗糙;训练的时候,先紧着白人运动员训练后,黑人运动员才能练。



除此之外,白人运动员还时不时打压黑人队友,好在白人运动员实在是扶不起来,万般无奈之下,才让卡洛斯得到了机会,获得了进入奥运会的资格。


这也是靠卡洛斯强大的精神力才取得的,他的妻子就没这么坚强了。1997年,卡洛斯的妻子因无法承受持续不断的压力而患病自杀。


而彼得.诺曼则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白人家庭里,他长得高大英俊,富有同情心。他是澳大利亚最优秀的田径选手,曾经五次获得澳洲200米田径冠军,可以说是澳洲国民的骄傲。


彼得是一个心地善良又充满正义感的人,他的家庭不算太富,住处也不是富人区,所以他有机会接触到澳州原住民,并与他们交流。



他特别同情那些原住居民,在他看来,这片土地本身就是这些原住居民土生土长的地方,被欧州来的白种人占领后,因为长得黑,就要受到欺压,这很不公平。


如果说史密斯与卡洛斯是为了自己和同胞争取权益,属于利已行为。那么彼得为黑人争取平等,就是利他行为,这是一种大爱。


史密斯与卡洛斯是伟大的,在当时社会氛围中,能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表明支持黑人运动,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们做了,让世界关注到了种族平等问题,用自己的勇气为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彼得是伟大的,他用爱温暖了世界,证明世界上还是有他这样的白人为不公平的种族岐视而努力。


“黑权事件”发生后,虽然史密史与卡洛斯后来都受到了严重惩罚。但是他们面临的挫折与彼得面临的痛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澳州对白人支持黑人的彼得,比打压黑人本身更狠。彼得因为这一举动改变了他的后半生。



彼得的人生被改变


当彼得还在墨西哥为史密斯和卡洛斯被遣回美国感到担忧的时侯。他可能一点也没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从此刻起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在澳大利亚国内,彼得在颁奖台上为支持黑人维护权益,佩戴了一个标志人权勋章的行为,被媒体曝光后,立即引起了澳大利亚白种人的强烈不满。


澳大利亚的白种人也是欧州移民去的,他们与原住民之间也存在着种族隔离,他们占领澳州后也是自觉高人一等,视原住民为贱民。



彼得此举打破了他们所谓的血统论,虽然说是在抗议美国的种族岐视,但他们觉得好像也是在打自己的脸,彼得被他们认为是白种人的败类。


彼得回到澳大利亚后,澳大利亚奥委会以他违反奥运会精神规定为由,取消了彼得参与今后奥运会的权力。


彼得也从澳州最优秀的运动员,一下子成了一个人人喊打的罪人,不仅遭到了各种各样的白眼,还被安上了许多莫名其妙的骂名。


他无法再参加比赛,也就从事不了运动员这个职业。为了生活,他只好去找别的工作。由于当时澳州大都是白人当老板,种族岐视本来就严重,它们对彼得行为很不屑,视他为异端分子,根本不提供工作机会给他。



经过许多周折,他才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个在小学担任体育老师的工作。虽然薪资微薄,好歹也能糊口。


这时候,有一个影响很大的权威机构找到彼得,对他说,只要他站出来公开遣责史密斯和卡洛斯的行为,就可以表明这件事与他没有关系,那么大家就会重新接受他,也可以恢复他运动员的身份。


可彼得说:我没有认为我有什么错,也没认为史密斯和卡洛斯行为有何不妥?他断然拒绝这家机构的好意。


外界对他的打击,并没有让他改变种族平等的信念,反而更让他为澳州原住民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发声。



他无数次遣责澳州的人权不公平,甚至还设立宣传人权平等的摊位。他在自己的国家彻底成为了孤立者。


1972年,彼得又一次申请参加奥运会,被以种种原因拒绝。由于长时期地远离主流社会,放弃了自己心爱的事业,彼得生活经常陷入困窘,但他从未曾后悔过。


2000年,他再次申请参奥,仍然被澳大利亚拒绝作为参奥队一份子参加奥运会。终其一生,彼得都再未踏入奥林匹克殿堂。



白人英雄


2006年,孤勇一生的彼得·诺曼因心脏病离世,享年68岁,这个在“黑权事件”中,被忽视的白人小伙,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谁也没想到,“黑权事件”的配角人生比主角更为悲壮,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得到澳大利亚政府的公平公正的对待 。


得知彼得离世,当年与彼得站在一起的两位黑人朋友史密斯和卡洛斯亲自赶来,他们为这位被自己所累且默默无闻的兄弟抬棺送行。



在他们二人心中,彼得才是英雄。史密斯和卡洛斯说:当我们承受压力和挫折的时候。彼得却独自一人和整个国家在对抗,他所承受着煎熬和苦楚可想而知。


数千澳洲人也为这个甘愿放弃自己本可辉煌一生的体育健儿、为了公平正义而与世俗抗争一生的勇者所感动。他们在彼得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自觉赶来为他送行。


在彼得生前,为了纪念1968年“黑人权利示威”,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的圣何塞州立大学为其立了雕像。他们征求了彼得本人的意见,将银牌位置空了出来。彼得说,人们可以站起来与雕像合影,一起继续为平权行动发声。



彼得从来不为个人名誉而战,他只是选择做对每个人都有益的事情。他的低调,并没有让人们忽略他对种族平权所作的贡献,人们把他和史密斯及卡洛斯合称为奥运史上的墨西哥“三杰”。


彼得为种族平权几十年的努力,在他去世六年后,也终于得到了澳大利亚政府认可。2012年,澳大利亚政府终于对彼得进行了迟来的道歉。



安委会表示,彼得在申请1972年奥运会时,明明有资格参赛,却屡遭百般阻挠,国家为此道歉。并承认彼得·诺曼在推动种族平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彼得的贡献确实达到了一定的影响力,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


可惜彼得听不到了,不过彼得肯定也不会在乎这些。


彼得的一生就像《孤勇者》唱的一样——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参考资料:


外媒盘点:美国史上十次反种族主义抗议(5小节) 新华社客户端


前澳大利亚短跑名将诺曼的葬礼举行 央视国际2006年10月11日


黑权事件 (资本主义大辞典)906页 人民出版社


-END-


作者:延津


编辑:莫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诺曼   黑人   卡洛斯   史密斯   彼得   澳大利亚   银牌   白人   美国   种族   运动员   举动   两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